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他预报了海城地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7:44 新世纪周刊

 

  摘要:混乱、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加好运气

  -本刊记者/李梓

  有3场地震可称为中国地震研究的拐点事件,邢台地震开启了中国地震研究之门,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地震工作者欣喜若狂,认为距离准确预报地震已经不远了,但接踵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粉碎了人们的梦想。“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说。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使可能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递减到1300多人。

  已经退休在家的李志永,曾经亲历了发生于1975年2月4日的海城地震,并参与了震前预报,这是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这是我一生中干得最漂亮的事情。”李志永说。

  巧遇海城

  “我并不是地震研究的权威和专家,但我的经历比较特殊,邢台、海城、唐山,三大地震发生的当年我都到了现场,而海城我是亲身经历。”李志永说。

  1975年2月3日,工作于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李志永,结束了对沈阳水库一个月的观测后,到营口探亲。2月4日早,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出于“地震就是命令”的责任感,他赶到营口市科技局和地震办,参与工作。在对地震台源源不断报上来的数据绘制出图表后,他在2月4日中午作出了一个重要的推测,在2月4日晚12点左右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营口已经处在高度紧张中,1974年6月国务院转发的中科院的69号文件中,锁定了几个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京、津、唐、渤、张,“立足有震,提高警惕,防备六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此后,营口地区不断出现地震前的征兆,当地的地震工作者一再推测和锁定大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1975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发布了地震情况通报:丹东、营口、旅大、盘锦地区有发生五六级地震的可能。

  从2月1日开始,营口地震台地震仪的指针开始摆动,到2月3日,小震增强。2月4日凌晨,辽宁省革命委会地震办公室发布简报称,即将发生5级以上地震。2月4日早晨7点50分,一场4.8级的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让李志永和近一个月在水库的观测结果以及6年前在邢台地震中所取得的重要经验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我介绍是北京来的,还有我的工作单位等,他们都把我看成专家了。”李志永后来推测说。他把这一推测结果和图表往3位局长面前一摆,阐述了自己在邢台地震期间的经验和自己的一套推论:“现在形势非常紧急……”

  局长听完,就往市里走,下午市里有个关于地震的紧急会议,李志永的这个推论被在会议上传达,并通过街道办等基层组织传达给市民。许多人证实,在海城地震发生之前的那天下午,居民被通知,晚上可能有大地震,必须做好抗震准备,睡觉不能关灯锁门,有的地方甚至通知放映露天电影,建议居民不要进屋睡觉等。

  下午的会议开完后,有群众打电话说有地气涌出地面,李志永和地震办的人驾车去看,在回头的路上,大地震就发生了,“我看见火球从地面上冒起,大地在不停地喷砂喷水,亲历这种场面和别人的描述感觉完全不同。”根据邢台地震中的经验,他初步判断地震级数为7.4级,并把数据提供给军方作为抢险救灾的依据。

  海城大地震,震级7.3,震中烈度9度多,波及了6个市、10个县,却仅有1300多人死亡,占全地区人口的0.016%。在海城地震发生后,联合国确认海城地震预报为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对强震作出准确临震预报(海城为营口下面的一个县)。但事实上,在海城地震之前,中国的地震工作者已经作出过准确的临震预报,那是在邢台地震中。

  邢台地震——中国地震学的起源

  “邢台地震是我成为一个地震工作者的开始。”李志永说,如果没有这场地震,他的人生将和中国的核事业联系起来。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发生,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发生大地震,中国当时甚至还没有地震局,

周恩来总理迅速作出安排,通知中国科学院及地球物理研究所派人赶赴震区。地球所派出的人中,除了几位地震专家,还有一批大学生,以及像李志永这样为核爆炸而刚刚招收进来的中学生,“我那时才20岁,参加工作几个月,就懂得一点地震的科普知识。”李志永说。这批赶往邢台灾区的年轻人中,后来有4位成为院士。

  按照周总理的指示,要把邢台地震当成一个大课题来看待,“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为此,中国几十个部委纷纷组成课题组进驻邢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邢台大队,在邢台坚持了6年之久,李志永的地震知识就从这6年中积累而来。鲜为人知的是,邢台地震的余震长达10年以上,先后发生余震7万多次,最频繁的时候,一天甚至发生1200到1400次余震,中国的地震研究体系,关于地震研究的八大方法,就是在这频繁的余震期间逐步建立起来的。而当年进驻的许多人,根本不是地震学出身,因而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

  在3月8日后,邢台一直余震不断,3月22日,又发生一次大地震,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根据一直以来的观测数据,由此总结出“平静——密集”的强震前兆规律,并推测出即将发生一次6级地震。在全体人员慎重讨论后,于3月26日晚向北京中国科学院指挥中心报告这一结论。在往北京打电话报告的过程中,地震就已经来了。地震研究者一直认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地震预报,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这次预报没有取到任何实效。

  “是年轻,是凑巧,是责任感”

  “后来很多人问过我,怎么能下那么大的结论,那纯粹是年轻,是凑巧,是责任感。我有时候也在回想,如果换了今天,我是否还能作出那样大胆的结论?我毕竟不是专家,也不是单位派去的。”李志永说,当年的总理国庆招待晚宴,他有幸和其他参与海城地震预报的人员一起获得邀请。

  海城地震后,李志永也曾参加了唐山地震震后抢险和研究工作。3次地震,给他留下的印象完全不一样,“邢台地震的时候,大家对地震都没有什么认识,感觉都比较麻木,我们需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讲解地震常识。但海城地震时,整个城市都处在备战状态,感觉非常紧张,我住在哥哥家里,每晚都有人守在家门口,等着听地震消息。”至于唐山地震,“我们在地震后不到24小时到达,有人告诉我们,千万别说是搞地震的。当地地震局的牌子已经让群众砸了”。

  在海城地震30周年到来之际,曾经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得出两个结论,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各级地震部门提出的准确地震预报意见;二是各级人民政府所作出的果断的地震预报决策及其所采取的有效防震减灾紧急措施。《美国地震协会公告》上的一篇专文评论说:“虽然海城地震的预测,是结合了混乱、经验主义分析、直觉判断和好运气,但这是预测地震的一次尝试,且第一次没有以失败而告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