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后越剧百年--百年后越剧还会再度辉煌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8日11:37 观察与思考

  有许多人说,越剧百年是逗号,而不是句号。在这百年之时,越剧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突出。“100岁的越剧在 戏曲门类中‘年纪’并不算很大,但是已经有些老态。走过了100年的越剧,如今来到了瓶颈阶段,惟有努力寻求突围。” 在越剧百年华诞的时刻,我们需要回顾越剧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关注越剧当前的现状和处境、思考今后 的越剧之路该怎么走。越剧和越剧人还能坚守多久?

  -观察记者 刘晓林

  1906年3月27日,浙江嵊州甘霖乡东王村的农民将门板铺在稻桶上,搭成简易戏台,嵊州说唱艺人开始登台演 戏。就是这次粉墨登场,标志着一个新剧种——中国越剧的诞生。

  2006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中国越剧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相关系列纪念活动也在浙江隆重举行。江南三月,莺飞草长,人们相聚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共庆越剧的 百年辉煌。

  为纪念今年中国越剧百年诞辰,越剧发祥地—上海年内也将在逸夫舞台安排100场越剧演出,并在3月排定演出计 划,接受全年订票。除百场纪念演出外,还将举办异地电视联播、国际票友电视选秀、百年越剧百人谈,以及电视、舞台、会 展、图书出版等多种媒体平台的活动。

  在越剧的百年华诞之时,回首越剧百年路,有过风雨,但更多的是良辰美景。

  曾经的辉煌

  源于浙江嵊州,兴于上海的越剧,由沿门卖唱的曲艺样式,逐渐演变成戏曲形态,经过百年风云,发展成饮誉海内外 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据悉,目前国内尚有越剧专业艺术团体和民间职业剧团330多个。

  越剧以浙江嵊州方言和民间音乐为渊源,博采绍剧、京剧、昆曲、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精华;由越剧男班发展成女 子越剧为主,辅以男女合演;唱腔以板腔体结构与不同流派为主要特征,人物不勾脸谱,表演真切、细腻、动情,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艺术风格。

  20世纪30年代,女子越剧进入上海后,涌现出“三花一娟”(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等名伶;40 年代,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艺术家在编、导、演、音、舞美综合艺术、管理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与创新; 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竺水招、筱丹桂、张桂凤、吴小楼、徐天红“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越剧《山河 恋》;特别是《祥林嫂》的演出,更在百年越剧史上留下了灿烂缤纷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艺术迎来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步由浙江、上海走向了全国,各省越剧专业艺术院团最多时达 280多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胭脂》等一批优秀剧目广为演出传唱,深入人心,铸就了越 剧艺术的辉煌。同时,进行越剧男女合演的实验与发展,涌现出《山花烂漫》等一系列优秀的现代戏。

  20世纪80年代,越剧迎来了新的春天。浙江组建了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几乎同一时期,各地都开始大力培养新人 ,越剧新秀辈出,涌现了以茅威涛为代表的一批越剧表演新星和创作人员,为越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时期以来创演了《 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和现代戏《巧凤》、《舞台姐妹》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越剧的足迹遍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和我国 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在中国越剧百年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首中国越剧一百年的历程,她始终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精神。无论是早期的小歌班男班艺人闯荡上海的筚路蓝缕,还 是越剧女子科班争奇斗艳的异军突起;无论是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风潮的掷地有声,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越剧流派纷呈、 男女合演的别开生面;无论是改革开放以来越剧“小百花”的姹紫嫣红,还是21世纪初中国越剧事业的扬鞭奋进,越剧艺术 的诞生与发展,始终把循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因时而生、因时而盛、因时而变、因时而新。中国越剧的百年发展历程,就是与 时俱进、趋新求变、锐意创新、繁荣发展的辉煌历程。

