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小康杂志:无“仪”不成“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12:42 小康杂志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反观时下的社会现实,则很难与此并论。有说是世风日下,有说是西风东渐,有说是人心不古,也有说是教育不足。

  不管如何追因,这些都不足以说明今天的中国礼仪到底缺失在哪里。因为,我们上至国家政府,下到百姓家庭,对孩子从小就没有不教导“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思想道德课
、政治教育课也从来都没有缺少过,乃至高等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也都把政治思想课程列入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公共场所对道德礼仪的警示标语之多,在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出超过我们的国家来。尽管改革开放后,不再以“政治为纲”,但从来就没有忽略过“政治教育”,而政治教育可谓是礼仪教育的最高要求。

  至于西方的文化影响,西方的礼仪很完备,如果和平演变,也应该有完整的内容,但在国内看不到完整的西方礼仪规范,大多是作为时尚热闹热闹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人家的文化内涵。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仪,除了少数地区作为民俗没有破坏而被较为完整地传承之外,大多要么是东拼西凑,要么是遗风陋俗,总之已经非常边缘化。因此,今天的中国礼仪,从系统完整性上说基本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较为混乱的。

  尽管这与鸦片战争后“崇西反古”的多次思想运动有关,与我们至今没有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并建立有效的礼仪规范,也不能说没有关系。因此,不管说道德缺失也好,还是说信仰真空也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在尊重已有民俗的前提下,在全国对全民普及确是当下迫切要做的。

  中国自古就认为,“道德仁义礼”是一体的,失道则用德,失德而用仁,失仁则用义,失义则用礼。礼作为法度带有一定的约束力,中国封建社会历朝甚至专门设立“礼部”。西汉太常叔孙通开创的王朝礼制等各项礼仪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礼法。礼之重要不言而喻。问题是,今人皆知“礼”之“重”,却往往忽视“仪”之“要”。

  礼仪,礼者理也,仪者式也。正如“公理”与“公式”、内容与形式之关系,乃一币之双面,不可分开。但礼在内,仪在外,没有仪式的礼,礼就无以负载而不成体统,也就不仅难以规范,而且难以效法,更难以传承,礼最终难以为礼。反过来,仪的程序性和规则性可以增强礼的神圣感和庄重感,从而更好地理解礼和贯彻礼。所以可以说,无“仪”不成“礼”。

  中国目前不仅缺乏“礼”,而且缺乏“仪”。中国的礼的观念应该说是根深蒂固,但因为“仪”的缺失,从而使“礼”无所适从。古代的仪、西洋的仪,加上中国历史之久、地域之大,各种“仪”式庞杂,不一而足,又加上历史断代文化破坏严重,从而出现了“无仪取闹”的哭笑不得的“礼仪”现实。如晋职升迁,婚丧嫁娶、建房乔居、逢年过节等等,过去都有整套的“讲究”,但今天即使有,也大多支离破碎,起不到“礼仪并重”的效果。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的讲话,之所以引发全国强烈共鸣,根本在于点出了“礼之大要”。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处于入世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更加剧烈的时期,如何让中国独具中国特色并保持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聚力,尽快重塑中国特有的礼仪规范,在“明礼”基础上“习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当是首要的重中之重。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