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兴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除四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4日15:15 中国新闻周刊 | |||||||||
文/黄新原 “四害”除了50多年,成为一代人的少年浪漫记忆。然而直到今日,“四害”也没除尽,而中国人随地吐痰的陋习也依然存在 提起“除四害,讲卫生”,有人认为那是1958年“大跃进”的产物。其实不然,最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由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了细菌武器,而且这些细菌武器——带毒昆虫也洒落到了我国的东北地区,于是,中国政府不但发表抗议,还在1952年3月14日的政务院128次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同年底,这个机构改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主要领导反细菌战,在全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2月,卫生部召开第二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毛泽东为大会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这一著名题词在后来的许多医疗卫生杂志和医疗机关、医院的楼顶、墙壁上都使用过。只是后来,最后一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被删掉了。 从此以后,直至今天,“爱国卫生运动”一直为国家常抓不懈,连“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中,都未中断。当然,此项运动已经与细菌战无关了。 当时的“全国卫生红旗城市”广东佛山,为让市民养成卫生习惯,市政府在马路上首创卫生监督岗,连正、副市长周六都要亲自站岗。小学生只要发现有人在大街上抽烟,就在背后紧盯,按当时规定,往地上丢烟头罚款两毛。为此,不少烟民口袋里都备有小盒,把烟灰弹在盒内。当时另一面全国卫生旗帜芜湖,对冷饮及瓜果小贩按地区编组、登记,进行卫生教育和管理;该市的浴池实行“三巾制”,即澡巾、浴巾、面巾分用。 50年代,在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街上挥动小红旗,喊着“叔叔阿姨听我言,不要随地乱吐痰,吐痰要罚五毛钱”。 1958年,安徽有个澡堂成了全国的亮点:“农村妇女第一次进澡堂洗澡。”这成了移风易俗和讲卫生的双重新闻。年初,该公社规定:社员要半个月集体洗澡一次,同时定下男女社员不同的洗澡日期。但轮到女社员洗澡时,谁都不肯进澡堂。公社领导派出妇女积极分子挨家挨户动员,又让生产队女队长和下放女干部带头,最终把女社员都请进了澡堂。从此,澡堂几乎天天挤满洗澡的妇女。这件事听上去确有点一刀切味道,但讲卫生本身,谁也不能说有错。 “除四害”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个“故事”说,上世纪50年代,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被毒蛇咬了,事情惊动了党中央毛主席,主席下令:灭蛇!于是全国上下开展灭蛇运动。第二年,老鼠泛滥成灾,因为吃老鼠的蛇没有了,老鼠失控。这又惊动了党中央毛主席,主席下令:灭鼠!于是全国开展灭鼠运动。再一年,农民反应,收获粮食的时候,麻雀和人民群众抢夺劳动成果,这件事情又惊动了党中央毛主席,主席下令:灭麻雀! “故事”当属戏谑,“灭蛇”似也未见经传,但“除四害”是自上而下提倡的,却是事实。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上发表《做革命的促进派》的讲话中专门提到:“还有一个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这四样东西,我是很注意的……我看还是要把这些东西灭掉,全国非常讲卫生。这是文化,要把这个文化大为提高。要来个竞赛,硬是要把这些东西灭掉,人人清洁卫生。各省也可以参差不齐,各县也可以参差不齐,将来横直看哪个是英雄。中国要变成四无国;一无老鼠,二无麻雀,三无苍蝇,四无蚊子。”紧接着,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 当年人们响应号召的积极性是空前的。参加过“除四害”的人,年龄最小的今天也已60岁往上,聊起当年,兴致不减。比如灭老鼠,什么“掏窝”“水缸捕鼠”“调墨油粘鼠”“双簧钢丝夹鼠”“碗、桶、面盆扣鼠”,等等,话语间有种打胜仗的欢愉。一位当年在北京西城福绥境小学上学的朋友,说了一种灭鼠的“奇招儿”,就是把老鼠逮住,往肛门里塞粒黄豆,再用线缝上,放回窝里,它拉不出屎来,就能把一窝老鼠都咬死——当然放走之前一定要把老鼠尾巴割下来。当时以老鼠尾巴统计战果,孩子们把打死的老鼠割掉尾巴,用石灰消毒后串成一串,交到学校或居委会。灭鼠是有奖励的,有的地方灭一只老鼠换一盒火柴,或者几根尾巴换一张书签。有的小学生会把一根尾巴切成两截,再把一头削尖,冒充两根。 成绩统计出来让人吃惊:上海当年捕鼠24万余只,芜湖22.9万只,青岛35.3万只。全国共4400万只。 但直到今天,“四害”显然还没除尽。中国人随地吐痰的陋习也依然存在。★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