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美丽已随香消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16:52 新世纪周刊

  2006年香港小姐出炉,占据了香港媒体的头条。但是今日的香港小姐已经成为鸡肋。回望30余年的香港小姐历 程,它记录了香港社会的风云变幻

  香港小姐:未老先衰

  1990年袁咏仪捧走最后一个没有争议的港姐桂冠后,香港小姐从此逐渐失去了“香”

  -本刊记者/胡凌竹

  香港什么最“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几乎所有的香港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香港小姐。然而当2006年 的港姐选举拉下帷幕时,平淡无奇的结果和前期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形成了鲜明对比,关于港姐冠军的隆胸绯闻以及当选内幕似 乎比比赛结果本身更让人感兴趣。事实上,当1990年袁咏仪捧走最后一个没有争议的港姐桂冠后,香港小姐便逐渐失去了 “香”味。

  上个世纪70年代,香港电视机开始普及,文化娱乐逐步从电影院走向大众家庭。1973年无线电视台推出的“香 港小姐”电视选美竞赛,无疑是那个年代最为抢眼的新鲜事物,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虽然提出“美貌和 智慧并重”的口号以迎合传统道德标准,但其中的泳装环节仍然无法被社会接受。经历过大陆文化冲击、西方嬉皮运动、无政 府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香港人开始追求

传统文化的回归,妇女在大庭广众下暴露身体被视为有伤风化的事情。虽有第一任港姐 冠军孙咏恩带头突破传统禁锢,但敢吃螃蟹的女子还是寥寥无几。

  1984年,香港房产市场热潮开始回升,经济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整个社会经历了十年传统和创新的磨合,公 众接受娱乐的尺度一点点放宽。女性就业率提高,思想也进一步开放。此时,娱乐开始真正凸现取乐大众的特点,香港小姐选 出的美女再无必要为女性树立典范,首要是外表出众,让观众赏心悦目,吸引更多的眼球,创造经济效益。而香港电影、电视 业空前繁荣,演艺人员进入新旧交替的时代,香港小姐的参赛选手几乎统统走上演艺道路。同时,竞赛本身经过十年间积累的 人气和影响力,也让大量的广告赞助商投入其中。丰富的奖品回报和一夜成名的灰姑娘童话,使得香港女性对选美充满憧憬。 报名人数逐渐增多,选手素质也普遍提升,在较大的选择范围内,有众望所归的美女冠军出现也就相对容易。香港小姐选举一 度成为全港岛的盛事,每到选美决赛之夜,一家大小齐聚电视机前收看直播节目已成为香港人的传统,其合家欢程度并不亚于 内地的春节联欢晚会。而后,随着香港“亚洲经济四小龙”位置的奠定,香港小姐冠军人选更加富有时代感、都市味,并在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骄人的娱乐圈红星地位。如1988年冠军李嘉欣、1989年冠军陈法蓉、1990年冠军袁咏仪 等,至今仍是抢手的影视女星。

  1991年,香港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在摆脱经济狂热后形成泡沫。1998年到2003年,房屋市场狂跌,拖累整 体经济,失业人数剧增,生活压力日渐增加的香港人,开始无法全心投入到娱乐之中。香港小姐的选举并不能让大多数的人解 决失业和饥饱问题,加上1992年选美连续两年几乎搁浅,选美盛事由此陷入平淡。

  传媒界也受到了经济下滑的影响,竞争激烈,报刊杂志开始利用发达的资讯手段来揭露明星隐私招徕读者,作为大众 谈资的香港小姐自然不能幸免;电视台也逐渐让作为高贵主角的港姐们变成美丽道具,被制作单位任意摆布,司仪的现场刁难 和为吸引收视率的残忍淘汰方式让港姐们完全失去自尊。同时,各路电视台纷纷打出选美的旗号,分散了部分选手资源。因此 ,报名参选香港小姐的人数和素质都逐渐下降,加之背后操控、选手明争暗斗的事件反复出现,香港小姐的选举逐渐由盛宴转 变为闹剧,缺乏公信度和没有美丽可言的选美比赛,自然让观众失去兴趣。

  直至2004年,

香港经济开始回升,娱乐市场随之回温。可经过了十几年的风吹雨打,香港小姐的香味早已消失殆 尽,再也无力回天。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