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易于滑坡的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3:55 新京报

  易于滑坡的平台

  孔德浩一家于1960年,从刘家峡镇搬到盐锅峡镇,是最早的水库移民之一。来了之后,他才发现这里地形特殊。

  盐锅峡镇位于兰州市西40公里处。镇里有一个高出地面10多米的平台,面积达到万亩。当地人称之为黑方台。全镇14村,4个村在平台上生活,10个村在台下。

  孔德浩搬到了台下的一个村里。“就因为在台下,所以时常要面临台上的滑坡危险。”

  盐锅峡镇有4个村,都在平台边缘生活。“它们都面临着被平台上的土掩埋的危险。”

  崔正苍很清楚黑方台的形成过程。他是盐锅峡镇党委书记。他说,这个平台是由于1960年代进行丘陵平地而造成的。

  盐锅峡镇一带多是高低不平的丘陵。为了安置黄河三峡移民,就将那些山头的土,往沟壑里填,最后形成了一个平坦的高台。

  但是,当在这个平台上种植农作物时,滑坡开始发生了。

  平台上覆盖着两层土。地表一层黄土,有十多米厚,再往下,则是厚厚的红土。崔正苍说,1996年永靖县土地管理部门就曾会同甘肃省地质专家,前来勘探。发现那黄土层留不住水,而红土层的渗水性又很差。

  当台上村民长期灌溉浇水后,大量的水都透过黄土,留在了红土层中。红土和黄土就变得易于滑动。而地表的黄土在水的浸润后,又成了稀泥。崔正苍说,这层稀泥约有10米。在重力的作用下,高台边缘的山体就开始出现滑坡。

  在和地质专家交流后,崔正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猜测,“这可能和台下不远处的蓄水库有关。”水库离黑方台只有1里多地,由于水库蓄水,自然也就抬高了黑方台的地下水位。

  于是更多的红土浸泡在水里,“山体也就更易于滑动了。”

  平台上的焦虑

  冯永康今年63岁,生活在黑方台上的方台村。他是村里的管道巡视员。平台上的水是通过水泵输送上来的。冯永康每天要检查水管是否安全。

  他说,因滑坡遭受影响的不只是台下那些村,台上的人一样深受其苦。

  黑方台上有一个特殊现象,许多地方是“水过地皮干”,人们戏称“猫洗脸”。一些黄土层易整体沉陷,一见水就沉一个窝,人称“草帽漩”。

  这些年来,台上的地面一直在下沉,如今已下沉2米左右。让冯永康记忆深刻的是,在他当队长期间,有一个干活的妇女走在田地里,突然人就沉了下去。冯正好经过,一把把她提住。

  不断出现的坑对村庄形成很大的破坏。冯永康说,有一天,他的家里突然漏出一个直径2米,深1米的大坑。接着,房子开始开裂。他只好搬家。

  方台村许多人家都出现类似情况。原先整齐排列的村户,被裂得七歪八斜,当地人戏称“挂庄”,意思是村庄被悬“挂”了起来。

  于是,每次滑坡之后,村民们便不断的搬家,并且越搬越穷。

  “都没有女孩子愿留下来。”村民们说,在当地,单身已成为老大难问题,一个生产队差不多有20个光棍。

  与娶不上媳妇相比,更让当地人头疼的是生存问题,因为人口在增多,耕地却在逐步减少。

  盐锅峡镇党委书记崔正苍介绍,随着滑坡灾害的逐年加剧,台缘边约3000亩水地已经弃耕,台下的500亩旱涝保收的良田埋于数以百万计的泥沙之下。

  焦家村共有2026人,由于连年的滑坡,现在耕地面积为735.31亩,人均耕地0.36亩。

  “这个地方就不适合居住和耕种。”中国社科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几赴黑方台地区,他和当地有关官员表达的共同的看法是,建设水库之处,不应该将这上万名村民搬迁到黑方台上。

  而对于这些村民来讲,除了耕地的减少,逐步严重还有土地盐碱化问题。

  2个多亿的缺口

  为了盐锅峡地区人们的安全,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对该地区滑坡灾害进行研究。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永靖县形成了一份滑坡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向国家上报。2005年,这个项目被

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立项,目前已进入项目操作的设计阶段。

  在这个报告中,治理滑坡有三个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在台缘上削坡以缓解山体的压力、衬砌周边山体防止滑坡;二是在黑方台的塬上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以减少水的渗入量;三是在蓄水层打洞呈树状穿孔,填放卵石引导地下的积水合理排出,破坏滑动带。

  这个项目的总预算投资是2000多万元。今年,国土资源部已划拨120万元作为项目前期启动资金,但剩余资金如何解决依然是制约黑方台地区滑坡灾害综合治理的瓶颈。

  今年5月18日,省政府副秘书长来到黄茨村受灾现场,提出拿100万的应急救援款和物资。但这些钱对于百姓来讲,杯水车薪。

  如今,盐锅峡镇根据专家意见,已经提出根治办法:对黑方台近万亩耕地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对台缘长10.7公里的边缘地带退耕还林,集中相关部门的财力,对台下压埋耕地进行土地整理复耕,实行综合治理。

  对于盐碱化,想到的办法是,一个是开塘养鱼,一个是打井排碱,但这都不是长远之策,而且成本极高。

  当然,对于专家组来说,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当地农民彻底搬迁,当地县委也有这样的认识,但所需经费是2个亿。

  “心有余,力不足”。赵贤章,这位主管永靖县农业的常务副书记对于盐锅峡碰到的问题,一直很担心。他说,永靖县吃财政饭,搬迁资金不足,而让县领导每天提心吊胆的,便是滑坡的发生。

  今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牵头,15家部委组成的领导、经济专家把永靖县定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课题研究基地。

  中国社科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钢明在调研后认为,盐锅峡正在经历一场生态灾难,他提出的看法也是,应该对这部分居民搬迁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