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由“取”到“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7:1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镇长工作由“取”到“予”

  8月31日中午,金堂县又新镇政府大院内的每一片树叶都热得凝固了。此时,热得敞开衬衣的又新镇副镇长罗义鑫忙得一塌糊涂:送走一个农民后,刚坐下和记者聊几句,隔壁
又喊接电话,某村的支部书记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和他沟通;放下电话,锦江区一个对口支援企业又要来考察,必须陪着客人下地……罗义鑫从地里跑回镇上,打开院内的水龙头,任凭白花花的自来水痛快地冲在头上。一个下午,浑身大汗把罗义鑫几次浸透。

  罗义鑫深有感触地说:自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从市、县政府到镇政府,都在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工作内容和方式,对农民实行“只予不取”,实现由“取”到“予”的转变。2002年又新镇收取各种农业税费共120.8万元,全镇农业和农村发展支出共18.6万元。2005年又新镇农业税费为0元,而“三农”支出多达117万元,这还不包括镇干部工资105.35万元和办公经费78.33万元。此外2005年省、市两级政府对又新镇土地整理专项投入3800万元。2006年又新镇“三农”支出大幅度增加,据记者了解的最新情况,截止到9月底已经到位的资金达到1161.3万元,其构成如下图。

  又新镇2006年“ 三农”投入( 万元)

  分管农业的罗义鑫副镇长说:“以前我的工作主要是‘催粮收款’,现在不收农民钱了,但是要帮农民干实事了,钱有保障了,但是任务更多了,责任更重了,镇长难当了!”

  罗义鑫是1988年高中毕业后,被当时的又新乡聘为广播员。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乡政府人员众多:机关干部、事业人员、县事业单位各大局派驻人员(统称八大员)、聘用人员(机关招聘干部、县上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等,加上临时工,最多的时候乡上有100多人。

  “当时全乡人口一万多人,基本上每100个人要供养一个吃皇粮的,农民压力可想而知。”1999年,国家开始清退临时人员,精简机构。在此过程中,罗义鑫从当时的招聘人员,在经过若干次考试后,被聘为广播电视管理干部、行政管理干部,2002年1月当上副镇长,并于2003年录为公务员。2004年,成都市进行乡镇合并和机构改革,实行人员定编。目前,又新镇只有4室1所,共有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和工勤人员33人。现在全镇人口3.4万人,镇政府服务人员比例为1‰。

  “人变少了,活路多了,不找农民要钱了,反而要承担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任务了……现在这碗饭不好吃!产业结构调整、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帮农民联系学习农业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落实,简直没有一点空闲时间。”罗义鑫拿起一本书一边扇风,一边“埋怨”。按他的说法,5年前的干部要好做得多:收粮收款,打狗防犬等。这些工作不需动太多脑筋,只需要“人海战术”。因此一个乡镇有100多名工作人员并不奇怪。

  罗义鑫分析,前些年,乡镇之所以机构膨胀是因为向农民收钱。钱越难收,越要加人;越加人,负担就越重,结果变本加厉地再向农民伸手,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据说,向农民伸手收钱的部门最多时多达114个。

  罗义鑫说,乡政府职能转变直接表现为像他这样的乡镇干部工作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结果是又新镇农民生产方式巨大变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村庄由“贫”到“富”

  又新镇地处成都、德阳、资阳三市交界的三角地带,镇政府距县城56公里,全镇辖12个行政村,人口34588人,幅员面积50.56平方公里;目前,该镇共有省级贫困村7个,总人口1.13万人,土地面积11673亩。在又新镇,扶贫工作是镇政府的主要任务。

  “要说我们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发生的转变,首先是扶贫工作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转变”,又新镇党委书记李远宽说,近几年,市县两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各种项目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又新镇,“过去是千方百计把钱收上来,现在是想方设法把钱发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钱一发了之,必须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据介绍,2003年以前,又新镇的扶贫工作主要是抓以道路和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开始,镇政府根据这些村的实际情况,把扶贫工作的思路调整为“打捆使用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发展农业产业,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祝新村是又新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脱贫致富的一个亮点。

  祝新村是金堂县较偏远的一个村,农民完全依赖3500多亩土地为生,全村人口2552人,总户数714 户。这个长期以自然、半自然传统农业为主的村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李远宽说,“以常规的扶贫方式难以实现祝新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彻底转变”。

  在这种情况下,镇政府决定引导村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新祝新公司,该公司以现代农业开发、土地整理、农村服务业为主,实行“村企合一”的管理机制。当地工商部门干部卿烈军出任公司总经理,村支书任公司监事长。公司的经营模式是:村民把土地以经营权入股的形式交给新祝新公司,新祝新公司或自营或对外引进大宗农业产业化项目,并把收取的地租和产生的红利按比例分派给农民。与此同时,农民把自己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可以外出务工,也可以选择到新祝新公司和其他土地经营者的公司里打工。

