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决策》杂志专题 > 正文

浙江义乌:一个城市的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15:17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义乌是一个市场与城市共同演绎的传奇。20年间,从原先一个贫困的浙中小城向国际性商贸城迈进,义乌实现了“ 买全球,卖全球”。义乌用42万种小商品、年成交额近400亿元的力度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超市”,义乌海关一 天出口的标准集装箱突破1000个,每年40万个集装箱把40多万种商品运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0多外商常 年扎营。
从1982-2005年,义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4%,高于浙江省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5个 百分点。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从一个既无区位也无经济资源的县域“无中生有”创造出来的。

  2006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义乌经验”。那么,从第一个马路市场建 成以来的24年,义乌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个性化之路?浙江为什么提出全省学习义乌?从义乌发展中会获得什么样的启示?这 个让人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呼“发现义乌”的地方,究竟蕴含着什么?

  发现义乌

  如果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义乌可以说是“一无所有”,通常被概括为“三无”:没有区位,既不靠海也不沿边,浙 中盆地交通不便;没有资源,人均耕地稀少;没有工业基础。义乌最初唯一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就是“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声 。

  但是,20年后,所有来到义乌的人都会赞叹义乌市场之大。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想把义乌遍布全城的5 0个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全部逛上一遍,以一天8小时计,每个摊位逛1分钟则需要120天。而在赞叹之余,都会提出一个问 题:中国的商贸市场成千上万,为什么是没有任何区位和资源优势的义乌成功了?

  义乌市委书记楼国华“打开了密码”,他认为:“义乌市场之所以保持长久活力与繁荣,在于必须办好企业,做大产 业。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曾靠贸易而盛极一时,但最终因缺少产业支撑而衰落。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 联动发展,这正是义乌的独特路径。”

  的确,义乌没有孤立地搞专业市场建设,而是在推进“兴商建市”战略的同时,积极支持、引导和鼓励大量民间资本 投向各种配套的服务业、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实现市场建设与产业发 展、

城市建设的相互促进。特别是1993年以来,义乌先后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大力发展小商品制造业。

  而且,义乌积极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通过在周边地区设立加工基地,利用周边地区人力资源发展来料加工,有效突 破了自身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形成了“义乌经济圈”。2005年,义乌市场输出来料加工业务货值100多亿元,带动 周边地区3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小商品来料加工。

  更可喜的是,义乌还出现了商品资本“反哺”农业的现象,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义乌农贸市 场是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13亿元,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地。义金农庄以高新技术培育花卉、苗木,已成为全 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产品出口海外。

  浙江省“义乌发展经验”调查报告就做了这样的总结概括:“改革开放20多年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 ,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通过繁荣发展小商品市场,积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社 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成功道路。”

  虽然义乌在浙江不是经济最强的县域,但义乌不仅对浙江,而且对中国的发展都会有新的解读。深入探究义乌“点石 成金”之谜就会发现,义乌创造奇迹的历史轨迹正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创新之路。因此,对于正在遭遇“成长烦恼”的 浙江来说,义乌“无中生有”的成功实践正是浙江所需要的,正如《浙江日报》的评论中说得那样:“以先进典型激励全省人 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第三次革命”

  义乌小商品贸易以及以商贸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和外地人口向城区聚集,推动了义乌的城 市建设。然而,商贸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效益比较低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凸显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城 乡差别更为明显,义乌被人说成“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义乌市长吴蔚荣说:“由于一度忽视农村发展,结果暴露出很 多问题,从这些严峻的问题中深切体会到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性。农村问题不解决,就反映到整个社会系统的不平衡上。义乌 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偏重城市的非均衡发展向城乡并重的均衡发展转移。”

  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市民,享受城市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今天的义乌正在经历一次发展理 念的升华。楼国华将正在进行中的农民进城运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三次革命”。

  1982年的“一号通告”是义乌发展的第一次转折,20年后,第二次转折出现在2003年,义乌率先作出了推 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决策,制定了《义乌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这是全国第一个从宏观的、战略的高度,将城市和乡村融 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一次性规划的文件。在行动纲要中,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机融合的思路。 按照“市域一体”规划理念,义乌编制完成浙江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不再分设城乡两个概念,交通、排水、电 力、通讯、环保、供气等,都是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安排,而且还预留了与周边县市相衔接的发展空间。还规划把全市 800个行政村统筹规划为300个左右社区。2006年,义乌又制订出台了《义乌新农村建设二十条》,力争到2020 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将在义乌彻底消失。实现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

  目前,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农村户籍、社保、医疗、就业等各项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对此,吴蔚荣颇有感触地说:“ 城乡一体化愿望最强烈的是农民,投资者是农民,最大受益者还是农民。”

  政府与市场的“黄金分割”

  浙江300多个专业市场、全国8万多个大小市场,最后只有一个义乌,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并非全由 市场“自说自话”,事实上,义乌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发展和提升,都带有鲜明的有为政府的烙印,政府的导向机制功不可没。 吴蔚荣认为:“义乌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市委市政府起了很大作用。义乌能快速发展起来,并不像许多人所误解的那样政府采 取无为的做法,而是相反,义乌市委市政府真正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义乌,由于整个市场的所有权是政府的,政府“掌好舵”,对于关系全局和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都采取了强有力 的调控手段,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政府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对各代市场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然后利用政府的力量 动员摊主搬迁。同时,由于市场在整个义乌财政收入中的比例很大,所以市政府有动力当好“物管”的角色。

  尤其是专业市场和物流场站的产权由政府控股,确保了市场的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和改造提升。义乌市场贸易局局长 吴波成认为,小商品市场和托运基地是商品流通的基础平台,已成为全市经济的命脉,这样的公共资源只有政府掌控,否则, 商位租赁价格、物流基地使用价格都会“炒”到天上去。商户跑了、人气散了,发展的机遇也会失去。

  其实,义乌商品城的建立本身就是政府积极努力的结果。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委稠城镇市场整顿领导小组 下发了“一号通告”:从当年9月5日开始,正式开放县城小商品市场。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 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同时,政府出资在县城稠城镇朱店街两侧搭起了上可遮雨、下可摆摊的简陋市场设 施,人称“草帽市场”,当初的摊位只有700多个。这是历史发展的拐点,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了。

  但是,有为政府“不越位”,政府不包揽一切,要让市场来“说话”。义乌政府部门不参与市场的经营和竞争,及早 实现“管办分离”,及时退出市场主办者的角色,组建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其作为市场主办者进行市场的硬件 建设和配套服务。政府还全面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从不干预市场摊位具体安排等。

  由此可见,义乌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所作为,又绝不为所欲为”的政府是义乌全面发展的保证。20多年 来,义乌的党政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任总能接好接力棒,并同时有所创新,义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而劈波斩浪,一往 无前,吴蔚荣说:“‘秘方’谈不上,完全是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过来的。”

  相关专题:《决策》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