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报与不报:技术与制度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7:44 新世纪周刊

 

  摘要:要预报,政府首先面临的是“测不准”的考验,其次是发布信息的社会成本大与小

  -本刊记者/李梓

  “现在,一个基层台站的地震前兆数据传送到北京,包括中间的处理环节,不超过一天。而那时候,可能是半个月。”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说。

  地震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更快,一个地震从发生到通报给社会,不超过30分钟。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在即时性地收集来自国家台网和各级区域台网传送的信息。

  中国是一个地震分布广泛的国家,地震监测台网也星罗棋布。自从张衡制造候风地动仪以来,中国人企图预报地震的梦想就从来没有消失过。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中国政府大大加强地震台站的建设,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中国所有省份均建立了区域地震台网。但这个数字到今天,可能只相当于一个省级台网的规模。借助卫星、网络及计算机,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变得便捷,但地震的预报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在海城之后,中国实际上完成了好几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只不过这些地震要么级数不够高,要么只是预报了其中的几次地震,要么只是在政府内部通报,没有通报全社会。”车时说。

  在1996年的新疆伽师地震中,4月6日凌晨3点、4点连续发生6.3级、6.4级地震,倒了9000间房子,但是没有一个伤亡的,因为当地的15万群众已经事先得到警报,撤出了房屋。据国家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像这样通过预报达到减灾效果的大小地震,中国前后有20多次。但伽师地震最终没有像海城地震一样,被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因为地震专家并没有预报出全部的地震。“测不准”仍然是一个难题。

  中国的地震预报系统将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以及临震预报4种。按照《地震发布办法》规定,国家地震局拥有发布长期预报与中期预报的权力,而短期预报及临震预报的发布应当由当地政府来执行,地震局只负责将情况通报给政府。但考虑到许多因素,政府很难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和西藏无人区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我国近50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一条横跨经度4度、长达300多公里的形变带。但尽管如此,中国最近10年地震给人的威胁,感觉远远不如1966到1976年那个地震活跃期。因为,一些大的地震都发生在人口稀少地区。

  海城地震的成功经验在于,当地政府在地震前几个小时内,成功地将地震预报传达到基层组织,并通过基层组织撤出了上百万人员。而在其后中国地震界的成功预报中,很少见到这种向社会预报的例子。政府通常把预报限定于政府机构内部,与防范减灾工作相关联的各部门。

  然而,要向全社会预报,也面临风险和难题,首先政府面临的是“测不准”的考验,其次,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发布此类信息将面临高昂的社会成本,甚至会造成社会恐慌。因此,不到万不得以,地震预报信息不向社会公开,就成了各地政府的首选。

  广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主任杨马陵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地震预报体制中,缺乏政府自身发布地震预报的依据问题,以及无震通报及震后趋势预报等。

  “在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说来,向社会公布地震预报的成本比较低。”车时说,“但尽管这样,我们的政府和公众,还是尽可能避免谈论关于地震的话题,作为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远远不如邻国日本。”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