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甲农民自办孤残学校艰难支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1:28 新京报 | ||||||||||||||||||
■核心提示 安徽颍上县孤弱聋盲学校只“招收”孤儿和聋哑人,这所有着近两百名学生的特殊学校,建在一所福利院里。 福利院由一个叫王家玉的农民于1998年创办,目前共有214名孤残儿童。由于一般学校学费较高,而且不愿招收智力低下的孤残儿童,1999年,他在院内自办了学校。 目前,王家玉所办工厂业务停止,福利院和学校失去了经济来源。学校至今未能取得合法身份。面对“超能力”办学救孤的难题,这位老人不知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本报记者钱昊平安徽报道 “how are you!”王柯蒙努力张大嘴,学习老师的发音。这个十四岁的孩子上一次上英语课,是在一年前。 7月8日早上7点20分,安徽省颍上县孤弱聋盲学校6年级的课堂上响起了英语早读声。 任课的是安徽大学大一学生任艳影。一年前,同样来这里参加暑期实践的校友教会了孩子们A、B、C.王柯蒙说,他特别喜欢英语,但平时没有老师教。他是个孤儿,自幼被送进这里。学校的另一个牌子是“颍上县三十铺镇王家玉儿童福利院”。 福利院由一个叫王家玉的农民于1998年创办,目前共有214名孤残儿童。为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1999年,他在院内自办了学校。 “不仅是英语,电脑、音乐老师都缺。”王家玉说,目前11名老师都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知识老化,而每月400元的工资根本请不到年轻老师。 再过几天,大学生们就要结束暑期实践回校了。“以后又没人教孩子们英语了。”王家玉说。 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知道自己是没办法再给孩子们找到老师的。2004年之后,他所办的骨灰盒厂业务停止,福利院和学校失去了经济来源。而开办7年之久的学校至今未能获批,仍是一所“非法学校”。 院校一体的“创举” 学校建在王家玉的6亩地上,周围栽种着大豆和玉米,地处颍上县城西约15公里。 7月10日上午,特殊教育学校6年级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做出了一个十字绣,红、黄、蓝、白几种颜色都有。 “会些技艺,以后走上社会就多了一些生存的本领。” 老师黄正义说,这里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将来是升学无望的。 这所特殊学校里,有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智商偏低,有些正常儿童因为流浪一段时间,上学年龄偏晚,十六七岁才上六年级,指望升学是不现实的。 学校“招收”的全是福利院的孩子。1998年,王家玉创建了福利院,后来为了教这里的孩子识字,自办学校。王家玉觉得,这种院校一体的做法是自己的一个“创举”。 目前的214个孤残儿童中,已有23人读中学。有正常儿童141人,聋哑儿37人,脑瘫、重度残疾13人。 “其实,我收养这么多孩子也是偶然。”7月11日,头发花白、额头布满皱纹的王家玉说。 1944年,王家玉出生在安徽省颍上县三十铺镇的农村。 妻子是个癫痫病患者,生下的大女儿痴呆,二女儿和三女儿轻度弱智,四女儿也是癫痫病,小女儿是个哑巴。 40岁时,王家玉到江西一个木料厂做工,扛木料时腰骨被摔断,造成下肢不便。上世纪80年代,他回到家乡后开始生产竹木家具,到1993年有了2万多元存款。“当时在我们农村,出个万元户还算是大新闻。”一直跟随王家玉的王世清说。 1994年3月,去颍上县城办事的王家玉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垃圾桶里翻东西,就给他买了两个烧饼。“孩子是懂得感情的。”王家玉说,以后,只要他从那里走过,小男孩都会跑过去迎他。 后来,王家玉收养了这个小男孩。1994年下半年,他又在街上“捡”回一个残疾流浪儿童。 此后,有些跟王家玉熟识的人遇到流浪儿童就往他家里送,王家玉从来不会拒绝。“当时家具厂每年的利润一两万元,养几个孩子不吃力。” 1996年,王家玉成立了骨灰盒厂,1997年和1998年两年纯利润达到了60万元。到1998年,他收养的孤儿已有39个,成立了福利院,并用自己的钱雇了护理人员。 “孩子难管” “不能只解决孩子们吃饭问题,还要教他们知识”。王家玉自己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务农,不想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路。 1999年,他和附近的小学联系孩子入学问题,但学校的学费他交不起。而且,有些不是很机灵的孩子,学校不愿意接受。 “那时我刚退休。”原三十铺镇中学校长孙学顺7月12日回忆,1999年夏天,王家玉找到他希望助其办所学校。 在孙的帮助下,1999年秋季在院内开设了一年级共27个学生,以后每年增开一个年级,到2004年共开设了小学6个年级。目前,学校开办了聋哑班,共178名孩子在内学习。 “但孩子难管,因为大多有过流浪的经历,缺乏家教。”孙学顺说。 另一位退休教师吴炳章看到孩子打饭不排队,他说了一句,孩子一把就将饭碗向他砸过去。 2004年底,孙学顺离开后,另一位退休教师李成将就任校长,发现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孩子们缺乏劳动锻炼,因为都是关在院子里长大的,农村同龄孩子会做的农活他们大多不会,而且有些孩子很懒惰,“早上不起床。” 王国清说,这几年社会上捐的衣服多了,有些男孩子怕自己洗衣服,就在晚上用脏衣服裹块砖头扔到院墙外,“你能不给他衣服穿吗?” “孩子确实比一般的学生难管。”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李峰暑期社会实践支教时发现,孩子上课讲话、打闹的都有,不遵守纪律的比较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早恋”的苗头出现。“去年寒假,我就发现了8对。”李成将说。 这位校长用了家长式的教育方式:“你们现在还小,什么都定不下来,如果以后他(她)到外面去遇到更好的,会把你甩了。” 他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也承认我们的知识有限。” “400元一个月到哪里找年轻人当老师?”校长李成将2005年之前在浙江一家学校当校长,每月工资是1000多元,他说,现在老师都是凭爱心在教孩子。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