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韩国出现外资厌恶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12:38 新民周刊

  围绕着龙星基金事件,韩国国内正在出现“外资厌恶症”,给人一种要对外资“赶尽杀绝”的印象。

  撰稿/詹小洪

  外国资本占韩国银行市场的比重直线上升:1998年仅为6%,2002年上升为19.3%,
2004年猛增到 33.7%。外资甚至在韩国排名靠前的几家银行掌握了60%—70%的股份,外资是最大股东,拥有经营权。

  韩国金融市场上外资比重过高引起了韩国各界的担忧。韩国有份研究报告指出,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共发生30宗大 企业(指资产总额在2万亿韩元以上,约合20亿美元的企业)购并案,其中有20家由韩国本国资本购买,另有10家被外 商购买了。被外商买下的10家企业中有一半则属于财务性投资,即外商买入企业后加以包装再卖掉以赚取高额差价。

  2003年10月,美国私募基金龙星基金以1.32万亿韩元收购了韩国外换银行(相当于我国的中国银行)50.5 %的股份,今年5月,拟以近6万亿韩元高价转让给韩国内最大的国民银行。也就是说,收购30个月后再转让出去,龙星基 金就能获得4.5万亿韩元(40多亿美元)的差价收益!按照韩国现行外国投资法律,这家美国基金公司获取巨额差价利润 后,还不需要纳税。韩国舆论可以说是一边倒地认为,这是典型的贱卖国有资产行为,让外国资本钻了空子。人们怀疑当初在 出售过程中,是否存在官商勾结,压低售价的猫腻。

  在强大舆论压力下,韩国的大检察厅(相当于我国的最高检察院)、

审计监查院、国税厅、国家公平交易委员会都介 入了对龙星基金收购外换银行疑案的调查。主要调查:1、龙星基金公司有无收购外换银行的资质;2、当初外换银行要出售 时,是不是事实上已经破产;3、在确定外换银行的股价时,有没有压低股价以达到贱卖目的的行为。以上三条任何一条坐实 ,都有可能导致2003年10月龙星基金收购外换银行的那次交易无效。龙星基金再向国民银行转让外换银行赚取暴利的交 易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审计监查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基本排除了龙星基金有上述嫌疑,问题倒是出在韩国方面。审计监查院的调查 还发现在整个收购过程中,除外换银行有内鬼外,为这桩交易服务的韩国方面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有受贿贪污之嫌, 有两人还因此案各获刑一年。

  韩国政府打算亡羊补牢,于今年5月1日制定出可以对转让外国资本

股票所产生的差价征税的《征税条约修订案》, 但这又牵涉到外国资本既要在母国又要在投资东道国双重纳税的问题,外商肯定不干,所以能否推行还是个未知数。

  身处舆论旋涡中心的外国投资基金公司采取的对策是破财消灾。龙星基金表示拿出这桩买卖赚取的4.5万亿韩元中 的1000万(约2%)捐献给韩国社会发展基金。然而,韩国政府和舆论都认为,并不会因为外国资本“小恩小惠”的捐赠 而放松对它们的继续调查。继韩国审计监查院调查龙星基金收购外换银行疑案后,韩国大检察厅将在此基础上,介入继续调查 。

  龙星基金一案引发的风波给韩国带来了负面形象。有国外媒体说,金融危机后,正是大批涌入的外资才使处于崩溃边 缘的韩国经济起死回生,外资在韩国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围绕着龙星基金事件,韩国国内正在出现“外资厌恶症”,给人 一种要对外资“赶尽杀绝”的印象。外电还批评韩国一些政客有意煽动反外资情绪的“大众迎合主义”。

  龙星基金风波引起的“外资厌恶症”给韩国经济的同样带来严重后果:外国对韩国的间接、直接投资都急剧下降。今 年1-4月,外国投资者在韩国

证券市场上累计购买了4万亿韩元的股票,但在有关部门调查龙星基金收购外换银行疑案以后 的十几天内,外国投资者就在股市上抛掉了2万亿韩元股票。今年第一季度在韩国建厂或收购企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去年同期 相比也下降了近30%。

  韩国国内也不乏理性看待外资的舆论。认为围绕龙星基金一案国民中出现对廉价出卖国有资产,导致肥水外流的谴责 是无可非议的事,但不能以偏概全,抹杀外资对韩国经济复苏的贡献,形成“反外资情绪”。

  龙星基金收购外换银行是否有效仍未尘埃落定,还要看韩国大检察厅调查结果;韩国国民银行最终能否从龙星基金手 中再收购外换银行也许还会有变数。韩国内如何对待外资的争论还在激烈地进行。-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