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河南县域经济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15:17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贺海峰

  “全国百强县,这么多年只有一个巩义,如果‘十一五’没有突破的话,我们怎么交待?”5月17日,河南省长李 成玉在全省“20强县”经济发展座谈会上的一番话掷地有声。

  河南县域冲刺全国百强,自然有其底气。2005年12月,“中部百强县”榜单甫一揭晓,人们就发出阵阵惊叹。 原来,这张榜单上,河南以39席独占鳌头,而湖南、湖北、安徽、山西、江西则分占19席、18席、10席、9席、5席 ;前10强中,河南独占6席,而湖南、湖北、山西则分占2席、1席、1席,安徽、江西则双双名落孙山。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2005年,河南县域生产总值高达7247.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8.8%;对全 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1%,比2003年提高21.2个百分点。短短两年间,河南县域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9. 3%一路攀升至16.5%,这种强劲发展态势在中西部地区殊不多见。

  焕然新局的背后,必有雷霆之变。河南县域经济亦然。

  逼出来的变化

  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从那时开始,河南就选择排名前18位的县,进行特别试点,试 点内容包括:扩大县在经济发展中的审批权;稳定一把手任职期限;书记、县长归省委组织部管;县项目直接报省里批等。这 就是广为人知的“十八罗汉闹中原”。但这一试点在数年之后就渐渐终止,由于政策缺乏连续性,在一定程度上贻误了发展时 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河南的变化是被逼出来的。河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和农业 大省,2002年,其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4.6%,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当时,全省109个 县市平均生产总值为38.63亿元,财政收入1.05亿元,远低于发达省份;全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5248元,仅相 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4.1%。让省里感到棘手的是,河南强县不强、弱县更弱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县市争相伸手向省里 要钱要项目,久而久之陷入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怪圈。与此同时,“鞭打快牛”的苗头在河南开始显现出来,越是发展 得快的县市,省财政转移支付反而越少。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县市主要领导变动过于频繁。据统计,当时河南县市委书记在一个地方的平均任职时间不到两 年半。如此一来,不少人“一年干,两年看,三年等着换”,“政绩工程”、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屡见不鲜。“一个将军一 个令”,县里发展思路的频繁更迭,对原本就相当孱弱的河南县域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是灭顶之灾。

  怎么办?

  2004年,河南高层以省委文件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其中若干条款极具针对性: 一是省财政每两年安排3亿元,专项用于对发展速度快、发展效益好的县市的奖励;二是在一个县市区担任党政正职8年以上 ,工作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经考察可提拔为副厅级干部。

  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新“政绩观”浮出水面

  “2006年河南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最富含金量的内容,一是表彰了‘20强县’、‘10快县’,各奖励1000 万元;二是兑现了16名符合条件的县市一把手的副厅级待遇。”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永苏告诉《决策》。

  2004年以来,有些省辖市开始将综合经济排序作为考核各县党政领导的硬性指标,鼓励和鞭策各县加快发展,争 先进位。有些地方甚至明确规定,第一年退位点名批评,第二年退位警告诫勉,第三年退位书记、县长免职;更有甚者规定, 所辖县市均不得退位……从这些颇为激进的做法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一些地方的“急躁”。

  显然,排名的较量,已成为县官们政治竞争的晴雨表。在动力与压力的双重驱动下,各地大干快上,但结果却让一些 县市感到“事与愿违”。

  比如,此次排名由倒数第3下滑到倒数第1的淮滨县就备感委屈:从2004年起,淮滨推出了58项工程,在固定 资产投入和城市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了淮滨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城新区和东西湖风景区的建设,成为淮 滨多年发展中的大亮点。这些,都曾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但淮滨的“短板”在于,工业生产领域投入严重不足。县长李强参加完全省县域经济会议后,回到淮滨的第一件事, 就是带领有关部门察看民营工业园建设情况,并反复强调“要集中精力办工业”。

  据了解,此次考评中,凡一味追求经济总量、追求增长速度,而不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县市,位次都有不少下降。而“10快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5.8%,比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速还低0.6个百 分点,但是由于其各项指标协调得好,综合位次升幅都在12个位次以上。

  新的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县市领导干部逐步转变过去重生产轻效益、重速度轻结构的发展观念, 最终以老百姓的富裕和地方财力的增强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河南省主要领导也反复强调:“我们不能因一个人影响 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不能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群众利益为一个人做牺牲。”

  “松绑”与“放权”

  市县争权,由来已久。

  “强县扩权”,这项谋划于2003年8月的改革,在第二年3月即获各界认同,平稳得让人有些惊讶。在这次改革 中,巩义、项城、永城、固始、邓州被定位为“河南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享有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 ,省里召开的各种会议,它们将与所在地级市的领导并肩出席。此外,新密等30个发展较好的县被赋予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 。

