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7:47 东方网-文汇报

  孙家正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特定的目标为前提的。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所谓方向。当代中国文化有着两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是社会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对世界的和谐作出中国文化的贡献。二是树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这两个目标
的实现,文化的方向就是正确的,反之,方向就可能发生偏差。当然,这是从总体而言。文化现象甚为复杂,先进文化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对于具体文化作品的评价,需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需持十分慎重的科学态度。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而实现了国家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统一。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又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实践中统一起来。这既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其前提的。《易经》中的“冲和”、孔子的“和而不同”都包含着对立中求和谐的哲学思想。有些人以我们倡导的和谐哲学全盘否定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这是完全错误的。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没有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及其胜利,中国人就没有条件和资格谈什么和谐。今天,我们讲和谐,也不能否认矛盾和斗争。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党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建设应紧紧围绕这些要求,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社会成员的亲和与凝聚作用。

  ——努力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文化创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创新的积累和结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不断创新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包括几千年来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包括新文化运动形成的爱国、科学、民主的传统和党领导下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创新的坚实基础。同时,应该看到,传统从来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使是优秀传统,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造、更新,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中国文化赖以生长、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代文化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文化创新,核心是理论的创新,关键是体制创新,主体是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以文化的创新促进全社会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条件。

  ——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开放的重点始终应放在面向世界的了解、学习和借鉴上,广纳博采发展自己。这是国家发展之必须,也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文化本身来说,不同文化的交流、冲突、借鉴、融合,正是其激发创造力,增强生命力不可忽缺的条件。不同文化的交流,不仅可以了解对方,也有利于认识自己。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全球范围展开。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借鉴各方,熔铸万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中华民族才能与时俱进,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关于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安全包括在文化发展战略之中。国家利益,安全第一。国家安全,归根到底靠实力。文化既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外交方针是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但国家关系,必须以独立、平等为前提。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守和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品格。

  首先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新形势下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熔铸力。信心源自历史,更源于现实。坚持我们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坚守我们的基本价值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通过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教养和陶冶,使我们的理想、信念和基本价值观,更加广泛地深入人心,真正成为我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同时,保持警惕,坚决抵御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文化方面的渗透。在关系国家尊严和根本利益问题上,对于公开的挑衅和恶意的攻击,要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和回击。

  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面孔。要以堂堂正正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坦诚地面对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文化交流是心灵的沟通,也是一种宣传和介绍。要改进我们的文化外宣,使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最成功的宣传,往往是最不像宣传的宣传。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话语权和文化市场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竞争,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这种竞争大量是在信息的“自由传播”中进行;二是文化竞争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首先还是要注重民族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创造更多中国自己的文化品牌,增强中国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次是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特别重要的是,在市场抢占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制高点。要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和营销能力的提升。

  坚持依法管理。要坚持不懈地打击盗版、走私犯罪,保护知识产权。要坚持对进口文化产品的审查制度,严守文化海关。对于违反我国法律的要予以制裁和惩处。通过法律、行政和文艺批评的综合手段,弘扬先进文化,提倡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杜绝反动腐朽文化。

  (作者为国家文化部部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