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政局长谈回归九年与内地融合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19:42 央视《新闻会客厅》 | |||||||||
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做客会客厅 何志平接受记者采访 何志平 香港市民 7月5日,央视《新闻会客厅》播出“何志平力推香港国家认同”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会客厅》。这期节目我们仍然在香港为您制作,香港回归九年来其中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香港离内地越来越近,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个人对于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多丰富细节有着清晰的了解,他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
何志平:第一是有这个机会;第二,我觉得我应该跟广大群众,为广大市民服务,因为从医是通过我的双手,每天可以治多少个病人,就算是我去教学生,也不是一天一日可以成才,所以最好把我的经验,把我这一份赤子之心的感情送给香港每一个市民,送给我们国家13亿人民,最好还是把我的经验、精力贡献给整个社会,服务整个民族。 主持人:香港回归现在已经九周年了,在这九年的过程中,您感觉香港从他们的观念和心态上讲,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何志平:最大的变化是非常容易感觉到的,香港人的普通话比较好了,回归这九年来,在文化方面,在语言方面,在习俗方面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融合,在这方面我相信这是我们真真正正回归的一个表现。 主持人:您认为这种回归,这种认同还有没有不够的地方? 何志平:当然有不够的地方,因为回归不是一个起点,一个终点,是一系列的活动,一系列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香港的市民因为历史的关系,跟我们国家分割了一百五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之中,不能够一下子完全认同、完全回归,可以说还有一些人在香港还没有回归的心,需要我们尽更大的努力去创造一个环境,创造条件,让香港每一位市民都认同我们国家这个发展的方向。 何志平今年56岁,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弃医从政前,他不仅是公认的医学权威,他更是在香港享有崇高声望的太平绅士。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相关事务,何志平一直保持着积极参与热情。 事实上1997年回归前后,在一些西方消极言论的影响下,香港部分市民的心态曾经一度对香港的前途持怀疑态度。如何让殖民统治了150年的香港市民,在回归后增强国民意识,提高国家认同感, 这一直是特别行政区政府回归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2002年7月, 何志平出任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管理局长,提高国民意识和增加市民国家认同感,也成了他最具体而紧迫的份内之职。 很快,香港市民注意到政府制订推广国民教育策略计划的“国民教育专责小组”成立。随后人们发现,在香港各大中文电视台的主要新闻前,一部“心系家国”电视宣传短片每天都会播放一次,而类似的宣传规模在香港还是第一次。 主持人:一系列国民教育,这样的一个作品里的系列,主要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何志平:国民教育是两年前,香港有一个公民教育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有一些社会上非常热心的人士参与这个委员会,给我很多非常有见地的意见,怎么样促进香港国民教育,还有公民教育,国民教育跟公民教育,跟道德教育一般来说都是混然一谈的,把它混起来,但是有时候有分开,国民教育就是怎么样创造一个条件,创造一个环境,让香港的市民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国家的过程,这是国民教育,让他们感觉到他是国家的一分子。在这方面,我通过公民教育委员会,在每天傍晚晚间新闻节目之前,把国歌播出。 主持人:就是播国歌? 何志平:播国歌,因为香港有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的国歌怎么样唱,也不知道我们的国歌来源是怎么样的,也对国歌的认识非常不了解,所以我们作为国家在香港这一个体验、体现,把国歌放在新闻联播之前,香港本地的新闻播出之前播一次国歌。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说太硬了,为香港市民推销的动作太硬,太大的动作有些人非常喜欢,觉得我们这方面处理得比较好,除了音乐,还有画面,画面就是表现内地跟香港不同的画面,都有很多交流的一些场景出来了,比如说杨利伟访问香港,奥运冠军访问香港,香港人到内地去看长城,还有国家的科技进步方面,这个景配合起来比较满意。