  祝新村村支书孙平全给记者算了笔账:村里青壮年大都出去了,剩下的老幼妇孺大春种水稻,小春种油菜,1亩地刨去化肥、种子,一年收入约500元,现在新祝新公司每年每亩保底支付400元,还将支付红利,而且劳力全解放出来了,“可以自由打点工增收”。

  祝新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效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逐步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思路:“陡坡林木、缓坡水果、平地蔬菜、集中养殖、定点种菌”。积极引进企业和公司经营,截至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228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5%。其中,四川麒林生物科技公司建设青蒿基地1520亩;祝家沟下湿田种植高笋80亩、浅水藕60亩、投放鱼苗50亩;祝家沟山顶三、四台地栽植花椒400亩;与成都天强公司合资建设五杂肉猪场15亩,养殖仔猪700头;食用菌种植区15亩,种植木耳60万袋;与泰国正大公司合资建设14万只蛋鸡养殖场,占地30亩……“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没想到农民还可以这样当!”

  2005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祝新村支部书记孙平全说。

  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们希望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像城市人一样生活。2005年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村民集中居住点开工建设。

  祝新村6组新建的祝家沟农民新型社区富有吸引力和活力,崭新的现代川西民居在郁郁葱葱的农作物的衬托下特别显眼,青瓦白墙,飞檐斗兽,非常漂亮。目前,祝新村共有3个村民聚居点,聚居了246户村民,共869人,占祝新村人口总数的34%。

  记者在祝家沟农民聚居点邂逅祝新村6组村民刘军。他的新家楼上楼下200余平方米,水、电、路、电话、光纤、沼气一应俱全,还没等地板砖安好,儿子就天天闹着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才搬新家啊?”六一儿童节那天,刘军扶老携幼,终于离开了半坡上的破屋,儿子兴奋得跑上跑下,选了这间又选那间,每间都想住一晚。

  在传统意识的惯性作用下,当地居民并不理解干部为什么一下子这么好,也并不一定会买账。干群和谐才是最大的和谐,要真正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从心理上消除干群隔阂,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又新镇党委书记李远宽介绍说,外来物种水葫芦在金堂县比较猖獗,祝新村也深受其害。如果按照常规,一次全面打捞要花费好几万元,为了节约资金,他们号召干部们下班后卷起袖子义务打捞。累了,与大家一起奋战的干部们便自掏腰包请大家喝杯啤酒,一边喝一边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事情,群众都看在眼里,逐步真切感受到一个为民服务的政府就在身边,政府的各项工作不知不觉得到了支持。

  县乡村规范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

  “老孙,我再领一些笔和笔记本。”祝新村支部书记孙平全满头大汗跑进党政办,对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孙成乐说。看见记者,孙平全有点不好意思:“这段时间工作多,办公用品消耗比较大。”按照孙成乐的解释,在全面取消各种税费后,各村的办公用品都纳入财政,各村需要办公用品到镇上领取就可以了。而之前,都是由农民交纳的提留款购买。

  祝新村不是孤立的,又新镇不是孤立的,如何将钱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被层层截留,这必须有相应的体制的支撑。

  在金堂县委政研室,记者了解到,金堂县积极推行乡镇财政保障机制。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分级核算”的“乡财县管乡用”管理方式改革,指导乡镇预算编制,规范了乡镇财政收支账务核算。这样,明确了乡镇的财权事权范围和支出职责,确保了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乡镇政府彻底改变了原来从农民那里收钱来“保吃饭、保运转、保稳定”的状态,全力投入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服务中去;并从源头上杜绝了乱收费、乱摊派现象的发生,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维护了基层政权的稳定。

  对于村组财务,金堂县在乡镇建立村组代理会计核算中心。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加强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的监管。此外,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从2005年4月至6月,金堂县对乡镇财政供养人员、银行账户、财政票据、收入范围、债权债务全面进行了清理,并对债权债务进行了核实、锁定。今年,对县级部门和村组债务进行了清理,制定了化债办法,明确了债务主体和化债原则、步骤,为县委、县政府解决化解债务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逐步化解长期困扰乡镇的债务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堂县委政研室副主任冉小波说:“由收款催粮向服务‘三农’转变,达到了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的政府治理目的,实现了政府运行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放眼成都,金堂县又新镇只是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农村投入,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小缩影。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成都市各类财政资金对“三农”总投入为41.8亿元,是“十五”期间增幅最大的一年。另据成都人事部门统计:成都市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截止到2005年4月,全市乡镇共撤销了1945个事业单位,裁减6756名财政供养人员,按成都市乡镇人员最低年工资12000元、年办公经费3500元/人计算,全市将减少财政对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办公经费支出约1亿元,如加上清退的乡镇自聘人员2199名,减少的财政支出则更多。

  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干部队伍的有效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富有热情和活力的基层干部队伍活跃在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线,这是成都城乡一体化在19个区(市)县普遍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执笔:成都商报 赵郁蒙 刘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