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曾晓文:穿越美国监狱98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9日17:52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李秀平)“监狱不是坟墓,它不会埋葬我的理想和骄傲;它只是炼狱,会使我在焚烧之后重生。在美国这 八年来,我经历过很多:文化休克、语言障碍、学业挑战、离婚、失业、生意失败,我都走过来了。”曾晓文向本刊首次披露 《梦断得克萨斯》的主要故事为自身经历。

  人物档案:

  曾晓文,南开大学文学硕士、美国SYRACUSE大学电信与网络管理硕士,曾旅居美国九年,2003年移民加 拿大,担任过编辑和系统分析员,现在多伦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任加拿大中国笔会副会长,加拿大《星岛日报》专栏作家; 自1991年起,在海内外主要中文报刊发表百余篇小说、散文、诗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梦断得克萨斯》,作品被收入 《一代飞鸿》、《西方月亮》、《叛逆玫瑰》、《枫情万种》等多部小说集、散文集;她的短篇小说《网人》获中国台湾文学 奖(1996);短篇小说《旋转的硬币》获第二十六届联合报系文学奖(2004)。

  2006年初,一本名叫《梦断得克萨斯》的小说在天津一家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中国恋人 在美国艰苦打拼,他们作为股东的饭店隆重开业的“喜气”还浓浓地弥漫在周遭,一场牢狱之灾毫无征兆地降临,那个漂亮能 干的女主人公被囚禁了98天,那个热恋着女友的男主人公在狱中呆了180天!猝然间,他们变得一无所有……

  这部用诗一般的语言和充满哲理的思想凝聚成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震动,新浪网读书频道连载推出后,有的读者 一口气读完后直呼“小说太短”。作者“曾晓文”的名字前,被冠以“海外文学女作家”的定语进入读者的视线。

  在看到“曾晓文用小说讲述移民沧桑”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梦断得克萨斯》中的主要故事,其实就是作者本人 的亲身经历!

  守望火车的小女孩出发了

  当火车完全停了下来,她走下火车,双脚终于踏到了故乡的黑土地。她庆幸自己在戴着脚镣走过了得克萨斯南部小城 昏暗的监狱之后,又感受到了故乡土地的厚实和温暖,找回了意志和力量的源泉。  

  她突然蹲在了地上,泗泪横流,哭得像个迷路多年的孩子。

  ——摘自《梦断得克萨斯》

  曾晓文就是在一条铁路边,“守望”着火车长大的孩子。

  她的“家”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在这个被她称为“边境小城”的地方,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铁路,从离她的家不远 处通过。

  在她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不知道她为什么望着火车发呆。只知道,她的爸爸——一个教语文的 特级教师被关进了“牛棚”,让她的成长与众不同。她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爷爷写着一手让人拍案称奇的毛笔字,父亲把语 文教得颇富盛名,到了她这里,文学对于她,成为“骨血里的东西”。

  她小的时候,佳木斯只有一家图书算不上丰富的新华书店,而她的爸爸藏着数不清的书,连《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 有。在13岁的时候,她已在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就在内心莫名地与主人公——内心充满痛 苦与挣扎的音乐家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到读高中的时候,曾晓文的文学才情就开始被人关注。

  她的母校,是佳木斯一中。这所学校因为当年有教师给毛主席写信得到回信,而被称为“主席复信学校”,再加上历 年来英才辈出,在佳木斯乃至黑龙江都声名赫赫。

  在高二分班的时候,曾晓文选择了文科班。从此,她的语文老师,一个爱才如命的江西人,常常把她的作文当作范文 ,在全班朗读。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在心里种下一棵名叫“文学”的树,并用最大的热情来浇灌着她 。

  1984年秋,和曾晓文一样,一批在佳木斯最聪明、有各方面天赋的她的同学们踏进了各个重点大学的校门,大多 数人都是盲目地选了一个专业去读,而曾晓文不同,她目标明确地选择了中文系,进入南开大学这所名校,来圆自己的文学梦 。

  那批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今天已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回过头来看,他们才明白,沿着“文学院”这 条看似最应该出作家的路走下去,其实很难成为作家。你的案边床头堆放着、书海似的图书馆里典藏着多少文学大师,永远读 不完的他们的经典足以吓破一个年轻人成为作家的胆——永远成不了大师,一个默默无闻的写作者意义何在?那些并非作家的 教授们传授的都是关于文学的规矩方圆,这些足以扼杀掉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一个失去想象力的人,怎么能够成为作 家?

