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 > 正文

楚天广播电台《小镇风流》:群山无阻暗浮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1:19 楚天广播电台

  郧县梅铺镇——于我来说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她到底有何奇山秀水和历史遗迹呢?去梅铺之前,我的脑海中还 是一片空白。临行时,匆匆在网上输入“郧县梅铺镇”五个字搜索了一下,在显示的475项搜索结果中,“猿人洞”和“恐 龙化石”两个条目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

  “追根溯源、寻古探幽”也许是人固有的一种天性吧。怀着对远古遗存的好奇,伴
着初夏纷纷的细雨,我行程500 多公里,来到郧县县城。在县长途车站,一打听,才得知梅铺镇距离县城还有86公里的山路。

  转乘从县城到梅铺镇的班车。

  汽车沿崎岖颠簸的盘山道一路北行,雨滴模糊了车窗。极目远眺,那蜿蜒的山路呈“之”字形起伏着,两畔层峦叠嶂 云遮雾绕、青山黄麦绵延不绝,“好一幅如梦如幻的水粉画”。不由使人想起“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来。

  “小伙子,梅铺到了”——司机大哥的一声吆喝,把我从陶醉中唤醒。

  下得车来,一阵清风带着淡淡的麦香拂面而来。我放眼打量着这个鄂豫两省交界的山区小镇:一条明净的小河依偎在 小镇西面,临河的正街干干净净,零零星星开着的几个小店铺,整个小镇既无车水马龙的嘈杂,也无人声鼎沸的喧闹。“好清 静啊!”

  镇政府接待我的是一位与我同姓的黄龙芬大姐,虽然我们是初次见面,却感觉很亲切。镇政府接待我的是一位与我同 姓的黄龙芬大姐,虽然我们是初次见面,却感觉很亲切。按照以往采访的惯例,我开口就问黄大姐:“梅铺镇有那些特别的古 迹名胜、奇闻轶事”。

  她想了想说:“我们这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名胜古迹啊?”

  这个回答多少令我有些失望。

  “猿人洞,噢,猿人洞算不算古迹啊?”

  “算,当然算,除了这,还有别的吗?”

  “好像没有了吧。我们这里75年发了场大洪水,把以前的老街都给冲毁了,现在没留下什么老房子啦。附近几个村 里倒是有祠堂,但是也没出什么名人。”

  “那就领我看看猿人洞吧”。

  在黄大姐的带领下,我冒雨来到了离镇政府不远的西沟口村。著名的“猿人洞”就在村口公路边的缓坡上,洞子不大 ,一人多高,一个铁栅栏门锁着,一位精神矍铄的白胡子老人正在洞口等着我们。黄大姐介绍说,老人名叫杜世钦,72岁, 看守这个洞30多年了。杜老爷子开了锁,拿着旧手电筒,引着我们进了洞。在他的指引下,我可以看到这个洞里面都是化石 ,不用怎么找,随手在洞壁上一抠就是。杜老爷子说:“这个洞原先叫龙骨洞,1975年,发现化石后就保护了起来,当地 政府安排他来管理,开始还有点象征性的工资。后来,因为文化部门经费困难,就什么补贴也没有了。”话虽如此,不过我能 看出来,老人并没有多少抱怨。他说,自己很乐意干这个不挣钱的活,也很明白这个洞的重要性,平时没政府同意,谁也不能 进。

  说起这个洞,杜老爷子滔滔不绝。他告诉我,当初发现猿人化石的经过很有戏剧性:由于龙骨可以入药,杜老爷子和 村子里的人,30几年前就开始从这洞里挖龙骨到中药铺换钱,收入归集体,按交钱多少记“工分”,参加年终分配。当时龙 骨每斤一毛九,牙齿是每斤一块九毛九,大部分都卖给了邻近的河南淅川县。可能是因为日本也有龙骨入药的习惯,“精明” 的河南人就把收去的梅铺龙骨,经天津外贸口岸销往日本。1975年,日本在检查进口的龙骨时,发现其中有一颗猿人牙齿 化石。于是,此事成为他们蔑视和嘲讽中国的笑柄,说中国科技落后,无法鉴定,只好鱼龙混杂“把祖宗的骨头当药卖钱”。 我国的外交人员得到这个信息后,汇报给周恩来总理。总理立即责成中国科学院组织科考队赴鄂豫两省调查,后来就找到了梅 铺镇的“龙骨洞”。

