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小康论坛:市场化改革走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12:43 小康杂志

  论题

  2004年以来,一场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思潮,有从暗流涌动逐渐浮出水面到再起波澜之势,其中最激烈的争议就是“市场化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把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的问题,几乎统统归咎于市场化。

  那么,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我们该如何回顾和总结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如何评价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化进程中,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本身造成的,还是由于市场化不够深入、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所导致的?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市场化?

  ★主持人:

  张 志 《小康》记者

  嘉 宾: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杨 鹏 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

  市场化方向不容置疑

  《小康》:当前社会上出现了对市场化改革的反思,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质疑就没有间断过。您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迟福林: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某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反映了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有的甚至还没有破题。总之,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

  许小年:其实产生质疑的不是市场化的方向,而是市场化的具体方法。

  杨鹏:从全球化的市场背景下看,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是进步的,是走的比较好的。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市场化就是把市场由官员控制变成商人控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商人)的控制越来越强,这是一个总趋势,但有时也会有一些反复。

  市场化改革还缺什么?

  《小康》: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您认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您觉得中国的“市场化”还缺什么?

  迟福林:当前的问题一是要素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二是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和过分集中的产权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以及垄断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三是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由于软约束问题没有得到真正、全面的消除,国有商业银行尚未成为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另外,资本市场还存在某些不规范的行为,潜在的金融风险仍然存在。

  而当前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的实质,是政府转型不到位。市场化过程中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政府,这样才能促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顺利进行,解决日益突出的经济矛盾和问题。但当前的改革中,政府改革滞后,这是国企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不到位的深层次因素。

  许小年:我国27年的改革,只是在产品和服务市场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在这个市场上依靠价格信号进行资源配置。但是在要素市场领域,改革进展得非常缓慢,要素是指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这三大生产要素。从市场涵盖的内容来看,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任务完成了一半或者说一半都不到。因为要素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早已超过了产品市场。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自然就有这样一个结论,要扩大改革的面,把改革扩展到要素市场上,扩展到整个社会中去。这也是当前市场化中所缺的。

  《小康》:您前面提到了三大要素市场进展缓慢,具体如何理解和思考?今后将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许小年:具体说来还没有进行充分市场化的领域有很多。比如土地、劳动力市场。就劳动力市场而言,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还没有形成,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仍由政府指定,市场化程度非常低;另一方面是民营企业高管人员也没有市场化,企业仍带有浓厚的家族特征,所有者和经营者还没有完全分离。

  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由政府任命,考虑问题就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是想最大化自己的提升机会,或者规模最大化,因为规模和个人的潜在好处连在一起。而民营企业家不能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管理人才资源,企业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

  资本市场中政府的主导力量也非常强。政府要停止对股票市场的干预,由市场力量形成价格,让价格指导资本的配置,托市、救市的做法扰乱价格的形成,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如果股市应该托,楼市、钢市、水泥市、服装市、娱乐市等等是不是也应该托?政府都托起来市场怎么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杨鹏:目前中国不仅在资金、土地和劳动力没有实现市场化,在适应市场化的政府服务领域也没有实现市场化。

  都是市场化惹的祸?

  《小康》:我们看到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富不均、城乡差距拉大等等,有些人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市场化的原因,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杨鹏:把中国今天的问题归结为市场化带来的,应该说是不正确的。

  相反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化改革不全面不彻底形成的,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我觉得是政府改革的步伐跟不上市场的整体发展。

  迟福林:这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问题。另外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某些以市场化名义进行的“伪市场化”改革。比如一些行政批租土地、经营城市等,这些“改革”恰恰是没有把土地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的结果,没有在谈判中形成市场价格。貌似市场化实际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这样的例子还是比较多的。

  二是市场化改革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不要把政府应当解决的问题,都归到市场化改革上,对市场化改革理想化。同时,不要走另一个极端,把一些不是市场经济本身的问题归为市场化改革,或者把市场化不到位产生的问题,都说成是市场化带来的。

  三是改革在实践中的“走形变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制约,以及利益博弈中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导致一些改革在实践中大打折扣,走形变样。有人又把产生这些问题的“板子”扣到改革上,认为是改革的失误、改革的不成功造成的。这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容易误导社会舆论。

  许小年:有不少领域的市场化实际上还是行政主导。如资本市场上的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大多为政府所有,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的影响,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受到了干预。

  现在改革深入下去遇到的困难,一个是如何克服部门利益集团的阻力,一个是要把支持市场运行的制度体系建立起来,如法律体系,监管体系。还要慎重立法,因为部门掌握着立法权,要防止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法律化。所以立法要透明,要全民参与,但这一点现在还做的不够。

  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化?

  《小康》:下一步市场化该如何走,或者说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化?

  迟福林:目前我国社会面临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

  为有效地解决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两大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许小年:改革的标准是,在市场上配置资源的不是政府,而是价格信号,还意味着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基础:监管、法律。

  监管就是只管市场规则,只管市场秩序,处罚“坏孩子”。监管机构还应该独立,像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电力监管委员会等等,应该有独立性,既独立于行政体系,也独立于监管对象,监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应走处长局长的干部系列,而应是专业的和职业的监管人员。

  在市场培育和制度创新方面,别忘了市场本身,也别忘了市场参与者的智慧。要素市场其实并不需要政府挖空心思地去设计,市场往往可以在有需求的地方创造出供给。

  中国的农村改革就是农民自发搞出来的,政府出文件规范化,加以推广。另外,比如现在政策制订者为之头疼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其实市场已经找到了答案,“地下钱庄”和“地下金融市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政府需要做的就是立法,让它们合法化,浮出水面,便于监管和推广。

  说到推进问题,政府应该在中国经济改革方向的问题上进行一些讨论,以便能够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方向和纲领,这是政府应该做而没有做好的。

  政府应该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设置一个博弈的规则,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公平地进行利益博弈。政府应该站得高一点,看到市场化的进程,要确定政策方向,在方向明确的情况下集中全社会的智慧来推动改革。

  杨鹏:其实中国现在不仅仅是市场化的问题,还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

  在一个很繁荣的社会,政府是很强调收缩自己的职能的。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政府,而政府要实现社会的进步,就应该实现职能回归。现在的政府需要在市场化进程中调整自己的姿态,找准自己的定位,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社李珊对此文亦有贡献)

  市场化改革路线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把企业推向市场”。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7年十五大,“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在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新突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2002年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有“五个坚持”。

  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

  新阶段六大改革任务:

  一,对目前体制中残留的、也是最难攻克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部分进行最后攻坚;

  二,对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体制和权力结构进行彻底调整;

  三,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上层建筑进行大胆创新;

  四,对政府机构和官员队伍进行大力精简;

  五,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进行根本调整;

  六,对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政府过当干预经济活动的执政方式进行彻底改革。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