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震30周年:空中架起生命通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10:21 长城在线 | |||||||||
用耳听、眼看、头脑分析的办法,根据飞行员报告的飞行高度和声音判断机型、来向;用目视指挥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类型的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起降,最多的一天356架次,最短的起飞间隔只有26秒……这就是唐山大地震时唐山机场调度员的工作方式。1976年的大地震,顷刻间毁坏了城市中的建筑物,交通、通讯全部中断,悲痛的唐山人民又遭遇了“与世隔绝”的恐惧。危急时刻,驻唐空军某部的航行指挥人员们勇敢地架起了空中的“生命通道”。
回访 6月6日,记者在唐山市山西北里小区见到了当年的英雄李升堂老人。1976年,李升堂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主任。“我家就住在机场家属院,当晚,感觉到强烈地震颠簸,我一下爬起来撒腿就向机场指挥调度大楼跑。” “昏暗中只见大楼已倒塌,调度指挥人员有三分之一伤亡,室内十几部电话、电台、指挥密语、资料全部被压在下面。”更糟的是,对空指挥系统全部瘫痪,机场上的通讯、雷达、导航、气象设备也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跑道南头的导航台房屋全部倒塌,所有人员都被压在下面。 随后,唐山地、市领导也先后赶到了机场,党、政、军成立了临时指挥部,研究如何救灾。“当时最急迫的是如何把灾情报告给党中央、国务院。由于无法与外界联系,在人们万分焦急的时刻,我向副师长王文礼大胆提出,越权动用兄弟部队停放在机场上的运输机,派人去北京直接向中央领导报告唐山震灾情况。”在得到同意后,李升堂立即去组织飞机起飞。 这是震后从唐山起飞的第一架飞机,这架飞机也架起了唐山抗震救灾的空中“生命通道”。听到唐山的灾情报告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派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迅速赶往唐山救灾,空军(民航)紧急调动飞机空运救灾。很快,从北京、石家庄、沈阳、沧州等地飞出的运送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的飞机也相继降落在唐山机场。 “中午,无线电里传来一架大型机的呼叫,请求下降,请示着陆条件。”负责指挥的李升堂当时就紧张起来,“那架飞机目的是来营救开滦矿井下工人的。”谁也没想到,当飞机飞临上空时天气突变,只见东南方向厚厚的黑色云团向机场上空压过来,虽然能听到隆隆声,但却看不到飞机的踪影。李升堂就指令飞行员打开无线电高度表,做复杂气象落地。但第一次降落没有成功,第二次降落已是风雨交加,天地混沌一片,地面能见度不足100米。飞机下滑至50米高度时,飞行员仍看不到跑道。 “危险!‘复飞’,我当即下令。”但由于加速中的惯性,飞机继续下沉,呼啸着从头顶上掠过。这时细心的李升堂发现机头向左交叉。赶忙又立即指令:航向不要小于145度,左下方有凤凰山,高度110米。此时,气象员钟广成向李升堂提出飞机去备降机场的建议。但为了争取时间,抢救井下的工人,李升堂否定了这个建议,“我凭着15年的指挥经验和对当地气象的掌握,认为阵雨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果然,几分钟后乌云离开了着陆地带,地面能见度开始好转,“飞机下滑至50米时,我和飞行员几乎同时对话,‘我看到你了。’” 飞机完成任务将要返回北京时,唐山市外事办公室李宝仑同志跑到李升堂身边说:有一些受伤的外国人,有的伤势很重,急需运往外地去治疗。但这架飞机是负责运送救援队伍的,而且当天上级领导没有空运伤员的指示。但李升堂果断决定:全部送上飞机。这是震后第一批从唐山机场运出去的伤员。 夜幕降临了,震后夜航与以往截然不同,以往夜航机场上灯火通明,如今工作上必备的跑道灯、探照灯、下滑着陆的制导灯、指挥飞机用的各种信号灯全部灭了,只有几只马灯在闪着微光,以备飞机应急起降之用。 铁路中断,桥梁被毁,公路受阻,惟一的通道就是空中运输,机场就是集散地。7月30日,国务院决定,把唐山受伤的群众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治疗。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运,南来北往的飞机像群燕般在空中盘旋,地面上起降的飞机上下穿梭。据李老描述:一架上海运送药品的三叉戟飞机刚刚落地,马上指挥另一架装满伤员的大型机由北向南起飞;这架飞机刚一离地即指挥另一架刚卸完救灾物资的小型机从跑道中间进入向北起飞;一架飞机刚离地转入正常上升速度,马上指挥其以30度小坡度左转出航,以避开另一架大型机由北向南下滑冲突……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李升堂带领他的战友们凭借最简单通讯工具,用耳听、眼看、头脑分析的办法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飞行指挥奇迹,运出伤员两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资数千吨,在抗震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报记者:王军伍;通讯员:李升堂) 手记:新老机场本色英雄 (王军伍) 当年那条“生命通道”的落点如今已光荣退役,没有了飞机的起落,隆隆的机翼声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耳际。30年前,为了唐山市民生命的延续,机场义无反顾地担当了“生命通道”的起点。30年后,为了唐山居民生活的安宁,机场又无怨无悔地归于沉寂。 然而,机场不会因为沉寂被人们忘记,因为正是在这个机场上,李升堂带领着战友们,凭借着经验、勇敢和镇定克服了无法想像的困难,用15个日日夜夜,在唐山飞机场架起了一条空中的“生命线”,将2万多伤员转运他乡,让他们及时接受了治疗,同时也在机场迎来了载有救灾物资的无数架飞机。 飞机起飞时,伤者的心情不难想象:与死神对峙,他们渴望好的药品和医疗设备来拉他们一把;飞机降落时,难民的心情不难想象:恐惧和悲痛之余,他们更需要延续生命的水和食物。每架飞机的起落,都牵扯着无数条注满期望的生命之线。 如今,李升堂老人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年轻的一代: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学会珍惜。而曾和老人“并肩作战”的老机场,也被赋予新的使命,将成为唐山城市规划中一个新的商业圈。 两者皆是英雄,本色不减当年。 来源:燕赵都市报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