  毋庸置疑,越剧是一个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的地方剧种,其秀美典雅的艺术气质和细腻委婉的表演风格,在传统舞台 艺术中独树一帜。越剧历史上有过两次辉煌的巅峰,一次是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老艺术家创作了《祥林嫂》、《红楼梦 》等一批优秀剧目,把越剧推向全国;另一次则是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新创的《五女拜寿》为代表掀起的越剧热潮,出现了“ 小百花”各地盛放的景象。百年芳华,史册载存。展望明天,任重道远。纪念中国越剧百年,既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开 创未来。

  遭遇发展瓶颈

  有许多人说,越剧百年是逗号,而不是句号。

  在这百年之时,越剧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突出。

  “100岁的越剧在戏曲门类中‘年纪’并不算很大,但是已经有些老态。走过了100年的越剧,如今来到了瓶颈 阶段,惟有努力寻求突围。”

  这是宁波小百花越剧团团长郭国强对百岁越剧的判断。虽然他两年前才从河南来到宁波,开始关注越剧及其改革之路 ,但他的真知灼见却代表了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

  在越剧百年华诞的时刻,我们需要回顾越剧走过的百年历程、取得的成功经验,更需要关注越剧当前的现状和处境、 思考今后的越剧之路该怎么走。越剧和越剧人还能坚守多久?

  首先是越剧这个剧种的某些局限使得她在争夺现代观众方面遇到了瓶颈。正如郭国强所惋惜的:“越剧有过辉煌,但 近10多年来,地方越剧团鲜有优秀的创新剧目,时至今日,一出《五女拜寿》也早已从新经典唱成了老经典。”他分析了越 剧在现代多元生活中的自身局限性:它阴柔有余,阳刚不足,难以承载厚重的历史内容;它以女子演员为主,反串生行,无法 直接演绎现代生活;它钟情才子佳人,极少触及社会深刻矛盾……

  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校长朱杭灿在接受观察记者采访时则说:“尽管各界为抓住观众作了大量工作,比如举办各种活动 让年轻人了解越剧,热爱越剧,但是因为越剧与主流艺术之间的时代距离感,使得年轻人更愿意接受流行音乐而远离越剧。如 何应对越剧观众流失的问题,是越剧发展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同样,根据观察记者的随机采访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年轻人热衷的都是流行音乐,而对越剧的了解很少。

  应该承认,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文艺多元化趋势的呈现,将越剧置于严峻的考验之中。快餐文化的 长驱直入,娱乐心理的急剧扩张,也使越剧的观众群体迅速分化。而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电视剧的风行、港台及海外娱乐进入 内地,影视、流行唱片市场的竞争,越剧现在占有的市场比例更日益减少。看戏剧的人越来越少了,起码说明相比之下,戏剧 对人们的魅力越来越小了。越剧,如何争夺观众,是一个大问题。

  市场的弱竞争力带来一个恶性循环—任何一台戏,市场的反应绝对重要,市场的反应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你的戏的喜 欢程度。人家愿意看你的戏才会花钱进戏院,如果人家不喜欢,不买票,整台戏也只有亏本。如此下来,愿意投资搞戏曲的人 不越来越少就怪了。没有好的作品,就不能带来观众,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更不能带来外界的资助。而没有资金投入,就吸引 不了好的创作者,不能极力创作热情,又怎么会产生好作品,怎么能够争夺观众?

  所以这里,自然而然地牵涉到了这样一个瓶颈问题:越剧应该怎样受到扶持?应该怎样产生好的本子,好的作品?面 对现代观众,越剧如何创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的标志。无形的文化不仅能提高国民素质、弘扬社会正气,而且是大有前途的产业 。全国各地有许多像越剧这样的地方剧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只要各级政府正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 要,主动搭台,积极引导,制订并落实培育文化产业、“放水养鱼”的扶持措施,越剧就一定能再次崛起。所以,是否能够加 大政府扶植力度,突破政府的扶持政策,是越剧能否发展的关键问题。

  有报道称,一些以往靠政府财政拨款支撑的县市级剧团均因为财政“断奶”而解体,演员则改入他行,甚至连一些省 级院团也因为体制和机制的转换而拮据度日。浙江、福建两家曾在中国越剧史上书写过辉煌的省级剧团,不少演员一年上不了 多少戏,只好拿着剧团的基本工资在外兼职,或者以玩纸牌打麻将度日。上海的三家区级越剧团也早已名存实亡,成建制的只 剩下上海越剧院的三个团,在越剧舞台上坚守。

  越剧这样优秀的传统戏曲艺术,似乎已走到了十字路口。靠国家养显然是死路一条,但如果全部“断奶”,越剧院团 又如何生存下去?

