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废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7:44 新世纪周刊 | |||||||||
摘要:物质家园坍塌的同时,精神废墟随之而来,比起有形的建设,精神重建更重要 -本刊记者/杨东晓 发自唐山
唐山市百货大楼“波澜壮阔”地座落在新华中道上,这是座5层高的大楼,由于防震而要求不能“长高”,所以就天宽地阔地占据了两条街——楼体长达230米,沿主干道从建设路一路盘踞到文化路绿地边上。 这座大楼是对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的献礼。在迎接抗震纪念30周年前夕,它也像唐山市许多其他建筑一样,正在进行着彻底的内外装修。它的对面就是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馆和平阔的纪念广场。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有形地记忆: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秒,北纬39.6度、东经 118.2度这一三维坐标的地方,30年来,人们习惯于用“毁于一旦”这个词来形容那一顷刻之间的唐山。 废墟诊疗的开端 “ 7·28”之后的唐山市,经过了10年重建、10年振兴、10年快速发展,走到了今天。 这是一座在十几秒钟内遭受重创几乎瘫痪的城市。地震给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带来了24.2万人死亡、70余万人受伤,其中重伤16.4万多人,并给这座城市留下了4204名孤儿、3675位孤老、3817位截瘫患者和25061位肢残人员。 为了在记载、回顾、反思和诊疗中研究30年间各行业生产与生活、自救与互助、恢复与发展的全貌,一批具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当时“河北矿冶学院”经济学讲师王子平召集下(学院现已更名为河北理工大学),走到一起,查阅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所有档案,调查第一个十年中的个人、家族与社会,用第一手资料,为重新屹立起来的唐山写下了一部史书《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从此,王子平等人开始潜心研究灾害与社会发展。 第一个十年里,唐山的规划与重建花费了50亿人民币。幸存的70多万人,在满目疮痍的家园,仅靠这50多亿元,不足以在10年内缔造一个新城。除去物质家园的建设,震后数月内,唐山由于精神世界的崩溃而导致的社会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一位被地震砸得浑身是血的姑娘,在用自己伤痛的双手,扒出其他遇险、遇难者后,在地震后的第3天选择了死亡。还有一些尚有能力扒食扒物的人,却在趁火打劫死人的手表、商店的天麻、干贝这些与灾时生存无关的东西。 目睹这些惨痛,当新城在废墟上重新屹立之时,为新城纪录历史的王子平们提出了“精神废墟重建”的概念。这一概念,在2005年国际减灾大会上,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导王绍玉重提,并得到了国际范围的重视。 天灾不只是自然现象 在王子平1998年出版的《灾害社会学》一书中,灾害社会学特有的范畴和概念被界定。灾害在这里由自然与社会双重成份定义为“由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造成的妨碍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社会性事件”。这一定义,让人联想到中国一句古语:天灾人祸。 回顾人类历史上几次大的灾害性事故,唐山大地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三喱岛核污染、新奥尔良飓风,它们的共同特点都呈现出:直接引起灾害原因是自然现象,而灾害本身及其后果,都是人为主体的社会性事件。事实上,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灾害。而后续的“灾后救援活动应当同发展联系起来,为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 2006年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全世界拥有核电站的国家已经意识到创建国际防止核事故机制的重要性。核电站出问题,绝对不是天灾而是一场人祸。20年前,苏联的那场人祸,27万人因核泄漏罹上癌症,死亡近10万人。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以来,较大规模的核事故已有英国塞拉菲尔核电站核泄漏、美国布朗斯菲尔德核电站、三喱岛核电站核泄漏,给当地及周边造成了长期负面的社会影响。 当美国总统布什提前两天结束他在自己德州农场的度假、返回白宫宣布路易斯安那州为飓风卡特里娜警戒区时,裹挟着10兆吨核弹能量扫荡新奥尔良,飓风卡特里娜把人们都“刮”到了超级穹顶体育馆和会议中心,在它巨大的灾害力威逼下,有人自杀,两个姑娘被强暴。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生也不堪重压需要精神治疗。更为“无政府”的是全城1500名警察中,有200人交还了警徽。 在唐山抗震的主旋律中,出现1800人因抢劫、盗窃等刑事案件而触法的杂音。这群人中的一些,被忙碌而愤怒的群众捆到柱子上,任其生死。 邹其嘉、王子平、陈非比等主编的《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调查报告),从两万份问卷中,得到上百万数据。调查显示,地震导致的精神损坏有以下表现:情绪波动、恐惧、悲伤、忧愁、愤恨、心慌意乱等消极情绪。“地震后一周内,出现上述情绪者占样本总数的比例依次为:85.3%、71.6%、67.4%、57%、74.5%”。对生活失去信心、痛不欲生者占样本总数的66.2%。 一些恶性犯罪突出,“震后的8月份刑事犯罪日均达到6.98起,为震前平均水平的5.2倍,其中以砸抢犯罪和风俗犯罪最为突出。”精神失常、自杀未遂等极端消极情绪也占不同的比例。 精神的重建,在任何一次大灾害过后,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赵国秋认为:忽略人的精神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重整精神废墟 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医学心理中心主任傅素芬,曾对文山地震、泰国海啸和温州台风等遇险人员进行过心理疏导。她说,灾后的自杀事件,一般是由于事件对人造成的巨大痛苦,集中地体现在了情绪上,不断闪回灾害记忆,不仅会影响人的情绪,还严重地影响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并更多地倾向于攻击自身、否定自己的能力。 一些经历大型灾害的人创伤体验会更明显,体现在生理上,会出现失眠、高警觉性、改变自己对事物判断的标准。在强烈恐惧后产生无助感,自己觉得再也没法活下去了,因此会造成自杀。 及时和专业的心理干预,是减灾不可或缺的手段。及时和积极的心理救助可以帮助受灾者恢复到原有的判断水平,甚至获得更高水平。 灾害对人判断力的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当时有媒体报道,这一恶性核污染事件,甚至改变了一些人对于科学的信赖、对社会的信赖。灾害事件在心理干预中,被称为突发事件,在灾害中,提高人的应急能力与恢复正视灾害的理智和判断能力,是心理救援的目的。 心理干预在短期内对于受灾者消除恐惧、闪回灾害记忆和建立长期稳定、积极的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心理干预研究与干预中心赵承智在分析唐山地震救援时认为,我们对于精神家园以前强调不够,由于当年中国还没有开展心理干预,所以唐山地震灾民中,一些远期心理反应,在城市恢复了正常运行后,会慢慢地显示出来。比如,对金钱的放纵,对酒、药的依赖,都基于对未来的无把握。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社会学专委主任邹其嘉说,灾害对整个社会的运行造成损害,在恢复生产的同时,不进行心理干预,一些人的人生观会发生改变。救灾,是以救人为核心的,其后才有生存和恢复秩序,心理干预应该贯穿其中。 幸存者的重大心理创伤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节,对于获救后的生存信念和重建家园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为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只有人格健康的人,才能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