总的来说,市民的反映还是比较好的。去年我们换了一版,国歌不用人唱,用音乐表现,画面也改了,用新一点的画面,主要就是我们国家跟其它世界不同的文化接触的画面,到时候你们要收看。 主持人:好。现在还有人批评你们吗? 何志平:现在已经不多了,当然也有人批评画面怎么那么多,他们的意见都是好的,都是本着怎么样去更进一步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我们也非常乐意收到歌方面不同的意见。 主持人:这个系列播了两年时间,您觉得效果怎么样? 何志平:效果非常好,比如说我女儿,她现在五岁半了,她一听到国歌马上就立正,她也会唱两句,知道这是国歌,这是非常好的,这是潜移默化的,小朋友在这个环境下长大,在这个环境下熏陶,慢慢她就有认同感了。比如说唱国歌这方面,每年7月1日,还有十一,这两个日子,我们都要升旗,每年升旗都要请香港学校的合唱团要去唱国歌。开始几年前的时候,合唱团也不大会唱国歌,第一,普通话说得不太好;第二,对于音乐的了解也不太深入,他们唱一首歌就这样唱了,但是经过这些年来不断地锻炼,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检讨,他们现在已经比较投入了,现在唱的国歌有板有眼。现在每一个学校都有竞争,要当上冠军,我们有一个比赛,当上音乐比赛的冠军,就可以在7月1号和十一这个重大的日子去唱国歌,在现场唱国歌,他们觉得是一个非常有荣誉感的事儿,所以现在有不同的人对这方面努力地学习,把国歌唱好,把国歌唱得有感情,了解我们国歌背后的背景,还有国歌背后的精神。 主持人:对国旗有什么变化吗? 何志平:有,在不同的学校里现在已经有升旗,对国旗都有不同的认识,现在每个学校都有旗杆,没有旗杆的政府给做一个旗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升旗队。除了这方面,从去年开始,我们有一个青年节,每年5月4日有青年节,2006年青年节做得更大,把香港的年轻人都凝聚起来了。我们有一个群游,有一个嘉年华会,有一个升旗礼仪,在五四那天有升旗礼仪,一般香港正式的升旗礼仪是用香港的警察队,升旗队去做这个升旗礼仪,但是五四这一天升旗礼仪是用青年人去做这个升旗礼仪。我们一共有十个不同的致富团体,在五四之前,每一个致富团体都派一个升旗队去警察学校学习怎么样做一个正规的升旗活动,警察教官从他们十个不同的队伍里挑出两个队伍负责升旗礼仪,他们感觉非常荣耀,他们跟我说,升旗礼仪的前一天睡不着,紧张得那么厉害。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一些活动,可能比较多的是政府组织的,有没有一些出于公民自发的这样一种改变? 何志平:有。每年的国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摆国旗,越来越多的人在街上拿着区旗跟国旗一起挥,越来越普遍了,有很多计程车要把国旗放在他们车的前面和后面,比较爱摆这个东西。现在对我们国家的认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密切。 作为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除主抓国民教育等事务外,何志平还分管宗教、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工作。 2003年何志平提出香港和内地需要进一步融合, 而这个想法,在当时的香港还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社会上既没有深入的讨论和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声音支持这件事。 何志平坚信并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这样的意思:如果香港和内地文化不能真正融合,那就意味着香港没有真正回归。 主持人:您在2003年的时候提出香港和内地要进一步融合,具体指的是什么? 何志平:具体的融合,融合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但是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有几个阶段,第一,就是要接触,有很多香港人没有这个机会到内地去看一看,了解我们国家最近发展的情况。接触之后就要认识,认识过程,我们国家那么大,要全面认识真的不容易,认识之后要了解,了解我们国家的底蕴,了解国家的历史,了解我们国家的政策,了解我们国家的将来,了解之后,我们就肃然起敬,可以有一个尊重,尊重我们国家,尊重我们的民族,尊重我们的文化,有了尊重才可以有融合,融合是摆在最后。有了融合之后,我们对国家应该有一个承担,做一个服务,有贡献,那是最后的。我还是希望这个过程之中,香港七百万市民都可以完成这个过程,完全跟我们国家融合为一体,香港就完全回归了。 主持人:您谈到文化的融合是最后一步,可能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说香港回归祖国了,我们在政治上有一种归属感,在经济上我们有很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香港保留一种特有的区别于内地的文化有什么问题吗? 