  在一次座谈会上,几位演员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抱怨演出机会少,剧团收入低。他们希望媒体在百年越剧诞辰之际为他 们呼吁:政府应该加大对越剧艺术的投入,改善越剧演员的待遇。否则,越剧舞台将留不住优秀人才。

  越剧如何迅速走出低谷?在时代大潮流中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变得更为丰富?如何巩固老观众,争取新观众?一个个问 号在越剧百年之际更有了思考的必要。答案最终归于一点:扶持、创新。不扶持,越剧生长缺“血”;不创新,年轻观众觉得 传统戏“老得掉牙”;一旦越剧改变太快太大,老观众又觉得“不像越剧”。而在继承和创新的平衡木上,到底应该如何把握 ?这成了不少越剧团绕不过去的困扰。

  业内人士提醒说,从越剧的发展史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汲取姐妹艺术营养、不断创新的过程。就连越剧表演艺 术家袁雪芬也说,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的越剧人不能吃传统的老本,要推进越剧改革,不断创作出新的精品力作来 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而国内诸多越剧团,也都在探索越剧的创新之路。放眼全国,虽然茅威涛等人近年来不断作着突围的努力,可惜至今 未见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破茧而出。

  与此同时,越剧演创人员的转行与流失也是越剧发展的另一个瓶颈。

  20年前,一出《五女拜寿》红遍大江南北,而其中有三朵年轻的小花更是因为此剧一夜成名—陶慧敏被谢铁骊导演 相中成为电影《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何赛飞成了妙玉,之后影视作品不断;而只有茅威涛仍然坚守越剧理想,现在不但已成 为浙江小百花的团长,更是越剧中生代的领军人物。从艺20余年,越剧已经成为茅威涛生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 有很多机会可以向其他领域发展,但都放弃了。虽然或许走那些路对自己来说,可以很快成名,或者赚到很多的钱。”和她同 期进入小百花越剧团的陶慧敏、何赛飞现在都成了影视界的名角,在许多场合、对许多观众来说,她们的知名度甚至都超过了 茅威涛。

  李玲玉和白雪都曾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学习过,后来却成了演艺界响当当的明星。“这也无形之中给了一些年轻学员 一种价值取向:转行从事别的艺术种类要比从事越剧更容易名利双收。”越剧发源地嵊州一位越剧界人士不无担忧地对观察记 者说。

  1999年从宁海越剧团调入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谢进联就经历过坚守还是放弃的抉择。谢进联喜欢越剧更多 是受家庭影响,因为“妈妈是越剧演员”。有一阶段,她考虑离开舞台去广东读书,甚至连机票也订好了、行李箱也收拾好了 。“明天就要走了,今天内心却突然翻江倒海起来,那种感觉早一天也不会来,迟一天也不会来。所有的关于越剧的回忆都想 起来了,这时才发觉对它的感情实在是太深了。”谢进联最终留在了心爱的舞台。

  在中国最负盛名的越剧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里,22岁的李霄雯年龄最小,却担纲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参赛剧目、 越剧革新传统之作《藏书之家》的50场校园巡演。

  “我们的韵味也许不如老一代,但年轻观众很喜欢我们,因为我们的表演有时尚气息。”她说。

  “我们常常要在是继续坚守越剧,还是改行去做演员之间徘徊。”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戏剧表演专业的熊琦是当年 22个同班学生中有幸入选“浙江小百花”的8个女孩之一。过去,能成为“小百花”团员的演员都是佼佼者,不过现在大家 却一窝蜂地把目光投向了影视圈。唱花旦的熊琦是个精致的江南美女。和她同期入团的现在连她只剩下了3个,绝大多数都转 行做了影视演员。不少人出高价找她拍电视剧,但常常被她拒绝。

