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都周刊专题 > 正文

马化腾马云C2C收费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16:27 南都周刊

  特约记者 萧蓉

  眼看2006年上半年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即将在波澜不兴中收官,

  不想却因素无深交的马云和马化腾的交恶,变得热络起来。

  中国的C2C市场到底该收费还是免费,

  这是“二马”相争的焦点话题。

  胜负之分不仅意味着谁能够执行业牛耳,

  更有可能由此判定行业的发展方向。

  “招财进宝”之死

  反对与赞同人数的比例为63%:37%,反对派占尽优势,

  马云在思考一个问题:“招财进宝”怎会遭受如此多人抵制?

  马云早年介入电子商务行业,从初期的B2B阿里巴巴(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对企业,为企业间的贸易提供网上平台)到现在的C2C淘宝网(customer to customer——个人对个人,为个人卖家和个人买家间的贸易提供网络平台),他自视在这个领域里具有一言九鼎之威信,不想,初出茅庐的马化腾旗下拍拍网斜刺里杀出,搅了收费好局。

  马云始料未及

  2006年五六月间,江浙一带的雨水比平时逐渐多了起来,这意味着又该进入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节了。这样的天气让人只想找个地方倦怠欲静。

  浙江杭州华星路99号创业大厦6楼,一间叫做“光明顶”的会议室,里面悬挂着金庸在参加“西湖论剑”时赠给马云的手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而此时的马云,斜倚在皮椅上有一段时间了,他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满心期望带来巨额收入的“招财进宝”怎会遭受如此多人的抵制呢?

  “招财进宝”是淘宝网历时半年时间研发出来,并于5月10日新推出的竞价排名服务,是淘宝网为愿意通过付费推广,而获得更多成交的卖家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据淘宝网提供的说明显示,卖家根据自己在“招财进宝”页面上出售单个商品的利润情况,与淘宝网协议约定支付固定的费用,并依据实际成交数量及协议价格向淘宝支付费用,而卖家的商品在“招财进宝”页面的排名高低将根据卖家实际成交量的高低,以及协议费用情况实时更新。

  5月13日,在淘宝网经营点卡生意的陈晓飞心情抑郁,那他只做了50多笔生意,而在这之前他每天至少能保证70多笔。造成交易量大幅下降的原因正是“招财进宝”服务项目。据陈晓飞介绍,以前淘宝上的商品位置主要由商品上线时间的先后来决定,每件商品的在线时间是7至14天,越是接近下线时间,商品的位置越靠前。陈先生认为这样很公平,他是个小商户,无力出钱买位置,在“招财进宝”推出后,他的生意开始萎缩。

  面对日益不堪的交易量,陈晓飞开始急躁起来。5月20日,他通过淘宝旺旺进行抗议,此时他发现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店主在那里发帖子表示抗议。5月23日在店主联盟的带领下,店主们开始正式抗议,他们要求淘宝遵守三年不收费的承诺,或者将“招财进宝”的商品先放到普通商品下面进行试验,如果运营合适,再提上来也可以。

  “我们的初衷绝对是好的。”马云不解地说。此前的5月29日凌晨1时,淘宝论坛上,他以“风清杨”的ID发表《马云:谈谈拥抱变化》的帖子,解释“罢市事件”并对网民两次诚恳致歉,声称淘宝和卖家的沟通工作存在问题,如删除言词过激的帖子,推出产品时未做好解释工作等。

  或许正是沟通不畅,这使得马云错误地产生了“招财进宝”必受欢迎的错觉。

  网民公愤

  店主联盟的盟主王先标是个在校大学生,2000年开始在易趣开店,2003年因为易趣强制改版搬到淘宝,后来由于组织店主联盟和发表针对淘宝的不同意见而被封店。据其介绍,他们的抗议活动可谓异常艰辛。

  先是抗议的帖子、账号被封杀,致使大家不得不一对一联系,进而有人遭遇被封店的结局。据王先标介绍,仅他知道的就有二十几个店面被封,陈晓飞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淘宝采取高压政策,店主联盟在5月25日开始发起罢市签名活动,决定5月30日起开始提取支付宝中所有现金,6月1日零点开始罢市,不再登录淘宝旺旺,50件以下商品的店铺,下架店铺中商品;店铺中有50件以上商品店铺,开始拒绝卖商品,并向买家解释不卖商品的原因是因为“招财进宝”。

  截止到5月30日上午11时,已有6000多个卖家签名发帖。紧接着,5月31日18时,淘宝网宣布向2000万用户开放投票,以此决定“招财进宝”服务的去留。6月1日下午2点,淘宝网正式推出了全民公投。

  在此期间,虽然淘宝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但罢市依然照常进行了。据店主联盟的统计,共有39326家店主参加了这次罢市。王先标告诉记者:“罢市的意义已由向淘宝施压变为表达自己不同意见。他们对淘宝这段时间的做法很不满,比如高压政策删帖子,封杀不同意见的店铺,对媒体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给大家扣帽子,说反招财进宝网站有病毒等等。”

