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任何人都不能对历史背过身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15:45 新民周刊
任何人都不能对历史背过身去(图)

许多棚户区已进入动迁阶段,这种简陋房生活将一去不复返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口述也有力量

  撰稿/汪 伟(记者)

  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即使是在今天资讯发达的城市,也是被遮蔽的。陈映芳指导的一位研究生回忆说,在进入棚户区做调查之前她甚至还不知道棚户区的存在。她于是问计于
“无所不知的网络”,“我习惯性地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上海元和弄’的字样,屏幕上跳出来的只有一则关于上海某贩卖淫秽光盘团伙成员之一窝藏在元和弄的案子……那是关于元和弄最大的新闻。”她转而求助于《普陀地方志》,然而,厚厚的典籍呈现出来的是“资料分散、零乱而无法串联”。

  正是因为无法借助既有资料接近棚户区居民的生活,陈映芳认为,采集居民的生活史记忆尤其必要。口述的力量在于召唤那些长久不被重视、本来行将消散、某些时候甚至是人们不愿面对的过去。虽然,这些过去的价值,可能要到未来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

  新民周刊:为什么会有棚户区口述史这个研究项目?

  陈映芳:棚户区是上海的记忆之一。它快要消失了,居民老群体也要消失了,现在不做,这段记忆就会消失,以后就没人知道了。

  新民周刊:这些记忆有何重要之处?

  陈映芳:有些记忆是个体性的。记得一些事情,忘记一些事情,是一个人建构、过滤、保留的过程。他总是把对他以后的生活有用的东西记下来。这些东西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支撑着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非常重要。

  有些记忆是群体性的。个体性的记忆会在代际之间流传,一个群体消失了,群体记忆就没有了。一个社会应该有一个机制,想办法让一些专业人士,用专业的手段,把这种群体记忆采集和保留下来。

  新民周刊:国家用教科书来普及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这和口述史采集的历史知识有什么区别?

  陈映芳:记忆与历史的建构机制不一样。和历史教科书相比,个人的记忆是很多样化的,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会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感受。很多社会群体的记忆建构与保留,只限于家庭,不能进入社会层面,很多个体的记忆没有话语权,最后消失了。口述史把它们保留下来,对我们了解和理解历史,会有帮助。

  所有的国家都通过历史教科书来建构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会进入这种历史的建构。相对而言,口述史的采集机制,没有多少文化意图和政治目的,而只是为社会保留记忆。

  新民周刊:连很多棚户区居民自己都不愿意回忆棚户区的历史,你采集这样的声音,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上海有什么意义呢?

  陈映芳:同一座城市,有很多不同的印象。我们有未来城市的规划图,一般上海市民的脑子里,有一个主流的城市认同。这个主流的城市认同中,上海是漂亮的,摩登的。这样的城市形象是许多市民希望看到的,往往也是发展中国家国家需要的。我们讲到发达的国外城市,看到的都是其外在繁华的物质形态,对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公众要一个具备了这种物质形态的城市标本。上海就是这样一个标本。大多数

上海人比较不愿意提到棚户区,这也是人之常情。

  新民周刊:既然有这种主流的城市认同,棚户区的研究有什么重要性?

  陈映芳:上海师范大学有一位研究历史的学者,他研究中日战争史中的

慰安妇问题。这种题目是许多人听着不舒服的,因为这件事给中国人带来羞耻屈辱感。但是学者却要研究,历史是如何发生的,这种羞辱屈辱感如何变成我们的民族记忆,对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这正如在日本,研究抗战同样受到大多数民众的排斥,但不能否认,这种研究是有意义的。

  新民周刊:学者的研究和大多数人的需求是什么关系?

  陈映芳:学者的研究并不是为了满足一时一地大多数人的需要。实际上,在关于棚户区的研究中,很多访谈对象的子女反对父母接受采访,他们自己不愿意说,也不愿意父母和其他人来说,他们可能更愿意把他们的许多生活记忆忘掉。

  虽然很多人愿意它尽早从记忆中消失,那些没有棚户区生活经验的人,他们可能也没有兴趣了解棚户区。但是我们赖以判断社会历史状态的信息,很多不是所有人的共同需要。

  我原是学历史出身的。深知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社会是可怕的。如果我们的记忆老是被抹去,这个民族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过去,历史被割裂。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永远不可能成熟。

  与此相比,法国这个民族一个很特别之处在于,在很多方面做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深深地表现出一种法兰西的精神,并且,这个民族愿意捍卫这种精神。为什么法兰西民族这样坚定地捍卫这种精神?至少有一个原因,在巴黎,到处都是古老的建筑和雕塑,任何人都不能对历史背过身去。正如一个人不能反省自己的过去,就不能长大,一个民族也如是。-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