  有趣的是,在“强县扩权”草案征询意见阶段,洛阳、漯河等地级市纷纷向省里打报告,希望增加本地区的试点县数 量。

  这其中的玄机是什么?确保既得利益,建立补偿机制。例如,各个地级市经济指标的统计,还将继续包括试点县,不 会因此次改革,导致市级总量大幅下滑。

  更重要的是,本次改革中,无论是5个类似的“省辖县”,还是另外的30个试点,其人事任命权均还在所属的省辖 市。所属省辖市的行政权利本身并没有任何缩小,仅仅是行政管理所及的范围有了稍许缩小,作为行政权利的核心,人事任免 权仍旧牢固地掌握在所属省辖市手中。此外,行政管理权、行政区划、统计方式等等都没有改变。

  这是与江浙等地“强县扩权”的本质区别。

  有专家指出,河南“强县扩权”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更多的是一种平衡与妥协的产物,这也显示该项改革的不彻底性 。但正因为这样,河南的“强县扩权”没有遭到地级市的反对,由于地级市因“强县扩权”所受到的短期经济损失,将得到省 政府的补偿,“强县扩权”甚至得到了众多地级市的大力拥护。

  而事实上,河南“强县扩权”也同样面临一些困惑。比如,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垂直部门在扩权政策 中定位模糊;扩权县市事实上与原来隶属的省辖市管理脱钩,催生了与原来省辖市的矛盾。

  这些问题,实际上带有普遍性。一些地方由于直接克隆“浙江模式”,“水土不服”的现象更为明显。

  创新与转型

  从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历程来看,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一些强县经历了一个包括企业数量、规模、物流、信息流、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内容广泛而快速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化产业群。

  以长垣县为例,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河南穷县,凭借一把刷子刷出了一个防腐产业,凭借一把锅铲儿铲出了一个烹饪产 业,凭借一把锤子敲出了一个起重产业,凭借一个药包背起了一个医疗器械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 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新路子。仅起重机械经济板块,就拥有整机生产企业73家,配套生产企业8 00余家,4万多人从业,在全国设有20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达10大系列200多个型号,50吨以下起重机销量占 全国市场份额的70%。河南县委书记徐光春赞许道:“我从长垣的发展路子看到了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

  有人说,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非公经济。从河南一些县市的经济结构来看,此言不虚。比如巩义市、

偃师市,其非公 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88%、76%。

  但非公经济也有其天然的缺陷,如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等。在这些方面,河南一些强县取得可喜突破 。

  比如,长垣支持现有的民营企业资产重组、强强联合,目前,全县已组建了卫华等4家较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以 品牌知名度撬动市场,短期内实现销量和规模的双重提升。卫华集团跻身全国机械制造500强,“卫华”牌单梁起重机销量 全国第一,电动葫芦销量全国第二,总体销售总值全国第三。

  与此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灵宝黄金、长葛众品今年先后在香港主板和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 市,提升了河南县域工业国内外的影响力。

  此外,有的县市开始提出经济增长要由“投资拉动”向“科技驱动”提升。巩义决心在“十一五”末,使科技进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左右。

  这些迹象显示,河南县域经济正面临着新一轮嬗变。但是,从整体上看,河南县域经济还远未达到这样的层次。即便 是强县,当前也还存在诸多待解难题。

  近日,河南省长李成玉直陈河南“20强县”经济增长模式比较粗放,技术含量还比较低,发展效益还比较差。县域 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本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70%以上的县域工业产值来自采掘业和原材料初级加工业,环境恶化趋 势尚未根本扭转。与全国百强县相比,河南“20强”县人均纯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差距很大, 有些县的经济仅靠一两个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农民生活水平甚至40年都没有太大变化。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冉分析认为,山东“30强县帮扶30弱县”的办法在河南行不通,因为河南的强 县尚且自顾不暇。河南“20强县”、“10快县”的1000万元奖金怎么用?有的县市财政配套拿出1000万元,用于 担保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对中西部地区的几点启示

  河南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各界瞩目,很大程度上因为它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中部大省。人们感兴趣的是,在

中部崛起战略、新农村建设刚刚启动之时,区位、资源等并无太大优势的河南,为什么会在县域经济上独树一帜先行一步?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河南县域经济真正迎来大发展、大突破,是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 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双轮驱动”战略之后。这一战略,牵涉到理论界和实践派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中心城市、县域经济,哪 一个应当优先发展?主流的观点是优先将城市发展起来,一方面,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和工业中去,获得的回报更高;另 一方面,城市发展起来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河南的实践证明,尽管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原始资 本积累还远没有完成,但投资的回报率未必就低。郑州城区经济总量比武汉要差得多,但由于郑州所带的几个县普遍较强,郑 州、武汉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反而并不明显。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河南省对县域经济倾注了大量心血。2006年河南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省政府又马不停 蹄召开三个县域经济座谈会,对后进县、20强县、人口大县进行分类指导。对于13个后进县,省里实施“三年帮扶”计划 ,即3年内,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门用于支持后进县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强县扩权”中,河南没有过多考虑所谓的“平衡”。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巩义、项城、永城 经济条件较好,而固始、邓州人口比较多,离省辖市比较远,可以说是“强县扩权”、“弱县扩权”齐头并进。

  概而言之,河南县域经济的精髓,不在于循规蹈矩,而在于突破创新。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