  “她们拍两个月的戏顶得上我们四五年的工资。”越剧演员平均年薪不到3万元,只相当于白领的1/3。在评价自 己的坚守和同事们的转行时,熊琦的回答耐人寻味:“我比她们执著,她们比我现实。”

  27岁的章益清坦言,相比流行歌手和影视演员,越剧演员成名极为不易,“名角红遍大江南北的时代已经过去。尽 管我们做了创新,但在文化多元的今天,越剧已很难再度流行全国。这个时代,占上风的始终是流行文化。”

  “如果不是在‘小百花’,我一定坚持不下去。”入行13年的徐静儿说。浙江“小百花”不懈的艺术创新是她还坚 守在越剧舞台上的重要原因。

  现在戏剧界里可以说是僧多粥少,很多演员根本没有戏演,而最后被迫转行,如果越剧有市场,演员们能够演戏的机 会多,转行的人自然就少了。

  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越剧演员,丢弃了自己的专业,走上了电视演员或从商的道路。而且这些人在越剧界 都曾红极一时,一旦成名之后纷纷转行,这种人才的流失真的是十分可惜,也让人心痛.现在越剧界本来就缺少人才,一再的 流失顶级人才,那最终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越剧能走多远?

  越剧会走多远?再过100年后,越剧还会存在吗,它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在越剧百年之际,来面对这么一个预见性的问题,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我们相信越剧一定会存在的。越剧相比其他地方戏曲来说,问世的时间也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一百年。但是,就 是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越剧就一跃成为仅次于国粹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仅此,就可以知道它强大的生命力。

  越剧发源地嵊州一位越剧界人士对观察记者分析了越剧的魅力,那就是江南的柔婉、细腻、秀美。

  观察记者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与生活总是密切相连的。越剧的风格也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渊源关系。江南 山清水秀,人也如山水般清秀,性格柔婉,有一种阴柔之美。以此表现在戏曲里,这种阴柔美肯定也会成为总体的风格特征。 喜欢阴柔的江南人当然就会对这种阴柔美的东西喜闻乐见了。

  如果说京剧高雅如贵妇,有一种阳刚之美的话,那么,越剧就是江南的小家碧玉,有一种阴柔之美。天地间的自然规 律是只有阴阳平衡了才能和谐发展。从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阳刚的京剧成为中国第一大剧种,而阴柔的越剧在短短 的一百年的时间里就能一跃成为仅次于国粹京剧的中国第二大剧种。形成北有京剧、南有越剧的阴阳搭配和谐发展的格局。按 照这个发展规律,观察记者认为,在所有剧种中,百年后将会有一种阳刚剧种如京剧依然鼎盛,同样,百年后也会有一种阴柔 剧种如越剧依然繁荣。当然,阳刚剧种除京剧外,还有北方的豫剧、河北梆子、吕剧、秦腔等等,阴柔剧种除越剧外,还有安 徽的黄梅戏、江西的采茶舞剧、上海的沪剧等等,究竟其中谁会脱颖而出,独占鳌头,还要看这以后的一百年各个剧种自身是 如何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和发扬创新。