  摸索在“猿人洞”里,我仿佛进入了时空的隧道,耳畔回响着远古祖先夯实的足音。据梅铺镇的相关档案记载:在洞 里共发掘了17颗猿人牙齿化石,并且出土了大批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器,以及豹、熊、弥猴、

大熊猫等二十多种动物化石。 古人类专家认为,“郧县梅铺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五十万至一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是继北京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和云南 元谋猿人之后,又一重大发现。它的发现,不仅扩大了我国猿人化石分布点的研究范围,还为研究人类的起源,特别是我国古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靠资料,具有重大的科学历史价值。

  中国的鄂西北,乃为人类神圣的故乡!

  其实,除了猿人化石以外,梅铺镇还是“

恐龙故里”:在1997年8月,该镇李家沟村境内发现了距今约为900 0万年前的“鸟脚类恐龙”骨骼化石群,这是全国少有的集恐龙、恐龙蛋于一地的奇观,引得考古学家蜂拥而至。通过地质勘 测证明,今天梅铺的所在地,远古时曾是一片沼泽,亿万年的沧海桑田,使史前古沼泽如今变成了突兀的山峦。

  那么梅铺建镇始于何时呢?对此,如今已无从考证。只是在《梅铺镇志》中有记载:秦统一中原,大修驿道,梅铺境 内设有“驿站”,因为有驿馆而生商铺,再由商铺聚集而形成集镇。其后,梅铺集市随唐代以来武当山香火的逐渐鼎盛而发展 。中原香客前往武当山朝山拜庙,梅铺镇是必经之处,梅铺镇上有一山垭名为“武当垭”,附近立有“朝山观”,是武当山建 筑群体中最外围的道观,朝山者路经此观,都要在此上“第一炷香”。“豫陕香客络绎不绝、四方商贾云集”,使梅铺成为当 时集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经济重镇。斗转星移,兴衰更替,往日繁盛的街市集镇、壮观的驿道,现在都已经如同“恐龙”和“ 猿人”的遗迹一样,为大自然的侵袭而尘封于地下,只有小镇梅铺依然静卧在鄂西北群山之中。

  由于地处偏远、山峦阻隔,人口不足三万的梅铺小镇,至今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工业企业,有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力 在外打工。如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新世纪里,梅铺镇立足自身自然环境,积极实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战 略,正在逐步摸索一条有当地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2000年,梅铺镇政府领办红薯产业协会,结合当地适宜种植红薯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农业种植传统,通过和农民对 比算帐、统一收购价格、一律现金结算等方式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红薯种植的积极性,陆续扶建了几家红薯淀粉加工企业。在梅 铺,我见到一位29岁的年轻老板杨建超,小杨告诉我,2004年,他在镇里办了一家红薯加工厂,去年加工红薯100多 万公斤,由于生产的淀粉质量好,引得许多山东、安徽等地的客商慕名前来求购。小杨充满自信的表示,梅铺镇的红薯产业大 有可为。下一步,他准备利用手上稳定的客户资源,筹措资金,再建一座红薯淀粉精加工的工厂,以后不仅要生产淀粉原料, 还要做淀粉粉丝和可降解的环保饭盒。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结束在梅铺镇的采访,登车返程之际,天空又下起了蒙蒙细雨。回望小镇,与我来时一样,依旧静谧安详,但此时, 在她深邃悠远的眸子里,我却可以清晰地触摸到那渴望发展的光芒。(记者黄宇达)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