  就这样,一批批颇具文学天赋的“文学青年”,走过文学院这条路后,成为记者、编辑、教授和公务员,几乎没有人 成为作家。

  曾晓文也几乎落得这样的“下场”。在南开,她读完本科又去读研究生。在南开美丽校园的兴开湖边,在“柳刚刚把 簇新的绿痕投影在湖中”的季节,她和她的风华正茂的同学,边走边谈文学,“似在文学的春风中微醺徜徉”。她编写话剧, 参与演出……在对文学的痴迷中,把“文学硕士”的花冠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但在毕业的时候,她获得的职业是北京一个国 家机关的公务员。

  业余,她抓紧点滴时间写作,陆续有优美的文字变成报刊上的“铅字”。但是,这点点滴滴,远远无法满足内心对成 功的渴望。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那个当年在铁路边守望火车的小女孩抛下身后的一切,向着她神往的外面世界的大舞台 出发了。她追随的,是一份爱情和一股出国寻梦的热潮。

  牢狱之灾惊醒9年美国梦

  在几千个日日夜夜里构筑的梦想,也许自己恪守了多年的不过是一个被几代海外华人不厌重复的,古老的衣锦还乡的 梦想。也许在自己的梦想中多一点点文人的情怀,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摘自曾晓文的散文《别了,America》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晓文在南开大学美丽的兴开湖畔收获了一份爱情。男孩是一位理科研究生,他为学的专注和所 从事学科的神秘,深深地吸引了她。毕业后,他们以夫妻的身份双双来到北京——因为没有可以安家的“房子”,他们“漂泊 ”在各自的单身宿舍。

  不久,丈夫飞往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怀着“看看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梦想,她以“学 生家属”的身份,持一份被称为“F2”的签证来到美国的底特律,成了一位“陪读夫人”。

  做“陪读夫人”期间,她写了一篇题为《“红袖”陪读在美国》的文章,文中“寂寞嫦娥”的比喻格外显眼。文中的 几位“陪读夫人”都是她周围的朋友,因为过着相似的生活,她们各自的美丽与哀愁,她感同身受。在国内,她学的是俄语, 为了在美国生存,她进入一所黑人区的免费英文学校,从26个字母开始学习英文。而丈夫因功课繁忙,不能开车送她,她只 好在风雪天一次次走路去上学。

  和在国内比,她失去了许许多多,包括和丈夫之间日益淡薄的感情。惟一牢牢抓住,无论如何都不会丢弃的只有“文 学”。“在孤独、痛苦、失望的时候,文学总是我爬出精神低谷攀援的青藤。文学是我的宿命。”她说。

  1995年底,她到美国刚一年,精神处于最低谷。她在美国发表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网人》得了台湾的一个文学奖 ,给了她极大的鼓励。

  但是,精神需要文学,生活还要面包。

  在偶尔有作品见诸报端的表象下,是“没有学业、没有工作,而婚姻只是一种形式”的生活。这个美丽瘦弱的女子开 始拼尽全力去冲击这张生活的“网”。她要去读硕士,而且选了一个和文学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专业——电信与网络管理!

  语言、专业基础、学费,一时间成了压在她头上的三座大山。

  接下来的情景,如同《梦断得克萨斯》中描写的那样:“为了存钱交学费,她开始到中餐馆打工,没料到老板娘只肯 让她做学徒。她辛苦劳动了两个星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没有赚到一分钱。后来她终于得到正式做工的机会,开始靠自 己的体力生存……”

  在又一次陷入工作无着落的泥沼中时,她去了一次赌场,不料却赢了钱。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她常常出没于赌场, 希望能赚到学费。她的目标是赢够两万块,凑足读硕士的学费。不料,在一个午夜时分,她输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四千多美元, 面前只剩下了几个筹码。

  她纤弱的手颤抖不止,迟疑着把自己剩下的全部筹码都推进了圆圈里。她的眼眶里突然蓄满了泪。她押下去的五颜六 色的不是筹码,那黑色的是学识,白色的是纯洁,绿色的是青春,红色的是热情,而蓝色的,是她所有的希望啊。

  ——摘自《梦断得克萨斯》

  后来,她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在两年内,同时打四份工,在大学里选三门课,周末下工到家就快午夜了,吃过饭、 洗过澡开始做作业,常常到凌晨两三点才上床睡觉,早晨七点钟又要起床去上课。

  到美国第4年,她终于拿到了电信与网络管理的硕士学位,还有一张工作签证。不久,在获得一份崭新的爱情后,她 果断地走出了名存实亡的婚姻。不料“9·11”事件之后,美国IT业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她就职的高科技公司突然宣布 破产。失业的她和那个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小伙子一道,从中餐馆的打工者打拼成了中餐馆的老板之一,饭店刚刚开业即吸引了 如云宾客,绚烂的美国梦如同在眼前一般。

  但是,由于饭店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雇佣了中介公司推荐来的3名没有身份的“黑工”,遭人举报后,她和男友双双 被戴上手铐,投进了美国得克萨斯的监狱。

  在这所古老而狭窄的监狱,她被迫穿着“一触就会破裂”的纸睡衣,熬着有生以来最漫长的一夜时,自尊也像那睡衣 般破碎了。在历经法庭激辩等一系列努力、熬过98个漫漫长夜后,她终于重新获得清白与自由。之后,她卖掉了家具、电脑 、音响、电视、录像机,还有自己的首饰,凑足了男友的律师费。在入监整整180天的时候,她的男友终于重获自由。

  经历了这场飞来横祸后,她重新变得一无所有!

