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节约也是一种生产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6:57 中国青年杂志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物质极速增长的现时代,节约遭到了双重考验。我们需要节约吗?我们要什么样的节约?当“节约之星”被冠以“吝啬鬼”的头衔而受到奚落时,也是我们需要真正思考并认真执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观念的时候。

  节约是吝啬吗?

  我们在能力范围之内,已经习惯尽情宣泄,却忽略了低调或者谦卑是一种更高级的品格。

  文-徐丹

  一直觉得自己哪儿出了问题,不求甚解。

  直到最近参加了单位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参观了百望山铁血忠魂纪念馆,看了几天烈士英勇就义前所写《红色家书》的录像,方才彻头彻尾有了改变,初看展览,真的会脸红心跳。比如一位烈士,在解放前夕,特务让他低个头签个字,就可以释放,并不耽误他留美上学的计划,可最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为了共产主义信念,光荣牺牲了。再次重温那些满腔火热的故事,时常告诫自己,人或许真的该有些信念和理想,虽不及那些烈士崇高,但至少也不能太拜金主义了吧。

  工作在京城一个著名的办公楼,每天身处嘈杂纷乱的快节奏生活,随人潮一起涨落,来往于家、地铁、公司。身边的风景太过炫目,似乎很不真实,放眼望去,林立的楼宇随处摆放着冲击眼球的标语,工作的地方最好叫“CBD”或者“新贵 ”,这是人们努力的方向。过道咖啡飘香,各种各样快餐厅里攒动的人头体现出工作和生活的节奏。楼下的书店结束了紧张的装修,柔和的背景音乐里显示出如果仅仅来这里看书是不对的,人们需要的是去享受“小资”“中产”那所谓诗意的栖居。因为这里的人很忙呀,难得轻闲,哪怕是在书店发呆,也应该要若有所思的。

  广告牌赫然写着“有房有车有生活”,房地产商绞尽脑汁把楼盘的名称起得富丽堂皇,尽显成功、奢华的特色,“× ×小区”换成“××花园”,已经是很不起眼的创意了,一定要迎合时尚不管多么莫名其妙不管是不是蹩脚。我初来北京租住在牛王庙东坝河村,估计今后房地产商就是盖了房子,也没胆量写成“牛王庙小区东坝河花园”,于是一大堆光怪陆离的地名开始在我们身边呈现,很多地方成为新生的名词,每天都在恶补地理和交通知识,着实不方便。我如今的小区是个很不起眼的名字,在这种流行习惯的驱使下,我也曾为小区为什么不叫“香榭丽舍”而耿耿于怀。

  其实“挥霍文化”也是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挥霍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我们在能力范围之内,已经习惯尽情宣泄,却忽略了低调或者谦卑是一种更高级的品格。诚然画家挥洒颜料在画布上涂抹是一种本领,但挥霍水资源时却绝对算不上一种本事。在公司,同事们已经开始注意对打印纸背面的使用,非但没有感觉公司因此缺失了豪情,反而人人陶醉在这种小幸福里乐此不疲。于是总有人在下班前看到电脑没关时会温馨提示别人:“电脑还用吗?”离开公司时会看看灯是否关了。实际上有理论已经证明,节约也是一种生产力,除了带来物质享受外,还能够带来某种精神愉悦,彼此之间会有更大的精神满足。

  一些人点菜时总是碍于面子习惯性多点一些,不仅浪费,肚子里堆积不下也是一种受罪,欧阳应霁不久前推出的《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一跃成为畅销书成功登陆大陆,虽然该书是讲生活品质的,但半饱主义暗合了缺陷美的提法,有时候节约会有丝许遗憾,却完美着我们的生活。有趣的是,身边的人虽不能把如今的“八荣八耻”一一记牢,可我发觉多数人都能说出最后一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否也是暗合了我们在“挥霍文化”的路上走得久了,内心深处的一种回归?

  只有低级的人才会通过攀比和浪费去炫耀财富。没有谁是绝对的穷人或富人。有了节约,贫穷的人会变得富裕,没有节约,富裕的人也会变得贫穷。

  节约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文-程啸

  节约从理论上讲,很少有人反对,但事实上,节约总是被我们所忽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电、一壶水的价钱逐渐变得微不足道了。夏天捂着被子整夜开着空调、洗衣服时让水哗哗地流个不停,确实花不了多少钱。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烧开一壶水的电量几乎没变,而每个人每天饮水的数量也几乎相同。微不足道的付出让我们毫不痛心地浪费,结果正好是自己为了一度电、一壶水而发愁。夏天的中午停电了,多么希望有一度电来烧饭,冬天的早晨停水了,多么希望有一壶水来洗脸,甚至是半壶,另外半壶还需要滋润干燥的嘴唇和嗓子。

  节约的价值就在这里。每人每天节约一度电、一壶水,其结果却影响深远。对于已经被人类剥削得所剩无几的地球来说,同样是资源缺乏的结果,可以推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直到我们老去,还能给子孙留下一笔遗产,贫乏或者丰厚,依仗我们节约的程度。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总是等待其他更多的人去节约。其实,一个人的节约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微小的力量变成了庞大的群体,微不足道的节约变成了巨大的财富。

  节约的益处,不只是对于社会资源,更是影响每个人生活状况的砝码。 “月光族”和“负翁”的增多,说明节约正在离年轻人更加遥远。以月薪5000来算,每个月多花1000和少花1000,节约一年的差别就是年薪的四成左右。所以同时进入同一单位的人,3年之后有人买了房子高兴得响丁当,有人身无分文穷得丁当响。

