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208名南京市医务工作者紧急赶赴地震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7:23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30年前的7月29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一支由208名南京市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从南京启程,紧急赶赴地震灾区。在此后45天时间里,医疗队员们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抢救伤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水电断绝物资匮乏的艰苦,他们在废墟下、帐篷里抢救伤员3845人,诊治病患15475人次,出色完成抢救伤员和防病治病的艰巨任务,在地震灾区播撒下南京人民的深情厚谊。

  30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医务工作者如今大多是鬓染霜发。在昨天纪念南京市医疗队赴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座谈会上,他们又坐在了一起,回首艰苦战斗的经历和那段永不磨灭的记忆。

  连夜兼程37个小时,“恨不得飞到

地震灾区”

  “刻不容缓!很多医护人员上午接到通知,中午就出发,来不及跟家人告别。”雷同声,医疗队副队长,时任市中医院医务处主任。他回忆说,7月28日地震发生当天中午,南京市委接到上级指示,当天下午就召集

卫生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从各家医院抽调人手,“通知一到,很多医院都是全院请战,热情很高,7月29日中午医疗队就登上了火车。”“就在两节车厢连接处,医疗队领导开了第一次会,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直到这时大家才相互认识。”雷同声清楚地记得,7月30日,火车到达天津,“救灾指挥部里挤满了全国各地赶来的救灾人员,根本安排不出交通工具,大家急得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唐山。”在部队帮助下,医疗队员和救灾药品器械终于在31日凌晨1点抵达唐山市玉田县,这里是伤员转移的通道,大批伤员正不断涌来。当时余震不断,近40个小时没有休息的医疗队员顾不上危险和疲劳,手拉肩扛,一箱一箱卸下2吨多药品和医疗器材,当即全力投入救治工作。

  抗震棚里来了“南京妈妈”

  “灾区的房屋都已倒塌,只有自己搭起帐篷住。由于堆满了药品,人只能睡在药箱中间,男同志、女同志都住在同一个帐篷内,仅有一帘之隔”。让医疗队女队员陈礼勤印象最深的是,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存放药品的帐篷眼看就要被掀倒,这时候,几十名医疗队员都起来了,大家在大雨中一起拉紧帐篷,有的同志用身体将牛毛毡压住,“宁可自己满身泥水,也要保证药品和医用器材不受潮。”

  “虽然辛苦,但是心里觉得吃苦很光荣,工作很有意义。”市妇幼保健院医生哈书宝和她的同事们除了正常救治伤病员外还有个特殊的任务,就是给当地产妇接生。“我们从南京出发时就做好了准备,带去了接生用的器材。”有一次,抗震棚里一名孕妇临产,幸亏医疗队员及时赶到,把帐篷当作手术室,没有手术台就趴在地上做手术。最终产妇顺利产下了婴儿,产妇家属激动地对女医疗队员说:“你们是孩子的南京妈妈。”

  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比亲人还亲

  “面对严重的灾害,唐山人始终都保持乐观、平静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对艰苦的医疗条件,没有人有过抱怨。”来自钟阜医院的医疗队员王长来感触最深的是在灾难面前,人们之间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和可贵的互助,运送伤员需要人手、车辆,立刻就会有人上来帮忙,有困难向部队求助,对方从来不讲代价,“当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比亲人还亲。”“尽管地震现场惨不忍睹,每天都要在艰苦的环境下和重伤员甚至尸体打交道,但是有种信念支撑着我们决不放弃。”当年的医疗队员陈义正说,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到那里是一种怎样的考验,但是30年后回忆起来,那段难忘的经历确实能够让人更平和,也更坚强。

  南京日报记者刘晓实习生杨代陈

  (编辑风华)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