  在6月1日的网络公投中,淘宝用户果真开始对“招财进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儿童节”仅是网上调查的第一天,到下午5时许,有超过60000名淘宝用户参与了投票,其中38047人表示“目前不完全适合淘宝,取消招财进宝”,22764人选择“对招财进宝进行不断地完善,保留招财进宝”,反对与赞同人数的比例为63%:37%,反对派占尽优势。而在投票帖后的跟帖页数已经突破了700页。

  6月10日12点整,在浙江东方公证处的监督下,为期10天的网民公投正式结束,投票结果为127872票赞成取消、占投票人数的61%。

  “我们会尊重用户的任何一种选择。”在电话中声称自己正将搭乘飞机的阿里巴巴集团(中国总部)公关部经理陶然对投票结果并不以为然。但当天下午,淘宝方面宣布将于6月12日12点左右正式停止招财进宝服务。另外,在此期间产生的所有“招财进宝”服务费将在6月21日24点之前,全额退给卖家。

  虽然看起来淘宝网是顺应了民意,但毕竟是在网民扬言“罢市”后的不得已之举,马云并没有在潜意识里认识到“招财进宝”不受欢迎的本质是:C2C应当免费。这或许从淘宝对待一些抵制“招财进宝”的网民的态度中可见一斑。

  “三年不收费的承诺我们不会改变,‘招财进宝’并不是为了收费。”马云这样解释,同时他向记者说明推出这个服务的初衷:“目前淘宝有2800万件商品,不久甚至会有5000万件,如果按照商品上线的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位置的话,那么后上线商品的交易几率将大大降低,淘宝希望通过这一服务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通过‘看不见的手’调节优化市场环境。”

  但很多店主认为淘宝就是在变相收费,甚至有店主称:淘宝是在用财富的不平等制造交易的不平等。吕伟钢认为,“招财进宝”是一个收费项目,至少也是一种辅助性的收费模式。

  二马相争拐点显现

  马云和马化腾的观点显然不同,随着马云的表态,

  淘宝和拍拍的冲突完全公开化,其背后,是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网络势力的冲撞。

  神秘帖子牵出腾讯

  作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标志性人物,马云对“招财进宝”的出师不利感到窝火。但此时,一个奇怪的帖子出现了。

  5月30日,一个声称腾讯拍拍网雇某公关公司对淘宝进行攻击的帖子——《原来骂淘宝的声音是这么出来的!》流传于网上。帖子显示的是一份完整的雇佣合同内容,条款十分具体。

  于是,该份合同的真实性成为网上争议的焦点,马云也对此深信不疑。他此前曾对外界表示,“很明显,这其中有对手在背后搞鬼。”同时据马云介绍,一段时间以来,他每天呆在淘宝论坛暗中了解卖家意见,虽然在网上签名的卖家数量有6000多名,但据他掌握的资料显示,其中很大部分签名出自重复的IP地址,即同一个人注册了几个名字到网上签名,且大多来自上海和深圳,而两地恰恰是淘宝的两个竞争对手易趣和拍拍的总部所在。

  记者在互联网上轻易地找到了这份所谓“公关代理协议”,记者看到签约双方对活动细节策划相当“到位”,甚至连公关公司的名称、地址和电话也相当详细。总则中这样写道:甲方授权乙方作为甲方论坛公关传播的代理公司,在淘宝网、Donews、天涯、Techweb以及其他网络论坛中做文章,主要围绕淘宝强行收费、用户强烈反对、淘宝不守承诺等方面展开。

  虽然匿名帖中贴出腾讯与公关公司的合同内容,但帖子来源和真实性尚未得到证实。腾讯公司、淘宝网以及涉及的公关公司的态度均十分明确,互指对方搞鬼。

  腾讯拍拍网迅速发表声明断然否认,并在第一时间向记者发来书面声明,指称注意到5月30日在Donews等论坛上接连出现内容完全一致的匿名文章造谣中伤拍拍网,甚至直接进行人身攻击,行为极端恶劣。

  腾讯的声明主要包括两点:1、上述论坛文章所指腾讯拍拍网与第三方公司合作策划公关攻击淘宝网的行为纯属造谣,其文中所引商务合同也漏洞百出,纯属伪造。匿名攻击的行为也恰恰证明了造谣者心虚,不敢坦诚对质的事实;2、该事件已经对腾讯公司以及拍拍网的形象造成了极大伤害,我们对于这种手段低劣的恶意中伤行径感到震惊和诧异!腾讯公司法务部已完成相关证据保全,拍拍网将会通过法律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而淘宝网也表示,“遗憾的看到某些公司以异常恶劣的手段去欺骗、误导众多网上购物用户,搅乱市场秩序。”淘宝网表示,虽然没有关于这份所谓合同真实性的第一手证据,但他暗示腾讯确实在攻击淘宝网。

  同时,帖子涉及的第三方公关公司——德盛嘉会公司的客户经理张昕也表示,他们只是拍拍网的日常公关代理,不可能做攻击竞争对手的业务,合同是伪造。

  马化腾的免费牌

  一份涉及机密内容的合同能够流传出来有很多可疑之处,目前也尚无法确定合同真伪。“从目前公布的证据来看,这事的疑点太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不过,无论真伪都已显示淘宝与腾讯拍拍之间竞争在升温。

