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专题 > 正文

水,生态教育的原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08:25 东方网-文汇报

  俞可

  ●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而实现人水和谐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公民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善待、尊重
、敬畏生态的价值取向,激励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并最终达到完善人格完美生态。生态教育可以与传统人文教育、国际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有机的结合

  ●生态教育重在体验。有关人类“虚拟用水”的数据表明,一杯茶所含的虚拟水量是35升,一公斤牛肉为14000升,而一件全棉T恤衫和一张A4的纸竟也能消耗2000升和10升的水。由此每个公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休闲中切身感受水之珍贵。生态教育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个公民自我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入夏以来,川渝大旱,百年一遇。中国水情一再告急,在传统的北旱南涝、江河断流或泛滥成灾的水情之外,丰水地区全线城市缺水、水体全线污染。9月4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披露,截至2005年底,全国仍有3.12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合格。9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保守估计2004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为178.6亿元。

  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的水,早已成了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而且具有全球性。9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日内瓦发布联合报告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缺水,11亿人喝不到清洁饮用水;去年全球约有160万名5岁以下儿童因饮水等不卫生原因而死亡。毋庸置疑,水成了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掣肘。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刚刚落下帷幕,由建设部与国际水协共同主办的以“保障水安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对全球水管理面临的挑战,实现人类与水环境和谐”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这几天又在北京召开。水,水,水,一个地球村的当务之急。

  针对科学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以及如何制定水安全公共政策,建言献策不绝,真知灼见无数,这不外乎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等等,以转变对水资源的粗放利用,可是,如何在公民个人层面上实现人水和谐却鲜有人问津。水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控制因子,又是生命元素、文明源泉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缩影,而实现人水和谐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教育。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爱鸟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无疑都是学校传统的环境或生态教育日。可生态教育更多的是流于诸如“收旧集废”的形式。

  人类的教育是围绕着生命来展开的,而人类的生命又是与自然界的生命形成唇亡齿寒的关联,两者由此共同构成了生态。所以,生态教育原本就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题中之义。作为教育内容的生态,其不断生成、发展、变动的过程,也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过程。生态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公民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善待、尊重、敬畏生态的价值取向,激励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并最终达到完善人格完美生态的目的。

  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水文化既然反映着人类社会各个地域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那么,生态教育也要体现时代性和地域性。学校教育应该成为生态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教育应该融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系统有机地整合校内外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突出乡土性。前些日子,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生翁杰、王昊、萧易研究完成的“生态修复技术在漕溪河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赢得“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最高奖。这项荣誉给生态教育的乡土性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由水而生成的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处的文化要素,浓缩了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水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质符号形态,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对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给出简约直观而全面的诠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等有关水的圣贤语录,不仅仅展露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品质,更蕴涵着人类普遍的世界观和人生哲理。因此,学习和掌握本民族的水文化过程也就是学习和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水是最普及的生态和文化形态,溶于普通百姓生活,认识一个民族的水文化,也就是认识这个社会广大民众的生活,这也使水文化成为民间国际对话的一条便捷的通道。水保持住一个自然生态,一个多元而平衡的文化生态。因此,在纳入学校教育、学科教学体系的同时,生态教育可以与传统人文教育、国际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有机的结合,从而,善待、尊重、敬畏生态便从一时的行为上升成为养成的一种习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素养和一种主体意识。

  自然,生态教育不能仅仅拘囿于学校教育,而是应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个公民自我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生态教育重在体验。然而,已经习惯于拧水龙头取自来水的城市居民根本无法感受遍布全球的水荒。按照伦敦皇家学院阿兰教授提出的“虚拟水”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在8月下旬法兰克福社会生态研究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公布了大量有关人类虚拟用水的数据。比如,一杯茶所含的虚拟水量是35升,一公斤牛肉为14000升,而一件全棉T恤衫和一张A4的纸竟也能消耗2000升和10升的水。由此推算,一个德国居民每天尽管从自来水管中获取126升水,其日虚拟耗水量却为4000升。通过“虚拟水”概念,每个公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休闲中切身感受水之珍贵,我们的举手投足皆可视作水消费行为。由此,人水和谐将从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变为科学生态保护生动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生态需要呵护,生态教育同样也需要呵护。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态教育的原点。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后)

  相关专题:第五届世界水大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