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香港文人办报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16:52 外滩画报

  提起香港的“文人办报”,许多人总是搬出《明报》和金庸(原名查良镛),二者已俨然成为“文人办报”的金字招 牌,其实,查良镛本来出身自《大公报》;另外,香港《文汇报》在李子诵主政的年代(上世纪70、80年代),也是“文 人办报”的佼佼者。

  直至上世纪80代中,《大公报》始终代表着“文人办报”的传统,其新闻概念、标题特色向为业界典范,有资深新 闻工作者就指出: “当时的《大公报》不会用一张大图片配
三两百字来报道新闻(今日几乎所有港报都是这样做),它的新 闻选材独特,常常可以找到一些其他报章不见报道的消息。”

  另一位曾在《文汇报》工作过的记者也对一件事表示“永世难忘”:“当时我写了一篇关于江西的报道,但写错了江 西的简称,将赣写成晋,文稿过了编辑、校对,直至开机印刷了,李子诵社长发现错误,要我们立即停机,重新改正后才开机 。”

  他说,若是商人办报,怎会对错别字如此执着。据悉,李子诵后来还亲自用笔写下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简称,要 求编辑部复印,每人一份,放在桌面上,不容许再犯错。

  林山木在1960年代加入《明报》,先做资料员,受到金庸赏识被派往英国学习财经,后任《明报晚报》副总编辑 ,1973创办《信报》。

  可以说,林山木的“文人办报”风格,也是师承金庸。因此,当年金庸将《明报》卖盘给于品海,就顺理成章地成为 今日林山木向李泽楷出售《信报》的写照。一位亲历事件的资深记者,这样回忆道:“日前刚好与人谈及当年查良镛把

  《明报》卖给于品海的掌故,老查一世英明,竟失手在此,老查与小于后来都搞得非常狼狈,今天重看,真是离奇。 大侠小侠不外如是,命运有意将一大群曾经自命不凡的人捆绑在一起。”

  据说,查良镛当年卖《明报》时,曾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善待《明报》旧部,二是不要改变《明报》既有风格,三 是准时分期付款;结果是事与愿违,令当事人感到非常尴尬。

  翻看这三个要求,竟与传闻中林山木对李泽楷购入《信报》的要求十分相近,令人不敢相信, “文人卖报”会遵循 相同的原则及方式。

  事实上,《明报》其后辗转被马来西亚老板张晓卿接受,虽然曾一度希望延续“文人办报”,但竟又发生另一则“悲 惨故事”。

  原来,当年张晓卿在台湾以高薪找来文化名人高信疆到香港主持大局,当《明报》顾问,要维持或发展《明报》为“ 文化大报”。

  但高信疆来到《明报》即卷入复杂惨烈的人事斗争中。一方面要跟张晓卿从马来西亚派来的以古玉良为首的管理层“ 斗”,同时又要跟原来以总编辑张健波为首的编采部“斗”(其时董桥刚好退休)。高信疆强调有二不管,一是不管钱,二是 不管编采部门日常运作,但不管此二者还有什么可管?

  当然,没有了高信疆,《明报》的延续“文化大报”计划当然是难以成事了,而其江湖地位,与查良镛主政时相比, 更是差天共地了。

  因此,许多读者都担心,当卖盘给李泽楷后, 《信报》将可能会走上《明报》的旧路。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