  在中国电子商务短短8年的历史中,相似的故事一再重演:当初易趣在尝试收费时遭遇扛着“免费”大旗的淘宝网,于是卖家们奔向淘宝,免费成为主流;现在,淘宝尝试用收费来规范市场秩序,又杀出个拍拍网,使淘宝的尝试不得不回到起点。

  “竞争是一种游戏,马化腾这招用得很好,这就是竞争的味道,竞争让你永远保持高度警惕。”马云说。随着他的这次表态,淘宝网和拍拍网的冲突完全公开化,其背后,是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网络势力的冲撞。

  据了解,此次双方竞争升级可能是源于拍拍网日前推出的“蚂蚁搬家”活动,“大雨来袭,蚂蚁搬家”的广告词更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又因活动以免费为主要特点,着力吸引淘宝卖家倒戈加盟——在其首页显著位置甚至设置了“淘宝店主搬家签到处”,打出“将免费进行到底”的旗号,做出“搬家就送推荐位,开张就送大红包”的承诺,甚至可以直接将淘宝的信用度导入拍拍网中。

  2006年6月6日,腾讯旗下拍拍网再次宣布:自即日起,拍拍网将对所有个人卖家至少完全免费三年。期间,拍拍网将不会向个人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做到真正完全免费。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告诉记者,拍拍网希望借此为广大卖家提供一个自主创业的免费乐园,进一步降低网上创业的成本和门槛,让卖家赚到钱。“同时也让更多的买家网友充分体验到网上购物和交易的乐趣,买到质优价廉、称心满意的商品,最终促进C2C个人网上交易在中国的全民普及。”

  “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市场环境仍不够成熟。据CNNIC最新报告,即使在中国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使用网上购物的网民比例也不足20%。中国电子商务还远没有进入主流商业,还处于普及阶段。这也决定了现阶段电子商务企业应以降低用户门槛、普及电子商务和培育市场为首要任务。”马化腾表示。

  收费?免费?C2C往哪走?

  “我根本还没有想到收费的问题。”面对淘宝将来如何收费的话题,马云不愿意正面回答。马云说他对淘宝网总裁孙彤宇的要求仍然是“三年内不准赢利”。

  去年7月份,马云曾经做了两个决定:淘宝网在今后1年之内继续免费,并呼吁其竞争对手也全面免费;在一年前投入1亿元的基础上,阿里巴巴对淘宝网再次追加投资3.5亿元人民币。也正是这两个决定曾使国内的电子商务进入新一轮的“震荡期”。因为,在国内C2C领域,电子商务企业一直在大把地烧钱,淘宝网首当其冲。但这却使淘宝网成长迅速。据马云透露,截止到2006年6月18日,淘宝网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2200万人,在线商品数超过3000万件,每天交易额突破4700万元。

  “如果要赚钱,就光卖这个客户群,我就可以慢慢赚钱了。”马云说他现在思考的是,该如何提升主要是23岁至28岁淘宝网注册会员的商业价值。“现在是2200万会员,将来发展到5000万,甚至到1亿人习惯互联网购物时,我希望我们已经制定出新的游戏规则和市场秩序。”

  马云和马化腾的观点显然不同。不过,和拍拍网相比,淘宝网毕竟是国内人气最旺的个人交易网上商城,但所谓的价值回报至今还是空中楼阁。“收费绝对不是我们的初衷!”他说,“去年我们看到淘宝网上的产品已经超过1800万件,按照我们的增长速度,可以预料到将来会有更多产品,可能会是8000万件商品,我们该如何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市场?我们现在只有300多个工作人员,当商品数量爆炸式的增长时,我们该怎么管理?”

  在马云看来,他们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必须探索出一条路径。而当时也有一些大卖家发短信给马云,抱怨他们在淘宝上必须与“小朋友”竞争,无法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一些大卖家提出他们愿意出钱,使得自己的信息处于比较醒目的位置,不愿意出钱的卖家仍然可以不出钱。”马云至今仍然觉得这样的方式很公平。“如果我们提供的服务能让更多的人赚到更多的钱,那么我们收取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又有何不可?商业社会本来就应该利益共享。”

  显然,矛盾未解决。但马云也表示,淘宝网并没有完全放弃未来收费的想法,“收费的基础是别人靠你赚钱了,如果店主们每个月可以赚5000元,我向他要回5元钱,又有什么关系?”

  关于夭折的原因,马云承认一是产品本身有问题,另外是准备不够充分,考虑不周,再加上来自竞争对手的干扰,招财进宝的推出并不合时宜。这种说法同外界的评价基本吻合。

  业内专家对收费持肯定态度。互联网分析师吕伟钢认为,淘宝已经具备了收费的条件,他能够给客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免费并不就是说完全不收费,在未来两年内,淘宝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收费方式。在众多业内专家看来,在探索电子商务收费模式上,马云推出“招财进宝”这样的竞价排名收费服务,在模式上其实颇具创新意义,与收取登录费、成交费等方式相比,顺应了互联网潮流。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相关专题: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