何志平:完全没有问题。融合是合而不同,我们国家的文化是那么博大,那么深厚,我们国家的文化不是一个文化,是一个总体的文化,我们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有一部分是香港的文化,所以香港的文化是我们中华博大精深文化里面一个支流,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再分出来是香港独特的文化,独特的文化在154年的时间里在英国人统治之下,我们有国际的视野,我们有现代化的一个制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跟国家总体的发展产生一个配合的过程,所以这次不是融合,融到中华文化里,中华文化也有所增长,因为香港的文化也要融合在里面,可以说是不同民族文化里面一个独特的文化,所以说互相配合,互相增长。 主持人:对于老一辈的香港人来讲,可能由于历史的原因,甚至是血缘的原因,血脉的关系,他们可能对于大陆的文化、传统文化有比较深的了解,有比较强的认同感,但是对于今天年轻的香港人,在香港长大的这些人,您认为他们去接受、认同中国很传统的文化,您对这点认同吗? 何志平:我觉得很有希望,因为我们国家现代文化不全是老的东西,我们国家有它现代化的一面,现代化的一面就是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再加上现在生活上面的一些重点的元素,使它活起来,对我们在21世纪的生活更有一个表现,那就是活的文化。我们中华文化五千年不全是死的文化,是活的文化,所以到今天还是活着,就是这个原因,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活化,不断地现代化,所以我对我们国家将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香港的年轻人也会认同,最后还会认同我们国家这个现代化往前看发展的路线。 主持人:您刚才谈的是几个焦点,但是具体的手段可以有一些什么样的做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何志平:做法之一,比如说中国这一系列的文化,也标志着中华文化里面最好的精品,也是我们的文化品牌,我们要拿出来让香港的每一个市民,要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人民都可以欣赏到、认识到我们国家文化里的精粹。还有其它的,比如说跟“中国喝彩”一样的文化活动我们会陆续推出来,然后把香港这个文化活动、文化艺术跟内地的文化艺术要融合起来,共同走融合的演出。 主持人:我们刚才一直谈的是香港对于内地的了解和认识,实际上双方在融合的过程中也是一个互相理解的过程,您刚才谈的,香港人现在对于内地的文化、内地的了解还是有一些不足,还不够,其实反过来,内地人对于香港人、香港文化可能在认识上也有一些偏差,比如说可能很多人还会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或者是沙漠文化,究竟应该怎么样去理解香港文化? 何志平:还是那一句话,都要接触,都要认识,都要了解,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不但只是来香港看看、购物,买些东西,看看景点,就是跟香港的人接触,跟香港的文化接触,文化就是人,文化就是社会,多跟香港人交朋友,多深入一点,认识香港的社会,多认识香港人的家庭生活、文化生活,还有社会上的生活,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我们希望香港人跟内地人能够交朋友,我们从根本上就是兄弟姐妹。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香港这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您的看法是什么? 何志平:香港有非常独特的位置,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在地理上也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在政治上也有独特的位置,在历史上,香港跟我们国家分隔了150多年,这是历史上的问题,是英国人统治之下的一个殖民地。现在我们回归了,我们变成国家的一个部分,我们加入我们国家的大家庭,我们有强大的中国作为后盾,但是我们历史上也跟国际上接轨,这个方面历史的优势,我们怎么样去为我们国家服务,香港的发展跟整个国家的发展互相配合起来,这是我们历史上的一个优势。地理上面,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海港,我们有非常好的一个交通网路,在这方面,在整个东南亚、东亚洲区,香港处于中央的地带,到日本,到新加坡,到泰国,都是处于一个非常中枢的地带,所以我们有地理上的优势。最后是政治上面的优势,优势就是我们有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一个方针,也是我们国家在和平发展,带入21世纪,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一个桥头堡,怎么去好好发挥它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的优势。