  今天,我们演传统戏,再经典的剧目也超不过《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再脍炙人口的唱段也超不过《哭灵 》、《十八相送》。现在,茅威涛描写孔乙己落魄命运的《孔乙己》以及另外一部戏《藏书之家》等都在继承和创新方面做着 尝试。《藏书之家》的创作历程被一些坚守传统者看作是越剧艺术的一次“历险”过程。它跳出了以往越剧才子佳人类的传统 题材和价值取向的框框,首次涉足较大的文化话题,讲述了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宁波天一阁的专业藏书人范容为了藏书伟业 甘于寂寞,矢志坚守的故事。许多观众喜欢传统戏也喜欢创新戏,尤其非常喜欢茅威涛的用现代叙事结构和心理刻画手段讲述 荆轲刺秦王迷局的《寒情》。而与此同时,各地的“小百花”都在向创新发展,正如宁大老师王蓓莉所说:“流派、流派,要 在流动中才能成派嘛。”宁波的《阿育王》对演员自己来说,更是一次兴奋的全新体验。对传统的老观众而言,有人则会觉得 《阿育王》走的步子太大了,唱段不过瘾什么的。今年,作为纪念越剧百年的重头戏他们将继续对《阿育王》进行修改、打磨 。越剧往哪个方向发展?专家喜欢的,观众喜不喜欢?适合城市大剧院演出的,农村市场能不能下去?所有一切只能摸着石头 过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育王》更像是一块越剧改革的试金石。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副团长的吴凤花在谈到继承创新问题时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越剧演员肩负的责任很大,既承 担着继承优秀的传统越剧的责任,又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越剧的使命。所以我正努力尝试着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吸引更多人 喜欢看越剧。但要突破自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需要付出许多的心血。”

  同时,百年后越剧的发展也要注意地方性与国际性的问题。“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越剧除了要面对中国艺术 市场外,更要面对国际市场,也就是如何走向世界。国外的歌剧敲开了中国国门,在中国找到了市场,作为地方戏曲的越剧, 又如何走出中国,走向亚洲、走向世界?

  当然,百年后越剧是否依然辉煌的关键还取决于政府的扶持力度。剧团的生存、好作品的诞生、演创人员的投入等等 都取决于政府的态度、政策。从浙江省来说,越剧作为创建浙江文化大省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关部门也一定会花更大的力气去 扶植和创新她,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发面都会作大力的支持。就观察记者所知,目前越剧发源地嵊州就由政府提出了发展 越剧产业,建设文化名市的越剧“十一五发展规划”,对扶植越剧发展提出了许多政策意见。

  正如宁波越剧演员张小君所说:“越剧真的不难看。我相信会有一个轮回,越剧会回到重新振兴的一天。有些流行的 东西会转瞬即逝,保鲜度很差,而戏曲几千几百年地流传了下来,它有其说不清的魅力所在,它会依然美丽。”

  艺术与市场结合的新时代越剧

  艺术性与市场化的问题,同样也是与百年后越剧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有市场,艺术才能生存。越剧发源地嵊 州一百多个民间职业剧团在全国各地演出不衰,找到市场的做法,给越剧发展找到了经验。

  在嵊州,有120多家民营专业剧团,从业人员5000余名,越剧已经成为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 2005年,这些剧团在江浙沪等地共演出近4万场,年收入5000余万元。市委书记陈月亮说:“一个剧团就是一家小工 厂,他们的产品就是越剧”。民营剧团大多由个人出资兴办,奉行“自愿组团、自主经营、自备服装、自带伙食、自定分配” 的办法进行组织,没有政府一分拨款,完全依靠自己在演出市场中出效益。剧团内部严格实行按劳分配,即按每人担任的角色 和演出的场次计酬,多劳多得,公平合理,大大激发了演员的演出积极性。民营剧团的演职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队伍极其精简 ,不仅使剧团行动便捷,宜于流动演出,还最大限度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嵊州有一家“群艺”越剧团,还创下了演出650 多场的最高纪录,收入130万元。而“艺术中心一团”已连续12年在温州乐清演出,每年平均演出600场,有时一天就 要演3场。在嵊州市,有40%左右的民营剧团一年的演出时间超过8个月,演出场次高达450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 常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等领导就浙江嵊州民间职业剧团产业发展作过批示,认为这是壮大文化产业的良好经验。

