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小时穿越“死亡之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7:47 东方网-文汇报

  蓝天白云、金色草原、黑色牦牛,站在日干乔大沼泽边缘,壮美的草原风光呈现我们眼前。

  71年前,同样在这无边的水草地上,一支衣衫褴褛、拄着拐杖的队伍在艰难前行。高原寒炊断粮,许多战士陷入泥潭,再也没有爬出来,无数忠骨留在“死亡之海”,化作了草原上美丽的鲜花……

  当文汇报“长征路上访名城”报道组来到红原、若尔盖,我们发现当年红军经过的草原,已经沧桑巨变。

  草地上摇曳着五角星花

  日干乔大沼泽,位于红原县北部瓦切乡,面积约为250万亩。牧民们都知道,大沼泽泥潭密布,根本无路可寻,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坑,人畜皆不能脱身。这一带气候也异常恶劣,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暴雨冰雹肆虐。因此,这里被称为“死亡之海”。

  但是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义无反顾地踏进了大沼泽。当地群众说:“红军行军几天,前面已到坝子,山梁上还陆续有人翻过来,红军走后,把无路的草地踩出了一条路来。”“这一路随处可见红军战士遗体,仅阿木柯河的一个小坝子里就有数十具红军遗体,被沼泽吞埋的红军战士更是不计其数。”

  行经日干乔大沼泽,我们在周总理题写的“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碑下稍作停留。红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朱玉顺,带领我们走入草地百多米远。小水洼随处可见,有的地方看不到水,但一脚踩下草根就冒泡。朱玉顺指着远处,“再往里闯,就是沼泽区了。现在牧民仍不敢去。”我们无意中发现,草丛杂生着片片紫色野花,花朵呈五角形。五角形,五角星!红军长征经过的沼泽草地,因为它曾融入的生命,显得踏实而厚重。

  根据红原县旅游发展规划,该县将在日干乔沼泽地区发掘恢复一段红军走过的草地路线,在草地上铺设栈道以保护生态环境,沿途还将设立纪念碑、解说牌和陈列室。在不破坏生态、保障旅客安全的前提下,让旅游者进行草地生活体验,追忆长征故事。

  吞噬了无数红军战士生命的草地上已经铺就通途。从红原到若尔盖,全程柏油路,路好车少,我们穿越“死亡之海”不过2小时。

  目前,红原附近正计划建造机场,以后不论是从上海直飞这里,还是从成都转飞,都会非常方便。

  牧民不骑马骑摩托

  红原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安多藏族的聚居地,这是一片古老的草原。当年红军长征从这里进入草地时,红原尚未建县,仅是游牧之地。为了纪念那段悲壮的历史,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这里为“红原县”。

  1935年6月底,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部进驻当地的康玛尔寺,散发张贴布告,宣传红军主张、民族政策、北上目的。

  进入红原的省道两旁,一顶顶白色帐篷飘落在金色草地上。陪同的藏族翻译阿尔基告诉我们,这是“牧家乐”。近年来游客人数不断上升,在政府的倡导下,许多牧民开始从事旅游服务业,办起牧家乐。

  而随着国家资金支持和牧草种植、围栏圈养、房舍越冬等先进畜牧生产方式的推广,“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们逐渐告别帐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红原是阿坝州唯一的畜牧业县。目前,红原县近3万名藏族牧民基本搬进了新的定居点。在牧民新村中,学校、医院、寺庙、电灯、电话、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瓦切牧民新村,被誉为“一步跨千年的民心工程”,我们遇到的老红军罗尔伍就住在这里。红房顶、淡黄墙、大院子,如果不是有草原为背景,这里极像江南的某个村落。阿尔基说,这一幢幢新居是国家无息贷款支持修建的,牧民还款基本没有压力。在牧民新村,不时见到身穿藏服的高大小伙骑着摩托车驰过身旁。现在,很多牧民放牧不再骑马而是摩托车了。

  草原上有了合作医疗

  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曾支援供给先后在此的10万红军粮需。毛主席到延安后曾说过,长征在川西北,我们是欠了藏、羌人民的债的。

  过去的若尔盖人是骑着马走草原,而如今,一条条水泥路、沥青路宽敞笔直,“晴天满身灰,雨天满身泥”已成为记忆;“黑灯瞎火”是昔日若尔盖的真实写照,但现在,夜幕降临,霓虹闪烁,县城夜景令人心醉;当年红军“挖野菜煮皮带”,如今若尔盖依照发展绿色产业的思路,大力建设商品肉牛、商品肉羊、藏香猪等一系列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若尔盖已经初步形成了县域西南部牦牛产业带和西北部藏系绵羊产业带。

  和谐社会建设正在当年的“死亡之海”上推进。草原农牧民的健康得到了越来越大的保障。今年,若尔盖19个乡镇全部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45961名农牧民有了“看病保护伞”。7月起,该县又重新调整了报销比例,最高封顶线每人每年由原来的5000元调至10000元。

  本报记者杨昕王星戴焱淼

  (本报若尔盖10月10日专电)

  记者走进红军当年走过的大沼泽边缘地带。戴焱淼摄

  

两小时穿越“死亡之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