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张道刚:新农村建设学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0:41 《决策》杂志

  -张道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热到什么程度?且不论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只要留意一下各地已经或正在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外出考察学习活动,其声势之大,人数之众,路途之远,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其空前的热度。

  这种考察学习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预热后开始升温,其脚步已从国内跨到了国外,且使久负“新村运动”盛名的韩国也感受到了这股热潮。前不久,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策划了一档“新农村建设韩国行”,这个策划的本意是让我们了解始于1970年代的韩国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领略新农村运动给韩国乡村带来的变化。然而,让这家媒体主持人大跌眼镜的是,来自国内一些地方的参观考察团已出现在韩国乡村的各大景点。为此,在韩国的乡村,许多地方已打出了针对中国内地的“欢迎新农村建设考察团”的汉字简体字幕或条幅。显然,现在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已成为韩国的旅游项目之一。

  且不说这种考察学习活动是否有借新农村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的嫌疑,就拿到韩国转了一圈能否取到真经也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一位地方官员考察学习归来后吐了一句真言: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回来后才知根本做不到。

  既然学不来,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的精力和成本去取经?分析其动因无外乎这样一个逻辑:新农村建设是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对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中央在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之后,并没有给出一个典型的范例和现成的模式。为了以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更为了统一认识,营造一种声势,许多地方选择了把外出考察学习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其实,考察学习外地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做法,以此来开阔视野,增加一些感性认识,本无可厚非。可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能够学习来吗?换言之,这种模式中有多少能适合当地的实际?如果不考虑当地的实际,回来后不加消化,急于求成,把外地的模式简单地照搬照套,对当地来说,也许不是真经而是一场灾难。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创新出的许多成功做法与经验值得相互借鉴与参考,但并不意味着这个模式就能够到处移植。当初中央之所以没有给出一个新农村建设的现成模式,就是基于新农村建设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千村一面”。不错,中央是给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但是具体到不同地区、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农村而言,则具有很大差异性。同样处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发展水平的农村,由于所处的地缘环境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新农村建设只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照搬照套,更不能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以此来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如果这样,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就会陷入表面化、简单的模式化、花架子的误区。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前几年,浙江的“温台模式”走红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像潮水一样涌向浙江,在温台地区出现了参观考察车队绵延几公里的景观。缘于接待上的压力,这两个城市只好将一些考察团委托给当地的旅行社。但“温台模式”可以复制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回过头来看,中西部地区出现的所谓产业集群,没有一个是通过参观考察而复制来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去了激动,看了感动,回来不动”就是对这种考察学习活动的最大讽刺。

  新农村建设学什么?中央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总体目标,各地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纲要。如果非要外出取经的话,也只能学习人家的理念与方法,切莫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更莫让参观考察流于变了味的形式主义。其实,只要稍加留意,我们身边就有一些可学可比的新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大可不必舍近求远。而这些土生土长的范例最具亲和力和借鉴价值,也最容易成活。■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