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都周刊专题 > 正文

狼虎之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16:05 南都周刊

  八十年代,是精神欲望似狼的年代。这就是我们从查建英的访谈中看到的图景。

  赵毅衡 撰文

  这本书为“八十年代研究”开了个头。

  八十年代为什么值得研究?不会比拖欠已久的“文革”都值得研究吧?不会比五六十年代的政治暴风雨更值得研究吧?不会比九十年代以来的当今更值得研究吧?

  至少有一点,使“八十年代学”变得紧要,必须马上动手研究:“八十年代人”正在老去,将要成为过去,实际上已经开始消失——他们人还在,心已变。一句话:八十年代正在从民族记忆中淡出,消失。

  所有查建英的访谈,所有的人都把八十年代与当今中国社会作对比: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八十年代有意思,犯糊涂做傻事认死理,幼稚,但是单纯。哪怕犯了好多错,这错也比当今中国人无可奈何都在犯的罪孽有劲头。

  我倒觉得应当请一些当今的大学生研究生读这本书,说说感想。很多人会觉得是前朝遗事,闻所未闻。毕竟,一个世代过去了。

  的确,八十年代值得大做文章。我们看一下查建英访谈的名单:这些人年龄差距很大,但平均一下,就是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年份。也就是说,八十年代,这些人大致是30岁到40岁,正是人生精力最充沛,最能想问题做事的十年。

  而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十岁到四十岁。1949年,这个国家婴孩一般新鲜白嫩地来到世界。她从中国的母体娩出,但立即切断了连接传统的脐带,她携带的是意识形态精子送来的主义基因。这基因在传统母体上受孕似乎顺理成章,但是三十年的怀胎,有太多痛苦血腥的记忆——她是二十世纪的世纪女儿。

  这是一批个人主义者的回忆,但是这些个人,没有例外,是这个民族的细胞。民族从1949年一切从零开始,那时,阿城、甘阳等津津乐道的旧士族世家的文化传统,早已是一些遗迹。

  世纪女儿八岁之前的童年无所依从,不断地折磨自己,不断用父之名来洗刷母亲的养分,在父母之间摇摆。其结果是自我塑造的镜像破裂。丢弃过多,少年期极度营养不良,饥饿难忍,完全失去建立自我的可能。十六岁,红色月经来潮,成人礼带来十年的狂躁叛逆,似乎落入终于掌握了父亲之名的狂喜,使她用父之名要求一切,也用父之名整自己。到了二十六岁,才忽然明白一切都是自身的幻象。父之名是一种虚构,是盲目冲动的激素。虚构不能提供充分营养存活,甚至不能提供足够的理由建立自我意识。

  几年最后的扑腾之后,进入了八十年代,她三十了。在物质饥饿与精神饥饿之间,完全不可能而立。但是她渴望新生,想扔开给她太多不幸的旧的父之名,寻找新的父之名。三十如狼,她的欲望选择满足精神饥饿。的确,她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欲望。

  八十年代,是精神欲望似狼的年代。这就是我们从查建英的访谈中看到的图景。

  这个图景或许是不全面的,查建英访谈的基本上都是艺术家,学者、连“

文化人”这个范围都没有顾及,而且很多是以哥儿们姐儿相称的,使圈子越发显得小。但八十年代是中国艺术的黄金年代,这个民族突然首先选择在艺术方面,焕发“被耽搁的”青春。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将进入“八十年代学”的学者们好好思考。这个三十岁的妇人突然发现眼前挂满了符号,一切都充满了意义:她内心渴望是精神象征。

  八十年代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最辉煌的岁月,也是文化英雄的时代。那个年代写出几篇引人注目的短篇中篇,就一举全国成名;写出几本西方某流派、某大师的介绍或翻译,就能让全国青年敬仰。那个文化饥渴的岁月,一场文学理论的讲座能弄到万人空巷,一场诗歌朗诵会,能弄到“文化迷”冲进后台,以握一下诗人之手为终身大幸。崔健的摇滚引起的群体亢奋,固然是摇滚本色。但九十年代,连摇滚都变得“太文化”。

  与九十年代对比,八十年代文化,像是个不可能的奇迹。

  是的,四十如虎。在一场“正式”更换父之名的狂热冲动之后,这个世纪女终于明白了:精神欲望太危险,肉身欲望才是名正言顺。致富不仅是应当的,实在的,而且是唯一的光荣。为满足物质欲望可以不择手段,只要不被抓住,万事做得。这个全民发财热潮使文化人特别失落。余暇增多使全社会要求娱乐,而娱乐文化就是求量不求质。

  这本访谈没有一个人谈到未来,谈到这个五十妇人今后的打算,谈到前景中会有多少富丽华彩,或是多少危险。当今文化人的失语,没有比这更雄辩的证明:文化人是自己放弃拥有话语权。

  这是此书很耐人寻味的特点:如果还有文化这回事,几乎是全盘后瞻。文化应当最富于前瞻,但是文化人已经把中国社会留给玩钱玩权的人——这个民族现在不谈未来。

  实际上,查建英一直有意引导谈话,向八十年代之外延展,让被访者除了谈如狼岁月,也回忆童年期,少年期,

青春期,也谈当今以作对比。但是今后呢?大家都回避谈未来,查建英也不问未来二字。我想这是被访谈者和访谈者都没有料到的集体无意识。

  八十年代有意义,值得回忆,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未来中国不得不回到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上。

  是的,我们都在躲开那个致命的,那个验证一切的,将刺破一切泡沫的东西:未来憧憬。

  须知,我们曾经生活在一切希望寄予未来的岁月,精神欲望如狼的岁月。要去到未来,就必须先回到八十年代。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相关专题: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