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高台万名居民频遭山体滑坡风险(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3:55 新京报 | ||||||||||||||||||
本报记者 吴学军 甘肃 报道摄影 本报记者 袁烽
■核心提示 黑方台,黄河三峡旁边一个高台,1960年代,因盐锅峡水库建设对旁边丘陵填土而成,之后万名库区村民被搬迁至此。 如今,生活在平台附近的8个村的村民,频繁遭受山体滑坡的风险。 中国社科院新农村专家调研组和当地政府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迁离。但所需的2亿元经费,对于国家级贫困县的永靖来说,却是难上加难。 烈日下,孔德浩光着膀子,在一堆红土前挥舞着锄头。土堆高约3米,下面曾经是他的家。 一个多月前,一场滑坡不期而至,孔家31头猪、2万斤玉米连同21间平房,一起被埋进了红土。 同孔家一样,另有8家农户住房被摧毁,一公里长的山体整体下陷,拱起了山坡下的村庄和田地。 灾害发生在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黑方台地区,1960年代这里曾因建造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而得名“黄河第一明珠”。但在近几年,盐锅峡多滑坡,20多年来,此地发生中等规模以上滑坡95次,死亡37人,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而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当地滑坡的频次和面积也在加强。 这一问题,已引起中央有关部委和部门的关注。今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牵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5家部委组成的领导、经济专家把永靖县定为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课题研究基地,他们调研发现,永靖县的盐锅峡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态灾难。 地方政府和专家找到的办法是整体搬迁,另辟交通道路,使农民远离危险区域,然而紧张的财力又成为摆在当地决策者面前的现实难题。 永靖县政府开出的临时药方是,组织巡查队,对山体进行经常性检查,并及时发出预警。 盐锅峡梦魇 永靖县盐锅峡镇10多公里的山体上,裂缝随处可见,最宽处有20厘米,山下,是上万农民的住房和庄稼地。 5月14日,黄茨村发生了今年第二次大规模山体滑坡。15时,孔德浩正在玉米地锄草,邻居急匆匆地跑来,喊着“村里滑坡了”。 孔德浩发疯似地往家里跑去。等他到时,现场已拉起警戒线。整片的泥土慢慢向下游的村庄“游”来,房屋发出“嘎嘎”的声音后,被淹没在土中。在黄茨村幼儿园,墙壁整体向前移了半米,水泥地被拱成了波浪形。 20多天前,孔德浩从信用社贷款1万元,喂了31头猪,如今,猪已经埋在土下。 当地村民反映,滑坡前后持续时间为7个多小时,到了晚上9时左右才基本停止。这是历年来黄茨村滑坡规模最大的一次,长约一公里的400万方土,向村庄推进了200米。 孔德浩估算,盖住他家房子的土足有400方,而让孔德浩感到欣慰的是,80岁的奶奶、母亲、妻子和6岁的孩子在邻居帮忙下,及时逃离了现场。 几十年来,类似孔德浩遭遇的一幕经常在盐锅峡上演。 来自镇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68年以来,该镇共发生滑坡95次,从2002年至目前的5年中,平均每年达6次。
盐锅峡镇政协张主席说,滑坡次数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滑速越来越快,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1968年以来,该镇已有37人因滑坡致死,100多人受伤,450户农民,1所中学,2所小学,1家油站被迫搬迁,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