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郁闷和困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6:08 观察与思考 | |||||||||
收到近期新版的《品位》杂志,我有些吃惊。 因为,在早些时候,当时的《品位》副主编刘源春女士与我聊天时,谈到了她对《品位》改版的设想:未来的《品位 》应该是一本专门刊发“富有生活哲理和生活情趣的原创作品”的小开本杂志,在书店和超市,读者随时可以买到这本十分耐 读的“书”。而我对这一想法的补充是:它应该是《读者》的“母本”,因为它所刊发的每一篇文章都具备了在《
而现在的《品位》,却成了一本女性时尚杂志。封面上打出的“口号”是:职场商务女性品质生活读本。其主要内容 是教女人吃喝玩乐和扮靓。 我想,这样的杂志和这样的内容定位,一定不是已任总编的刘源春女士的初衷。她的背后,一定有些无奈和苦衷…… 我和刘源春认识,是在上世纪的80年代初。一个杭州的马路上“淅淅沥沥”飘着梧桐树金色落叶的日子,我揣着一 叠小说稿,来到坐落在离西湖不远的一幢老房子,轻轻敲响了《东海》文学月刊编辑部的门。门开了,接待我的是年轻的女编 辑刘源春。当年的刘源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清瘦、白晰,颇有韵致的衣着,不凡的气质中还带有些许冷艳。当时我想,这 大概就是女作家的“职业形象”了。我辞别了刘源春,离开了老房子,却带走了“文学的神圣”。 后来,《东海》成了我成长的摇篮;后来,《东海》中的许多“老师”成了我难忘的朋友;后来,《东海》改版成了 《品位》—一本文化气息较浓的,具有怀旧色彩的,热衷于文化名人趣闻轶事的,常涉及书画古玩等艺术鉴赏的“非文学”月 刊;再后来,以前的《东海》后来的《品位》没了,成了现在这样的专门“讨好”女人的《品位》了。 一本被我视做“文学殿堂”的纯文学期刊,从19世纪50年代一路走来,到了21世纪,似乎已经完成了缪斯女神 交给它的使命。在某一个早上,地平线上蹒跚走着的它,已是今非昔比了。寻求生存的法则,使它不得不改弦易辙,为迎合市 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俗时代”下的 “俗文化”的需要,而去向“俗男俗女”们,胁肩谄笑,殷情献媚。 一本文学期刊,就大致上这样“灰飞烟灭”了…… 其实,走上这条路的又何止《东海》?!中国有“文学期刊”七八百家,现如今有几家不用在文学期刊上打引号?! 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惨淡经营,度日如年,以“乞讨”或者“卖文”为生。 难道中国不需要文学了吗?似乎也不是。 英特网中的“博客文学”、移动通信工具上的“短信文学”、渗透在商品销售领域中的“广告文学”、以及“80后 ”的“叛逆文学”等等,到处泛滥着并且展现着独有的勃勃生机。加之各省各市各县几乎都在争打文化牌,都在紧锣密鼓地建 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文化大县”,文化作为最具有能量的“生产力”,被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社会学家们认同。在 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按照逻辑推理,文学期刊应该有好日子过的。 可是,还是出现了反常规的悖论。这着实让人郁闷和困顿。 我琢磨,出现悖论的原因恐怕有以下几点: 一是文学期刊的老总们,都是不懂市场经济的羸弱文人,他们在期刊的营销方面都是“傻瓜一个”,不是今天被人利 用了,就是明天被人蒙骗了。没有广告,没有发行量,没有企业老板解囊相助,日益衰落的凶兆就出现了,这日子能好过吗? ! 二是没有好的作家能写出好的作品。作家现在是满脑子的“急功近利”,整天围着的是当官的和有钱的,整天想的是 房子和车子。这状态别指望能有惊世之作问世。偶尔有一两本类似《兄弟》这样的“大作”闹腾得沸沸扬扬,那也很容易让人 洞穿,此不过是贪婪的商人的炒作而已。没有好作品,一如企业没有过硬的产品,自然没有好的销售市场。老百姓可不是“二 百五”,勒紧裤带来买你的一堆废纸。 三是人心浮躁,要么挖空心思赚钱养家糊口,要么正在为如何“挖空心思赚钱养家糊口”而“食不甘味寝不安寐”, 剩下的是一些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赤贫生活”的靠麻将和扑克度日的人。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优雅地、闲适地摆个姿态 ,品着咖啡喝着茶来“拜读”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是现在事业单位都在搞改革,文学期刊是可以“自收自支”的非公益性的单位,是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所以,纳 税人的血汗钱是不该再用在这上面了。纳税人的钱,要养规模庞大的国家公务员、要搞城市基本建设、要用于解决“三农问题 ”、还要为一味追求GDP的政府官员们“擦屁股”去整治被蹂躏得一塌糊涂的自然环境。有“老爸老妈”搀着你的手“大胆 往前走”的时光不会有了。这就是市场经济:你活不了就只能等死—管你是科级、处级和厅级! 五是文学这玩艺儿,抑或本来就是少数人在书斋和沙龙里自娱自乐的东西。现在就有评论家说“文学回到了原本就属 于它的位置上了”。这么说来,文学的冷落和被冷落,是常态而已,没有必要为之惊惶失措。 其实,“文学”这件事是一时说不清道不明的。我还没有说到之处,只得有劳专家学者了。 “就此打住”时,我要慎重声明:原《东海》的刘源春老师和其他老师,永远是我心中的偶像。我对他们始终怀有敬 重之情。我无意伤害他们,真的。因为,我还爱着文学。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