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预约制下的敦煌莫高窟:预约后游客不降反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17:48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轶玮/敦煌报道 莫高窟的“旅游预约制”等管理理念,值得景区管理者们效仿和思考 6月28日上午9点,甘肃敦煌莫高窟景区售票处,飞天旅行社导游赵娟把一张“预约单”递进窗口,工作人员把上面的预约编号输入电脑,屏幕上立即出现一个表格,赵娟身后
“这是我昨天去敦煌市内的莫高窟预约中心事先预约登记好的,我们很快就适应了预约游览这种方式。”赵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吸引游客赚取门票收入的时候,敦煌莫高窟却于今年4月1日起实行旅游“预约制”:未事先约定的旅游团队及散客将不予安排游览,要等候预约。 事实上,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摆在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者面前共同的课题,莫高窟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同样十分突出,旅游预约制便是管理者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 “现在可能有不少人对此有误解,但我相信他们来过之后就会明白事实并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莫高窟接待中心主任李萍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预约后游客不降反增 从售票处到莫高窟景区,大约还有10分钟的路程,沿路的陵塔和绵延的戈壁滩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微微泛起了一层温婉的金光,来自日本的客人们忍不住拿出相机开始拍摄。 “施行预约制后,我们时常被安排在上午游览,后来发现这个时段的自然光线最好,人也相对少一些。” 赵娟笑着说。 “事先通过信息录入和预约来莫高窟参观,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使游客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参观,最关键的是可以降低目前洞窟因为过度旅游开发受到的损害。”李萍说,“我们不会拒绝任何一位游客,即使没有预约就来了,也会尽可能地安排,只是比起那些事先约定的游客,就需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时间了。” 事实上,目前莫高窟预约旅游制的现状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设想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 “真正的预约式旅游应该像国外那样具有远程预约的功能,比如你在上海,出发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和我们预约好了,也确认好了什么时候来人数相对较少,可以进行高质量的参观。”李萍介绍说。 但即便如此,自今年4月1日起莫高窟正式颁布并实施预约制以来,居然获得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与去年同期相比,莫高窟游客人数有增无减。事实证明合理安排游客参观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些来过莫高窟的游客反映,现在的莫高窟不像以前那样人山人海了,以为是‘预约制’控制了人流,外界也就有了某种误解,其实我们只是把游客参观的时间段错开了。”讲解员李璐说。 迫不得已的应对措施 曾在前年夏天来过莫高窟的美院学生罗盛海今年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选择一个洞窟仔细地记录完他所需要的一些壁画资料了。 回忆起前年夏天在莫高窟四个多小时的参观,小罗半开玩笑地用了“不堪回首”这四个字。 “那时候从远处看洞口黑压压一片,上下三层密密麻麻都是人;你只能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挤在人堆里慢慢地等、挪,从洞里出来一批人、再进一批人。当时我最担心的是,脚下这些木制的楼梯和门廊会不会塌掉?”罗盛海说。 “最痛苦的是,好不容易能够进洞参观了,里面摩肩接踵,转个身都困难。封闭的洞穴里又热又闷,洞里的气味得捏着鼻子才能呆下去。”罗盛海当时根本没有心情观赏壁画或听完讲解员的讲解,更别提做什么资料记录了,这四个多小时对他来说差不多就是一场煎熬。 来自莫高窟的统计数据显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莫高窟的游客数量呈高速增长的态势:1984年突破了10万人次;2004年游客人数突破43万人次;2005年,游客人数则高达47万人次。年均增速达到10%左右。 此外,游客人数还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段性。以2004年为例,全年参观总人数为437521人次,七、八、九三个月达到了280844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数的65%左右。在旅游旺季的日均游客数在3000??5000人次之间,“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日均游客数甚至曾高达8000人。 莫高窟遗址群落虽然规模宏大,但大多数洞窟的空间十分狭小。据统计,在莫高窟有壁画和彩塑的492个洞窟中,面积在100平米以上的大型洞窟仅18 个,10平米以下的洞窟达289个,其中面积在25平米以下的洞窟占了洞窟总数的83%以上,洞窟可承载的游客容量十分有限。 “预约制之前,这么多的游客往往集中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这四个小时的时段内,80多名讲解员全部上阵也远远不够,很多团队只能在外面等着,场面非常混乱。”李萍主任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似乎有些后怕,“更重要的是,游客人数远远超出了洞窟的承载能力,对壁画和雕塑的破坏相当严重。” 