  失去天空,却得到了土地

  从不会说一句英语到在日常工作中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不懂电脑到管理信息系统,为不停地超越自己,曾晓文走过了 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

  命运终于在这个倔强的女子面前显示出了温柔的一面。

  2003年,曾晓文移民到加拿大。

  在她离去的那一刻,9年的美国生活,浓缩成了“三只旅行箱、两行泪和一页简历”。

  在加拿大,她举目无亲,只好去中餐馆打工,再一次从头开始。

  转年,她以短篇小说《旋转的硬币》得了联合报文学奖。她说:“在经历了许多挣扎和眼泪之后,我庆幸自己又回归 到文学的怀抱。”

  其实,她的心、她的情一直被文学深深牵引着。

  在美国监狱里,她就开始动笔写《梦断得克萨斯》。刚进监狱时,买不到纸,她就在监狱发的阅读资料的背面写。在 清冷、昏暗、绝望的无眠之夜,她用一支真情的笔,在世界上最没有自由的地方挖掘到了精神的巨大自由。到了加拿大之后, 她继续写。因为每一次提笔都会经历一番情感震荡,至少有十次几乎放弃,最终,她还是一次次回到电脑旁,在键盘上敲出了 自己9年里的奋斗和挣扎。

  2005年1月,《梦断得克萨斯》在《小说月报》和《世界日报》同时开始连载。2006年1月,单行本出版。 这部凝聚着她太多痛苦和眼泪、倾注了她太多感情的长篇小说,成了她人生的一道分水岭。

  5月21日,新书发布仪式在多伦多举行。在发表题为《一生只能有一次》的演讲时,她讲述了一个故事——

  几个星期前,我看了一部美国电影《WalkTheLine》。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男主人公JohnCa sh还默默无闻时,曾在一位音乐代理人面前演唱。他唱的是一首当时很流行的歌曲。他只唱了一分钟,就被代理人不客气地 打断了。代理人问他,假如你被一辆卡车撞翻在地,剩下的时间只够你唱一首歌,Onlyonesong,你会唱什么?这 首歌要表达你对整个生命的感受。你是唱电台里每天反复播放人们听腻了的歌,还是唱出你真情实感,唱一首特别的歌?一首 人们想听到的,真正拯救生命的歌……后来JohnCash就唱了一首他自己写的歌,从此渐渐走上了成功之路……

  音乐是这样,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

  4年前,我就仿佛被命运的卡车撞倒,奄奄一息,感觉自己剩下的时间只能写一本书,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于 是创作了《梦断得克萨斯》。我的生活不是以我去美国或来加拿大的日期,而是以《梦断》来分界的。《梦断》之前是前生, 《梦断》之后是今世。所以这个作品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是Myonlyonesong(我惟一的一首歌) 。

  《梦断得克萨斯》,一生只能有一部,并不是说我正在写的作品和我将来写的作品在思想上、手法上不能超越自己, 而是就我在创作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而言,在《梦断》中达到了极限……

  《梦断得克萨斯》之后,曾晓文变了。监狱生涯这笔“苦难财富”把她锻造成了一个平和、达观的女人。

  在加拿大,她写下一篇优美而深刻的文章《伊卡洛斯的翅膀》,借以描摹她现在的生活和心境——

  伊卡洛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其父代达洛斯是有名的巧匠。代达洛斯用羽毛做了两对翅膀,并用蜡把翅膀分别粘 在了自己和伊卡洛斯的身上,于是父子俩开始尝试飞翔。他们果然飞起来了,远离了地面,很快升上了天空。代达洛斯担心会 有危险,告诫伊卡洛斯不要飞得太高。

  天空一碧如洗,太阳明媚动人,年轻气盛的伊卡洛斯无法抗拒太阳的诱惑。他越飞越高,逐渐接近了太阳。他以为自 己是自由的、安全的,但他没有料到太阳的高温使蜡融化,使他的翅膀脱离了身体,他刹时坠落在地,摔得粉身碎骨。

  当我在多伦多平实的街道上默默行走,当我置身于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日日夜夜为生存奔波的人们中间,我偶尔会 仰望天空和太阳,会想起伊卡洛斯,想起从前的追逐太阳的日子。

  从前的自己,有些像伊卡洛斯,而成功曾是我向往无限接近的太阳……

  摔到“地面”后,她觉得从自己身体上脱落的“不仅仅是假的翅膀,还有虚荣的行囊”,“不在意空中的人们对我的 俯视,甚至也不介意被他们称作‘失败者’。他们金色的翅膀在晴空下多么的耀眼,可是我对飞翔的生活不再向往”。

  她哲人似地说:“我失去了天空,却拥有了土地。”

  在给自己的用羽毛做地翅膀举行了一场“小小的葬礼”后,她开始喜欢上了无梦想、无翅膀的生活——兢兢业业地工 作,认认真真地写作,明明白白地做人。

  在曾晓文的个人网站上,长发飘飘的她在照片中笑得阳光灿烂。一如一位她小时候的伙伴所说:“笑容一直在她脸上 ,自信地绽放。”不见一丝曾遭受“牢狱之灾”的阴影。照片一旁是这样的字句:“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 造。”这16个包含着人生丰富内涵的文字摘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9月下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