  不节约的原因很多,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护面子,怕被人说小气,怕被叫成吝啬鬼。事实上,节约偏重于自我约束,而吝啬偏重于没有爱心、为富不仁。节约是不该花的不花,而吝啬是该花的也不花。当然,节约和吝啬并不是全无关系,过分的节约也可能让人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是面对当前社会“花公家钱不心疼”的浪费之风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缺乏的现状,宁可吝啬也不能浪费,不管怎么说,对于保护有限的资源来说,吝啬总比浪费好。

  为了攀比也是不节约的原因之一。更多的时候,节约是口头上说得多,而攀比是实际上做得多。本来就不丰厚的收入,买个60平米的房子已是负担不轻,看着别人住进

别墅,偏要买个上百平方的,结果必然是债台高筑;本来骑自行车到单位也不远,看着别人买了汽车,偏要买个
摩托车
,结果就是负担昂贵的油费,增加生活压力。事实上,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不需要太多,你能吃下去的也就胃那么大的一块,你能住的躺下也就几尺见方。所谓知足常乐,避免因虚荣导致的攀比和浪费,你会发现,活得朴素点、过得节约点,生活同样乐趣无限,并且将获得一份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平静而舒适的心境。

  富人更需要节约,因为他们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一个穷人节约的是一度电,而一个富人节约的是一辆车。毫无疑问,相对于穷人的被动节约,富人更应该主动节约。因为不管对谁,地球都是唯一的,资源是有限的,浪费的结果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制约。当然,相对于穷人来讲,资源的减少对富人的生活会产生更大的制约。而节约的结果,则是每个人都得到益处,同样,富人能从节约中感到的益处也将更加深刻。只有低级的人才会通过攀比和浪费去炫耀财富。

  没有谁是绝对的穷人或富人。有了节约,贫穷的人会变得富裕,没有节约,富裕的人也会变得贫穷。懂得了节约,就等于拥有了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用正确的手段追求财富,同样也需要用“节俭”这样的道德标准优化人生,减少成本。没有任何理由视他人的节俭为 “小气”或“寒酸”,怀疑、否认一种美德,是对我们自身的否定与不尊重。

  平常心将勤俭节约内化成自身的力量

  文-小冻

  作为一个70年代末的生人,虽然也生长在农村,但对窝头、玉米和高粱面的记忆是生疏的。小时候,母亲会想尽办法把这些粗粮做成可口的饭菜,并用极好吃的佐料(其实只是

西红柿一类的蔬菜)弥补味道的不足。这样一种节俭与“创意” 直到今天都让我对幼年生活的追忆飘满了粗粮的香味,而没有饥饿和痛苦。

  我们长大后,母亲的“节俭”依然无处不在。父亲也经常说,如果没有母亲的勤俭,家里盖不起4间新房,也供不了我们3个孩子上大学。现在,母亲会骑车到几公里外的镇上买日常用品,因为那里的商品与村里相比会有几毛钱的差价;也不舍得买新衣服穿,虽然家里早已告别了捉襟见肘的日子……这样一种近乎“吝啬”的习惯每每思及都让我羞赧和感动,于是所有穿旧穿破的衣服我都会带回家,成为母亲做鞋做床垫等等的“原料”。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美德,并有雷锋叔叔那样的光辉榜样作引导;而且课本上不止一次讲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要除以人口这个庞大的基数,资源就会显得稀少……

  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节俭”教育却似乎越来越显得苍白和无力。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和“ 考研就是为了开名车娶美女”的双重夹攻之中,更有“下海”“创业”的传奇甚至各种各样的财富排行榜相佐,“勤俭节约” 的优良传统在锦衣玉食之中愈加显得寒酸和迂腐。一时间,我们的生活渐渐失去了平常心:做任何事都要“范儿”、要派头,时尚与格调的华丽外衣下是世人的“挥金如土”,所谓的成功与财富神话,往往充满了一夜暴富的俗不可耐。

  追求成功理应是我们理想与梦想的一部分,没有哪个社会提倡年轻人固守陈规、安于现状,但成功的内涵不只是财富,也不应不择手段地获取财富。如何利用成长之路上的资源和优势,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1000元可以是一个大学生一学期的生活费,也可以是一个月的“零花钱”;无论何时何地,“暴殄天物”都是不足取的行为。即使富可敌国,也不具备买断阳光的权力;同样的,虽然家资丰厚,也不应为了时尚、为了“面子”浪费掉宝贵的资源,令我们这个早就岌岌可危的 “骆驼背”上又多了一根稻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习惯,更应成为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我们所提倡建立的节约型社会,其实质不仅仅包含通常意义上的节省,更有资源的高效、充分使用。任何成功的人生都会有艰辛的付出,所以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就是尊重了自己。我们需要锐意进取、大刀阔斧式的人生变革,用正确的手段追求财富、追求成功,同样也需要用“节俭”这样的道德标准优化人生,减少成本。没有任何理由视他人的节俭为“小气” 或“寒酸”,怀疑、否认一种美德,是对我们自身的否定与不尊重。完全有理由相信,勤俭节约会是我们这个社会永远值得提倡的行为,也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甚至后代的一种责任感,绝不应成为被人嘲笑的工具和被遗弃的行为。

  在衡量人生的时候,不应该只是看到丰功伟绩,“一将功成万骨枯”绝不是值得称颂的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之上者也”。因此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用节俭、节约的方式积累自己的每一步,这样的成功比之“鲜血染红顶子”的荣耀更为可取和值得提倡。

  让我们用平常心去生活,将勤俭节约内化成自身力量,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己之私,就会明白我们所消耗掉的一切,都应有“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周密和审慎,而不是一种“无用功”。

  所以时至今日,相比于那种“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的行为,我还是喜欢我妈那样的“吝啬”。

  “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当节约细节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文-翟进

  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还是节俭点儿好,毕竟也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先不说是不是在继承传统,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节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