据其介绍,莫高窟内的壁画和彩塑历经千余年,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壁画和彩塑已经存在不同种度的病害,如酥碱、起甲、空鼓等;好在长期以来洞窟内的小气候环境相对恒定,也比较干燥,但近年来的旅游开发已严重破坏了洞内气候环境的平衡。 敦煌研究院一项实验监测数据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二氧化碳将升高五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以及窟内相对湿度增加,空气温度上升,都会侵蚀壁画,加速已有病害的发展。 “还有些游客不听劝阻用手去触摸壁画或雕塑,甚至还在壁画上刻字。近几年来劝导和留心游客的不良行为已经牵涉了我们很大的精力。”年轻的讲解员李璐谈到这儿,脸上一副既生气又心疼的表情。 “不是我危言耸听,这样下去的话,用不了多少年,莫高窟就完了。”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但我们又不可能把莫高窟关了,这会牵涉太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我们迫不得已采取了‘预约制’这种应对措施。” 层层利益中的旅游开发 正如樊锦诗所说,莫高窟的一举一动都牵涉了太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莫高窟是甘肃省旅游业龙头,甚至就是甘肃的形象,莫高窟的旅游开发带动了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在甘肃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莫高窟所处的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端,在1979年还是一个人口不足10万的农业小县。 1979年,敦煌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10年后,敦煌市财政收入突破1500万元;2005年敦煌市GDP达到20.9亿元,其中旅游收入达3.9亿元,占GDP的18%,旅游业成为敦煌市的支柱产业。 当地人花三块钱就可以买一碗的本地小吃“驴肉黄面”,却可以让游客们花上八元钱甚至更离谱的价格喜滋滋地消费,淳朴的农民也学会了运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定制两种价格区别对待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当然,从中受益匪浅的一定还有地方政府。 “所以,刚开始设想旅游预约制的时候,敦煌市政府很紧张,和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和研究,我们的态度非常坚决。”李萍主任说。 “一方面不可能停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另一方面还要控制和降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人为破坏后果,莫高窟的现状是中国目前大多数重点保护景点都面临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武邦涛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显然,莫高窟的管理机构比较成熟,花费了很大心思;事实证明,实施预约制相对缓解了文物保护与开放的矛盾。所以说,不是没办法解决,而是目前中国大多数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的水平十分低下。” 有效管理才会带来长足发展 樊锦诗从来没有否认旅游开发会为莫高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她十分认同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总体方向。 “莫高窟的旅游开放促进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游客的迅猛增加,莫高窟的门票收入也逐年以较大幅度增长,改变了过去由于经费极其短缺,保护工作捉襟见肘的局面。目前研究院将全部门票收入都用于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也较大改善了保护管理的工作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樊锦诗说。 李萍主任也表示,“比起游客带来的收入,我们更在意游客是否从莫高窟获得了一次高质量的旅行。” “搞旅游开发,肯定是要赚钱的,否则如何发展成一个产业?但赚钱是否就是惟一目的?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常常陷在这个误区里,对此,低素质的管理者要负起很大的责任。产业效应不仅仅指经济效应,更重要的,还必须有高质量的社会效应。”武邦涛教授认为,“这些都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实现。” 李萍主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除了目前正在实施的旅游预约制,其实他们还想出了很多办法尽可能地既让更多的游客、尤其是中国人,能看到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同时也把对洞窟的人为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比如,通过开放特窟和增加一次可看洞窟的数量,鼓励游客在每年的旅游淡季来莫高窟,以及对敦煌市民和周边城市的中小学生、教师进行定期定时分批免费开放。因为,只有增强和激发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原住民对其的感情,才会产生长足的整体保护效应。”李萍说。 武邦涛教授则认为,莫高窟的“旅游预约制”等管理理念,值得很多只知道提高门票价格或翻版模仿成功景点的景区管理者们好好效仿和思考。 “提高门票价格限流确实也是一种办法,但相比较而言,莫高窟目前的旅游预约制实际上更积极,更有人情味。”李萍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