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唐山三十年三十人:思考者(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5:20 金羊网-羊城晚报
唐山三十年三十人:思考者(组图)

沉重的思想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唐山三十年三十人:思考者(组图)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地震时被震坏的钟定格了那一刻


唐山三十年三十人:思考者(组图)

地震造成大批伤残者(资料图片)


  泪落难掩悲悯意上下求索只为真

  张庆洲,47岁,笔名晓洲,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关键词:拷问

  去年出版的《唐山警世录》使他备受关注,他反复进行着艰辛的思索:不拷问历史,如何还原历史?

  “在青龙县,望着巍峨的群山,看着古长城,我不禁想起七二八。地震波是如何通过这些峰峦的?在地震波面前,群山也不过像泥丸一般任其摆布,经历了千年战火、固若金汤的长城也不堪一击,如积木般坍塌。在那个瞬间,地震波从从容容地穿过了多少山多少水,震撼地球?大自然的这种力量,不认识它,不敬畏它,行吗?”

  “站台上,大姐向我招手,齐耳短发在晚风中飘……”张庆洲说,他常会梦到这一幕,那是把自己拉扯大的大姐留给他的最后记忆。

  唐山作家张庆洲,在30年前那场大地震的前夜,坐火车去天津公干。“58次特快,到今天我还记得,我总觉得像是一艘‘诺亚方舟’,载着我们驶离了灾难的中心……”

  十多个小时后,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爆发……

  亲历———一进唐山眼泪奔流

  张庆洲不认为他写地震题材的作品与他是唐山人、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有着必然的联系。可是地震确实给他带来了许多一辈子都难以忘记、难以释怀的场景。

  他是沿着铁路一步步走回唐山的。一进唐山,号称“从小到大没怎么哭过”的他,眼泪奔流:“这还是我的唐山吗?”在一处地方他亲眼看到,三大两小五具尸体旁边附了张小纸条,歪歪扭扭地写着:叔叔阿姨,请把我爸、妈、爷、哥、姐埋了吧,我受伤转外地去了……“此情此景,铁石心肠看了都会掉泪。”

  正因为如此,面对这场30年前的浩劫,他想得比别人更多、更深。他的手机、邮箱都有“1976”,可见他的地震情结之深。

  调查———就是为了启发未来

  瘦,很瘦。烟也一根接一根地抽。他说因为自己前段时间在写反映截瘫家庭无性婚姻的长篇小说《今夜无雨》时,有些陷进去,导致失眠。

  这正是张庆洲纪念地震的方式———用他手中的笔。几年前,他用长篇小说《震城》保留了自己的部分记忆。想不到的是,此书引出一个“神秘电话”,引导他了解唐山大地震前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他用了两年多时间走访调查,由于采访艰难,也一度打过退堂鼓。最后,还是写了出来。“不为别的,就为启发未来”。

  他的那本《唐山警示录》,既披露了一直以来鲜为人知的唐山大地震漏报的情况,探讨地震预报与预防的公共应急策略,更提供了不少可供参考的逃生抗震经验。而他本人似乎更强调最后一点。

  确实,24万生命血淋淋地逝去,如果不能留给后人以深刻的教训与启发,那将是一种悲哀,一种损失。“如果唐山大地震后,再也没有7.8级以上地震了,那我的书毫无意义。”张庆洲说,可实际上,发生了很多次,1999年

土耳其大地震、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最近河北、云南都发生了地震……不少地震,尤其特大地震都有相似之处。“如果我的书,能让孤儿或者截瘫者少哪怕一个,也是我所满心期盼的”。

  反思———怎样才能远离灾难

  张庆洲说,就他采访了解到的情况,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确实是世界性的难题;而实际上,

周恩来总理当年提出的“专群结合”的路子是可行的,一些出现在动物界自然界的异常以及一些土办法、土仪器,有用,可如今,不少地方重专家轻群测,有的地方甚至群测点都撤了,令人担心。另外,对地震的宣传,也远远不够,如地震前的地声地光与打雷闪电的区别、遇到地震时的应急措施等,老百姓知道的并不多。

  再如,唐山的24万多人,是怎么样分分秒秒走向死亡的?都是地震瞬间就死了吗?张庆洲说,种种案例证明,在大地震中即时死亡的不超过50%。那么,其他人是怎么死的?如何才能及时得当地抢救?怎么防、怎么避、如何保存体力?这些问题竟然极少探讨。“为什么总去找那些幸存13天、15天的个案?而不去总结普遍性的规律呢?”

  走进灾难,是为了远离灾难;不拷问历史,如何还原历史?这是张庆洲反复强调的。“世界各国将地震信息发布的权限都定得很高,政府有政府的难处,可以理解。但是,如何防灾备灾,尽可能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能不能变封闭型的地震预报为开放型?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不找出路,历史还会重演。庆幸的是,思考者的脚步,已经迈开……

  他是地震先知者

  吕兴亚,68岁

  山海关一中退休老师。他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大学文凭,却是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1970年起,吕老研究地震预报,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唐山地震前20天和前一周,他两次向地震部门提出书面预报意见。

  楼下的贮藏室别人家放杂物,他家却建成了小试验室,退休在家仍然搞水氡观测,向地震部门几乎是无偿提供着每一天的水氡观测数据。为了保证水氡观测质量,他把水点选在距山海关疙瘩岭山区的天然自流泉,每天往返十多公里取水样。对每一次观测,每一个数据,每一条曲线,都记录在案,没有半点马虎。

  有些私立学校,聘他当老师,可他偏偏放不下水氡观测。30年了,他取水样化验未间断一天,“丢了可惜”。

  以预防震灾为梦想

  赵硕,40岁上下

  唐山市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处长。少年时代亲历了唐山地震的赵硕,从那时起,就怀着从事地震工作的梦想。大学学物理,本来要当物理老师,始终放不下地震,参加了唐山市

  第一批

公务员考试,成了地震局的一员。

  因为那段历史,唐山地震局成了挺敏感的单位。赵硕说,开始还觉得特别招人注目,久了,倒也惯了。

  赵硕相信,地震难预报,地震灾害却可以预防。比如,开展地壳活动断裂带的研究,城市建设一定要避开断裂带;建筑物的建设、验收等,要达到设防标准。“当年,唐山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如今则是一个“八度设防”城市,“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城市,一般要按八度以上的设防标准建设,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还要求达到九度……像你们广州,我查查,嗯,是七度……”谈到专业,赵硕仿佛忘了自己是官员,也卸下了一开始的本能防备,像老师一样,给初次见面的我们讲起课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