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忆王选:半生苦累 一生心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15:17 《人物》杂志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忆王选: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王选院士,九三学社前中央副主席(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忆王选:半生苦累一生心安

王选的亲笔题词


  王选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九三学社中央的副主席。他的逝世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九三学社的重大损失。他才69岁就离开了我们,实在是走得太早了!我们大家都无比悲痛。但今天我们纪念王选同志,最重要的是要继承他的遗志,要学习他,像他那样做人做事,像他那样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九三学社中央已经做出“关于开展向王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2月13 日,王选同志去世,我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发表在2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那是我在第一时间里最深切的哀悼。几天来,每当我回
忆与王选同志点点滴滴的交往,心中就会涌起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今天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几点感受,与大家共同缅怀王选同志。

  第一方面的感受,是王选同志取得重大创新性科技成果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与高尚人格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要克服资源、环境以及其他各种瓶颈问题,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除此我们别无选择。现在各大报刊、媒体都在讨论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事情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回顾王选同志所走过的科技创新的道路,体验他的科学精神,我们就能体会自主创新的全部含义。只要我们像他那样去做,自主创新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王选同志曾经提出,搞科学技术一定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一流原始创新的学术,“立地”就是要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一开始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顶天”的,因为照排机当时在国外也只有一代机,二代机和三代机都还在探索实验阶段,而王选却跳过了二代机和三代机,直接研制四代激光照排机。他设计的方案在世界上首次使用了控制信息(参数)描述汉字笔画特性的方法,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绝大多数人甚至有些权威人士都表示怀疑,王选同志却坚信这个事业一定能够做成。在一片质疑声和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攻关,最终取得了成功。当他的激光照排机研制成功以后,又迅速地将其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这其中的艰辛我是了解一些的,甚至牵涉到人与人之间非常复杂的关系,但是他走过来了,而且他们的产品占领了国内99%的报业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物,包括海外华文报刊80%以上的市场。从80年代中期走到现在已经20年了,但形成产业仅用了几年的时间。王选同志的激光照排技术成就了我国一个巨大的产业,也成就了方正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为我国高新技术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也为真正的自主创新做出了最好的阐释。王选同志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点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第一,对科学的热爱和激情。报纸上很多文章都谈到他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一些乐趣,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他说,这是他的导师对他讲的,后面的一句是他自己加上的,即“也会得到常人所不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这种“乐趣”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就像他讲的,名誉也好,地位也好,都不能够带来真正的快乐,只有为一个科学上的问题,长期思考得不到答案,某一天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了解决办法,立刻起身把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所享受到的那种愉悦是无法形容的。只有投身于科学实践的人,才会有这样切身的体会,才能够得到这样的享受。在

北京大学,他最早也是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我是很熟悉的,就是在一个非常破落的院子里,只有11平方米的一间小屋,他常常坐在一个小板凳上解题、思考,他的主要科学成就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王选同志就是这样,一旦确定了目标,就狂热地、忘我地去追求。记得有一次国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到清华大学与学生们座谈,有学生问他们招研究生主要看重的是什么,好几位诺奖得主不约而同地回答:“激情”。我觉得,王选同志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首先就在于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激情。

