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留京指标”留下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0:22 东方网

  临近毕业,正是“大忙”时节,但大学生小梁所忙活的,既不是找工作,也不是考研究生,而是购买一种“指标”——“留京指标”。小梁说:“每年的均价都是两万多,因为我们是4个人一起买,也算是‘团购’,所以几经砍价,对方最后答应6万元,每人1.5万。”(4月26日人民网/市场报)

  “留京指标”可以公然叫卖,单位价格都在2万元以上,并且由单购发展到“团购”
,还可以砍价,真可谓市场活跃,购销两旺。然而这种市场交易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社会资源,岂不叫人难以理解!

  “留京指标”入市登场绝非今年才有,也不是某个单位的发明,而是由一种制度衍生出来的。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办法》。根据《办法》规定,这些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需求,向国家申请,他们获得进京指标是不收取费用的。这样的制度设计,使一些企业掌握了学生留京的部分大权,利用了这些规定的空子,将通过优惠政策获得的“留京指标”,当成了稀缺资源,私自进行地下交易。

  我们不妨探讨一下,这种“留京指标”究竟留下了什么?

  首先,留下了计划经济的尾巴。“指标”本身就带有计划性、指令性和权威性,与国人之间表达特殊关系常用的“留”字相搭配,恰好构成了一张“网”,而操持这张“网”的,表面上是企业和学校,实质上还是政府。其实,“留京指标”是一种社会资源,政府在这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上,应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使所有符合进京条件的人,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样才称得上促进人才公平竞争,有序流动。然而,北京出台的《办法》规定,人为地把同样的市场竞争主体,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实质上是限制人才市场化,与市场规则背离。

  其次,留下了制度歧视祸根,从“留京指标”分配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按照规定,只有那些国有企业和特批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获得政府授予的“留京指标”权,其他企业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就没有这种“待遇”。这明显还有歧视非国有企业色彩,是极大的不公平。从户籍上看,对非北京人有明显的歧视。“留京指标”之所以值钱,关键在户籍制度上。“留京指标”针对的就全部是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北京生源学生则不需要。北京学生在享受高考等特殊待遇同时,在毕业分配上也享受到了特殊照顾,而非北京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心血,在毕业选择上,还要承担高昂的“留京指标”成本。

  第三,留下了滋生腐败的温床。“留京指标”从“留”到“买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公权寻租过程。由于学校和企业分别掌握着指标分配的大权,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这分配权等于落到个别人的手中。指标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指标就是工作,就前途命运,对于分配指标的掌权人来说,指标就是利,就是人民币。就是因为这个指标“权”获取上存在着一种不公平,因而容易导致滋生腐败。最简单的道理,学生为了获得这些指标,在没有踏向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向腐败妥协,他们在千方百计用各种手段来购买这些指标的同时,也接受了这种腐败的渗透力和扩散力。可见,“留京指标”对社会健康发展的危害作用该有多么的大?

  建设法治社会、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是建设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内容,而“留京指标”恰恰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相悖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它的存在,有百害而无一利,为了公平正义,为了社会和谐,为了社会的文明,建议北京市运用法律形式,修改相关规定,坚决取消“留京指标”!


作者:董宏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