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一国两制是香港经济最大的动力,怎么理解您这句话? 何志平:在好几个方面都可以看得到,一是经济上面的,第一是保存香港既有的生活方式与金融制度。第二,社会上面也可以保持,因为香港是资本主义为主的社会,在内地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所以在这方面也可以配合一点。第三,文化的差异,香港有一国两制,我们既然是中国人,也分享我们这个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是香港有香港独特文化的一面,所以也配上一国两个制度文化的发展。在种种方面,我们还是有一国两制,这是一个大家庭的一份,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的优点。 2003年随着香港自由行对大陆游客的开放,这给遭遇非典重创的香港经济迅速带来了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前香港人同内地的接触,仅限于一些个人到内地旅游、办事,但现在香港各阶层、各行业的市民,都有机会直接接触来自内地不同地方和民族的同胞,在很短的时间内香港、内地迅速形成了全面性接触、全方位融合的态势。 更重要的是,这种紧密的关系和直接的接触,不仅受到广大民意的支持,同时也促进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两地融合的更高重视,人们发现,香港政府对推动与内地融合的积极性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主持人:另外我还发现,好像香港有很多路牌现在已经变成简体字了。 何志平:对,那就是反映出自由行,就是个人旅游的计划,对香港总体的影响是那么深入,因为现在香港零售市场一般对象都是内地来的游客,内地来的朋友们,所以他们现在整个服务的对象都转过来,也不是本地人,也不是外国来的游客,是来自内地的朋友们。 主持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来香港,香港人对于这些内地人的印象怎么样? 何志平:也有一定的过程,现在内地来的客人一般来香港都是购物,拿着很多现金,来香港什么都要买,所以他们是我们大的客户,香港人对操着普通话的内地来的客人特别尊敬,特别客气,在这方面也是文化上的改变,以前不是这样的,现在也改过来了。 主持人:您说文化上的改变可能是基于我的客户,给我送来了大把的钞票,所以我很欢迎他。在心理的认同上,或者说内地人除了他们很有钱,他们很能购物之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认识,什么样的印象? 何志平:那就是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走,下一步除了购物,除了观光,除了吃喝玩乐,我还是希望内地来的客人深入了解香港的社会,了解香港的人,投入香港的社会里面,交朋友。 主持人:比如您建议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何志平:除了购物,除了去观光,可以去我们的图书馆看看,去我们的书店看看香港人念的书是什么样的书,可以买几份报纸,看看香港的新闻是怎么样报道的,去香港的电影院里看看香港人看什么电影,到我们的博物馆里去看看,可以参加我们晚上的文化艺术活动,去香港人吃的地方,去香港人住的地方,多交一些香港朋友,多交香港的家庭,深入他们的家庭里,我希望这方面。现在打破了第一关的隔膜,我还是希望再进一步,人与人的接触,我们多交朋友。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香港人的爱国精神是理性的、自由的,怎么理解呢? 何志平:比如说香港人采取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国心,有些人为中国的民族要争取什么,比如说有些从商的,在内地设立工厂,他们还是尽力把自己这部分工作做好,配合我们国家十一五的发展计划,配合我们国家对农村的一些政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一个表现他们爱国的感情。 祝愿: 文汇报社长张国良:我们看到香港的活力在国家的支持下进一步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对国家香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新鸿基集团郭炳湘:香港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而且香港配合内地应该是一个很有机遇的地方。 新鸿基集团郭炳江:我们对内地的投资是稳定的,是长远的,我们都是很有信心的,比较乐观的。 新鸿基集团郭炳联:我希望20年之后,香港可以作为中国的纽约。 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我希望香港将来的发展可以达到一个地步,为中国喝彩,为香港喝彩。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会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