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参与唐山地震救援贵阳医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0:11 贵州都市报 | |
今天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日。 30年前,解放军和医务工作者最早赶赴地震现场,开展抢救和医治。唐山人说:“他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们采访了当年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和我省的医护人员,聆听他们讲述那一段沉甸甸的往事。 30年过去了,往事仍然感动着我们,为奉献者无私忘我的精神感动,为当年团结互助的社会氛围感动。我们坚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危难中的携手互助、真情关爱将永远激荡在人们心中。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罕见的大地震突袭唐山。7月30日,唐山地震的第3天,国务院决定将唐山伤员向全国11个省(市)转送。8月9日,贵州派出的44人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到达唐山,运送634名伤员到安徽蚌埠紧急救治。 30年前,贵阳到唐山,医疗队走了4天。他们是第二列到达唐山的抗震救灾专列。当载着贵州医疗队的火车专列到达时,他们听到了唐山老百姓的呼喊:“那么远的贵州医疗队都来了,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啊!” 30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抗震救灾的贵州医疗队队员,年龄最小的也已逾50岁。当他们回忆起这段终生难忘的往事时,仍激动不已。杨恩平、丁平生、周章保3个当年的贵州医疗队成员向记者讲述了唐山救灾往事和30年对唐山的牵挂和期望。 我们记录的是30年前贵阳与唐山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灾难、关于感动、关于坚强。他们见证了两个城市的生死之交。 连夜召集医疗队 今年73岁的杨恩平,1976年时是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党办主任,也是贵州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队长,3人领导小组成员。他回忆道:“我们省组织的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成员以贵医附院和省医的医务人员为主,女同志占多数,44人里女同志有28人。” “8月4日下午6点多,接到组织医疗队的通知时,已经下班”。杨恩平说贵医附院里马上召集各科室主任的紧急会议。确定抽调20名业务强的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杨恩平任队长。 时间紧迫,第二天中午12点就要出发。一方面要尽快通知人,一方面要准备各种医疗物质。当时没有电话,很多医务人员都住在医院外面。杨恩平和院领导就挨家挨户地通知,通知完最后一个队员,已经是深夜12点了。 大家都知道有危险,因为一直有余震。但没有一位同志退却,全都踊跃加入。他们觉得很自豪,能被委以重任,前往唐山抗震救灾。 医疗队以最快的速度准备药品、器械、敷料等工作。准备工作在8月5日11:00全部完成。中午12点,火车准点出发,奔赴抗震救灾现场。 贵州省抗震救灾专列共有20个车厢,全部为硬座。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人民医院各负责10个车厢的伤病员救治。 那年8月,分外炎热,列车上的温度很高,男队员全都赤膊上阵。医疗队员们冒着41℃的高温制作棉签、敷料、分装药品、消毒敷料器械。特别是在消毒锅附近,温度高达55—60℃,坐在旁边,衣服全湿。恶劣天气让他们当中很多人倒下了。“白天热得要死,晚上到处是苍蝇蚊子。”杨恩平说一路上,有队员晕车、呕吐,还有胃疼,但当时队员们一心想着灾区,别的都顾不上了。 专列里准备的水要留给抢救病人用,为了节约用水,医疗队的队员们连漱口洗脸都免了。 转运634名伤员 贵医附院党委副书记丁平生也是当时的抗震救灾医疗队队员,那时她才23岁。这段时间,一直在关注媒体有关唐山地震30周年的报道。 她回忆道,地震列车行到丰润站(丰润现为唐山的一个区),站台上的老百姓看到专列上挂有“贵州省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布标后,有人喊:“这是外省来的第二趟专列!”