  不能遗忘的是,一些越剧名角闯市场的实践更给了越剧一种希望—上海越剧院的一级演员王志萍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 家王文娟的弟子。今年3月,王志萍在杭州红星剧院越剧大舞台连演两场《蝴蝶梦》和《盘夫索夫》之后,立即赶往宁波。她 与自己的娘家剧团舟山“小百花”合作,在宁波连演7场当家大戏《春香传》。但她没有在团里坐等机会,在完成上海越剧院 的“分配”任务外,王志萍尝试着自己当“班主”。这样,不但自己增加了演出机会,舟山越剧团也增加了大戏,今后还会继 续增加;换回的是可观的演出收入—参加演出的演员收入增加了。王志萍认为,越剧的辉煌和越剧艺术的振兴,固然需要政府 的支持,但这种支持决不仅仅是资金上的扶持和演员待遇上的改善,越剧的辉煌主要依靠越剧市场的繁荣,而越剧市场的繁荣 又必须依靠越剧演员的演出。王志萍说,如果演员不上台演出,政府再扶持,待遇再改善,越剧也不会辉煌起来。

  与王志萍同属上海越剧院青年越剧团在走向越剧市场的过程中同样可圈可点。今年春节前后,当一些越剧名角们与家 人共享天伦之乐时,青年团的演员们则在浙江的苍南、乐清、临海和江苏的大丰等县城为越剧观众献演。

  在越剧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浙江的茅威涛、吴凤花更是成功的典型。这几年,茅威涛担任团长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从 来没有闲过。《孔乙己》巡演已超过了100场,《藏书之家》超过了90场,加上其他剧目的演出,演员们基本上常年有戏 演。浙江小百花的演员也因此成为各越剧院团中最富裕的演员。

  而由吴凤花担任团长的绍兴县小百花越剧团每年演出150场以上,其中60%以上在农村。

  由此看来,百年越剧是否还能持续辉煌,越剧院团的造血机制如何产生,越剧演员的待遇怎样提高,答案已经产生。 另外,抓住观众就是抓住市场。越剧观众同样需要用心培养,如果没有观众,再好的戏也没人看。越剧迷中很多人不光是忠实 的观众,也是票友,有些越剧迷甚至还拥有自己的越剧迷。越剧观众要从娃娃抓起。正如一位越剧迷所说:如果有1%的人还 喜欢越剧,越剧就有明天。

  百年后越剧的发展更要面对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怎么创新?100年后越剧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目前我们谁都不知道 ,就像在越剧初创的时候不能预见现在的越剧一样。但一些地方的剧种看不出戏曲的风格,连杂技都用上了的走得太过的“创 新”却令人担忧。越剧在推新戏之前,是否能作些市场调查,去主动了解观众怎么想?毕竟,继承和发扬不能随心所欲。

  越剧要继承,更要创新发展。过去剧团连演七八天都有人追着看,现在一场戏演下来就没有多少观众了,这是为什么 ?其实,从越剧的发展历史来看,越剧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勇于创新,从一上一下两句唱腔一直发展到10多个流派。它向京剧 学习过门,向话剧学习分场、分幕,向川剧学习水袖。袁雪芬就表示过,当时越剧的改革从话剧、昆曲乃至欧美电影学习了很 多东西,而只有上海这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才让她有机会接触到了这么多新的东西。对于现在年轻越剧演员在创新方面所作 的尝试,袁雪芬表示,创新要更多地考虑到剧种的生存和发展。

  2006年,中国越剧百年。越剧界的第一场研讨会在越剧的发祥地杭州举行,来的多是些年逾古稀的越剧界演员、 专家、学者。许多人都对越剧的创新发表了高见。

  “越剧的观众其实并不保守,相对其他剧种的戏迷,越迷更容易接受创新。”持这种观点的是市戏剧家协会越剧分会 副会长、秘书长王丽娟。作为戏迷,她称自己并不喜欢墨守成规。她说,像京剧的一些戏迷就太注重程式化的东西,而越剧, 具备改革的许多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越剧要再度辉煌,需要突破的地方很多。但,如果解决了上述关键问题,观察记者经过“观察与思考”后 可以这样说—

  百年后,越剧的再度辉煌应该还是可以的。

  在越剧的百岁生日之际,我们期待着百年后越剧走向世界的再度辉煌。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