  第二,我认为,科学成就的取得还有很多科学以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这一点我从王选同志身上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教益,他也在很多场合谈到他的一些体会。他认为,在中国的国情下,要带领好一个团队,就一定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和环境。我曾经听到他非常生动地描述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总负责人奥本海墨。奥本海墨是美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个性极强,他可以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站起来说,你讲得完全不对!然后走到前面去,把黑板上的字全部擦掉,再写出自己的见解来。王选认为,像他这样的人到中国来是不可能取得成就的。只有像邓稼先先生那样,第一眼看到他的人,马上就会感觉到他是忠诚可靠的。他从来不想自己,他想的都是别人,所以别人才愿意跟他合作。王选非常钦佩邓稼先,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有一句著名的话,关心别人跟关心自己一样的人就是好人。我认为,正因为这样,他在北大方正计算机研究所里才能成为精神领袖,他用自己个人的这种人格魅力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并团结起这样一个团队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三,从王选同志身上我特别深刻地体会到,要在科学上做出成就还必须具备好的人文素质。我知道王选同志对京昆剧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甚至收藏着我国第一部京剧的唱片。我记得两年前的春节前,他早早地通知我们说,如果你们来我家的话,我有一段最精彩的录像给你们看。当时吴(阶平)老也去了,还有九三学社中央的几位副主席和我都去了。他就给我们放了他收藏了几十年的几位京剧大师的表演录像。我对京剧一点也不懂,他给我们放的那段录像,说实话,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好,但是吴老懂,金开诚副主席也懂,他们谈得兴致勃勃。他们说,你看那一抬手,一举足,再高一点不行,再低一点也不行,只有那个高度才是最美。看了录像以后他们都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我觉得王选同志对于艺术美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而且还把这种体会贯通于他的科学研究中。他关于京剧中的“一招鲜”与科研中的“一招鲜”关系的著名论述,就是证明。王选同志作报告,我们大家都喜欢听。为什么?他不仅有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表述的方式很有特点。他写的文章都很短,但是他的每一句话,所提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人深受启发,大家都为他所折服。我觉得这些与他从中学开始所受到的很好的人文教育也有关系,他深厚的人文功底对他的科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王选同志重视学科交叉。他曾经说,我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成绩?有两条,一条就是有非常扎实的数学基础。他在北大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听了许多大师讲的基础课,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另外一条就是搞学科交叉。毕业后,他选的是当时的冷门计算数学专业,使得他后来较易进入计算机技术领域。他在搞了两年硬件以后,又转向软件,即在上世纪60年代就既掌握了硬件也掌握了软件。当然这与他的夫人陈 也有很大关系,在搞激光照排的过程中,他俩学科交叉,相得益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有几次王选同志都很深情地跟我讲,其实在他的成果里,陈老师的贡献比他还要大。我记得在2000年北大与北医合并的时候,王选同志跟我讲:“北大与北医合并了,你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做,什么副校长的都可以不去做,但有一件事情你无论如何都不要放弃,你一定要去抓学科交叉。”我听了他的话,在北大校长办公会上,我就提出,有一件事情我自告奋勇,一定要去做,我来组织成立一个学科交叉中心。在他的鼓励下,这个中心成立以后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第五,他非常关心爱护青年人。这是有口皆碑的。在高层政治协商会上,他好几次提出建议,要给优秀青年科学家一个安定的环境,看准了人,就给足钱,不要去干预他们,让他们安心去做研究。现在方正的几个年轻学术骨干,都是他看准的,而且他确实独具慧眼。搞彩色照排的肖建国,当时是个非常基层的年轻人,王选同志认定他一定能够出最优秀的成果,果然不到两年时间他就搞成了彩色照排。还有几位方正的年轻骨干都是他看准以后扶持起来的。他在56岁时就承认自己已经过了创造高峰,应该说不如年轻人了。因此他把许多重要事情都放手交给年轻人去做,自己甘当他们的铺路石子。王选同志经常针对现在社会上浮躁的学风作坚决的斗争,他有几个讲话非常生动,他以自己为例,说:“我38岁站在科研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在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他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关于“名人与凡人”的论述,他的意思是说,如果我是没有做出成绩的凡人,人家就叫我老王,现在我取得了成就,人家就叫我王老。他很不习惯别人抬高他,他对院士的炒作也非常反感。我想,他的那些广为流传的名言,对我们这些后人都是很好的鞭策。

  王选同志一生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和科学道路,他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崇高人格,是我们一生都读不完的“大书”。九三学社作为一个以科技界为主的参政党,在国家实施的自主创新战略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历史责任。要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一定要学习王选同志,像王选同志那样做人做事。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