“那么远的贵州医疗队都来了,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有人喊:“毛主席万岁。”到了丰润站,医疗队员开始闻到了尸臭味。越往前走,臭味越呛人,有的队员开始呕吐。 丁平生说随处都可看到一条条长长的裂痕,宽一米多,深不可测;宽阔平坦的公路被拦腰截断,一头向左,一头向右,中间高低相差甚远。而火车铁轨成了麻花。唐山市的所有建筑,几乎全部夷为平地,极少数没有掉下来的水泥墙板,在半空中摇来晃去,不知何时要砸下来。 8月9日下午5时,专列到达唐山,停在唐山火车站,当时余震不断,列车左晃右摆,丁平生说看到残垣断壁间的遇难者的尸体,让人落泪。她说知道震后的场面会很悲惨,但是到了唐山地震现场,还是被那场面震撼了。 坐了4天4夜的火车,贵州抗震救灾医疗队不顾车舟劳顿,马上投入救治运送伤病人员的工作。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10点,全队把634名伤员抢救搬运到专列上。 缺医少药、无处栖身的唐山灾民见到了医疗人员,就像见到了亲人和“救星”,有了主心骨。丁平生说伤者们都很信任医务工作者,他们觉得自己有救了。 废寝忘食救护伤员 周章保教授是原贵阳医学院耳鼻喉科主任,对于30年前参加的那次抗震救灾,他仍然能记住很多细节。“与死相比,任何事情都微不足道。”循着他的记忆,我们回到了1976年炎热的8月。 “伤员中外伤、骨折、气胸的较多、重病人也不少,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转运过程中病人没有一例死亡。” 8月10日上午10点半,贵州抗震救灾医疗专列从唐山装满病人,转运安徽蚌埠,行程30多个小时。每节车厢只有2名医护人员,要做检查、清创、换药、包扎、固定断肢、输液、注射、喂水、喂饭、安慰伤员等工作,周章保说这30多个小时,大伙连打盹的时间都没有。看着伤员们被痛苦折磨得扭曲的脸和渴望被救助的眼神,大家打起精神继续工作,“那样的场景,我们不敢休息,也没有时间休息,就是一刻不停地救治!救治!救治!” 634名伤员中有23个是失去亲人的孩子,周章保说除了肢体的伤病外,最严重的是心理问题,因为很多伤员精神受到强烈刺激。有的目光呆滞,有的神情恍惚,一看就是惊吓过度引起的。还有病人从梦中突然惊醒,大叫:“地震了,地震了。”医护人员就轻声安慰他们,和他们聊天,开导他们。许多病人问他们,贵州有没有地震,能不能跟着他们到贵州来。 30多个小时后,贵州抗震救灾医疗专列到达蚌埠。一些和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情谊的伤员们不愿离开。医疗队队长杨恩平劝慰伤员们:“这里医疗条件好,你们在这里治疗很有好处,好好治病养病,我们会来看你们的。”这个承诺,成为杨恩平以后岁月的一个浓浓的唐山情结。 运送完伤员,医疗队的队员们来到蚌埠的一个招待所住下,在大厅里等安排房间的时候,大家全都在沙发上睡着了。 兑现30年的承诺 杨恩平说,30年了,每年的7月28日,他都在想去唐山看看,兑现他的那个承诺。 今年7月10日,怀着对唐山人的深切挂念和对震后新唐山的深深祝福,杨恩平和周章保来到了新唐山。他们感叹道:“30年了,唐山大变样了。” 唐山电视台的记者专程开车到北京首都机场迎接杨恩平一行。7月10日下午4点半,唐山电视台采访了杨恩平和周章保,当天下午6:10的唐山新闻节目播出贵州抗震救灾医疗队重返唐山的消息。 7月11日,到达唐山的第二天,杨恩平和周章保来到在当年贵州抗震救灾医疗队救治伤员的火车站,在唐山火车站,唐山电视台再次采访了他们。下午的新闻节目播出了采访贵州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新闻,并说明当年贵州医疗队的工作是运送伤员到蚌埠。节目播出后,唐山电视台收到了很多当年贵州医疗队救治的伤员打来的热线电话。 7月12日下午,得到过贵州医疗队医治的郑春兰女士手捧鲜花来到杨恩平他们下榻的酒店,看望救命恩人。“我们都饱含热泪。”杨恩平说:“郑女士向我们贵州医疗队表达了谢意,她说她过得很好,两个女儿的生活也很幸福。”两个小时的会面让在一旁录节目的唐山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也感动不已。 让杨恩平和周章保感动的是唐山人的感恩之心,很多人都真诚地对他们说,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没有全国人民的援助,就没有今天的唐山。 回到贵阳后,杨恩平和周章保把到唐山的所见所闻向当年的医疗队员们做了介绍。大伙都说,有机会一定要到唐山去看看。作者:姚曼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