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风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7:29 新世纪周刊 | |||||||||
正是这些具有非凡人格的校长,才造就了不同寻常的学校。这些世纪老人般的教会学校,也因了它们的校长而声名远播 校长风骨 -本刊记者/杨东晓
在中国现代教育尚处萌芽阶段,迥异于私塾的现代教育方式、女孩子走进校门的历史性开拓、从男女分校到沈体兰主张的男女合校、中国现代教育从教会学校发端,在一步步的跌宕中渐现雏形。 生逢乱世 慕贞女中,这所华北地区第一所女校,最初叫慕贞女学堂。创办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它目前健在的年龄最长的学生已101岁。与它一墙之隔的,是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北京最老、也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基督教堂——亚斯立。美以美会从这所教堂的创建起,开始了该会在中国华北地区的教育与医疗服务。 在慕贞女学堂诞生前后,北京、上海等地,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办了数所男女分校的教会中学,北京有育英、贝满、汇文,上海有中西女塾、清心中学、麦伦中学、徐汇公学等。无论南北,这些学校有几个共同点:学校在经历了几任甚至十几任外国人管理的初期阶段后,都逐渐收归国人管理,宗教气氛逐年淡化,教学课程渐趋呈现中国化和时代化等。 在上世纪上半叶,能留学海外的学子,也多出于这一类学校。具有国际声誉的贾兰坡(29届汇文)、萧淑熙(38届慕贞) 、李政道(43届清心)、齐宗华(48届慕贞,毛泽东、周总理的翻译,驻联合国顾问及副代表)、冰心(18届贝满),中科院院士王大珩(32届汇文)、谢希德(38届贝满)、胡亚美(41届慕贞)、王忠诚(44届汇文)、 王颖(52届慕贞)等,都是这些学校中的佼佼者。 这些学校的师资也值得一提,上海麦伦校友录中记载的教师,有人们熟悉的赵朴初、楼适夷、魏金枝,校长沈体兰更是位优秀的教育家。 从校史资料和采访中能够看到:连年战火中,学校维持步履维艰。反饥饿反内战时期,慕贞校长郑乃清曾跟他的学生、金庸的堂妹查良敏说:跟你们家说说,卖给学校的盐便宜点——毕业60年后,查良敏还拿这件事和郑乃清的女儿开玩笑。麦伦中学的资料显示,国民党统治瓦解的前两年,雪里蕻咸菜12万元一斤,大米6700万元一担。为了维持老师最起码的生活水平,学校被迫增收100元左右的“尊师金”。 不问政治的校长们 历来声称不问政治的郑乃清,在遵循普及文化和科学救国初衷、让学生多读书的办学原则下,时常遭遇意想不到的颠簸。 1944年的3月12日,慕贞女中几位思想进步的学生参加了清华大学地下聚会,当局命学校交出这些学生。郑乃清告诉来人,你是国民党,管你的党务,我是慕贞校长,管我的校务。我去查,学生犯校规我处理,跟你无关。 第二天,校长秘书张怀晨贴出了一个令全校学生吃惊的布告:某班同学因没参加植树节,全班记大过一次。这一纸布告,激怒了进步学生,学生实施了罢课,进而引起了其他学校的声援。激化了的矛盾,又给国民党以借口——“你的学生闹事,你需要我们帮忙”。郑乃清一笑而过,“没事,学生跟我闹点小脾气,我自己处理”。 事后,女儿郑祖心也责备他:为什么要处分全班?郑乃清解释:我去找班主任,必定会引起注意,而且也暴露了这些学生。这样给全班记过,就没人会知道谁是“个别人”。 第三天,在家长、学生和学校的默契中,全校复课。 慕贞女中的教师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郑乃清很清楚这一事实,他规定教会学校任何党都不能设立支部,教师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组织。 同样是大学教授出身的贝满女中校长管叶羽,是北平教会学校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从1922年至1948年他以自己的正直宽厚、务实求精影响者一代代师生。他同样声称自己不问政治,但他的行动说明了一切。1924年,毕业10年的校友李德全(1915届,冯玉祥夫人),因当局的迫害求助于管叶羽,管叶羽毅然留她在校内避难半个月,自己却被关了进去。 尽管“不问政治”,但是抗战期间,北平各教会学校的校长,每两周还是以聚餐的名义会晤一次,共商对日本占领者的策略。 投身政治的校长 不同于郑乃清、管叶羽,沈体兰应付国民党当局更有手段。学校的组织核心,是一些具有革命、民主意识的人士,或者干脆就是他延聘的中共地下党员。而他邀请的讲座嘉宾中,更有章乃器、李公朴、田汉、沈钧儒、陶行知、陈望道等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937年由上海知识界、工商界和宗教界上层人士发起的“星二聚餐会”中,沈体兰邀请国际友人安娜·路易丝·斯特朗和埃德加·斯诺来演讲,关于红军的各种猜测和谣传,在斯诺讲述的真相面前全部瓦解。《西行漫记》中文版得以面世,也赖沈体兰与文化界进步人士筹组的“复社”、组织翻译力量并筹集资金。 孤岛上海,沈体兰在麦伦的国际同盟阵营可谓广泛,路易·艾黎,被沈体兰聘为校董,艾黎同情支持中国革命,中共的秘密电台,就在艾黎家的楼上。20世纪30年代艾黎创办了支援抗日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沈体兰担任“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号召麦伦的学生也投入到艾黎的这项事业中去。 由于这些活动,沈体兰遭到日本人的迫害,不得不到成都燕京大学任秘书长。1944年夏,沈体兰由女外交家、乔冠华夫人龚澎引见,冒险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会晤周恩来,周恩来说:“沈先生,大学校长中你是第一个来看我的人,我不会忘记的。”抗战胜利后,沈体兰重回麦伦中学,并且经常避开特务的监视,散着散着步,就闪进了复兴坊周公馆会晤周恩来。 建国后沈体兰离开麦伦,任华东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后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长达18年。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盛丕华称他:“教会学校从帝国主义掌握归中国人民自办,以麦伦为最先;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麦伦实现得最早。” 校长晚年 一生投入民主革命的沈体兰,在文革之初还受到保护。当他遭受迫害时,1951年麦伦学校为他刻的碑铭和额石也被砸碎。1976年6月24日,沈体兰含冤辞世,时距是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只差104天。 像沈体兰、郑乃清们这样有着留学和教会任职背景的人,在20世纪中叶的中国,这一劫是躲不过的。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接见全国红卫兵后,郑乃清夫妇相继辞世——这位有点迂的老人,还拿着毛主席的“60条”跟红卫兵讲过理。在此后日子里,患有高血压的郑乃清和他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的夫人,发病后不许送医院,迅速恶化的病情在“八·一八”后的第10天和第11天,接连夺走了这两位老人的生命。 聂荣臻听说郑乃清夫妇的不幸后,过问了此事,政策很快得到了落实,他所在的街道宣布:郑乃清不是地主、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反革命。 同样经历了十年文革摧残的上海中西女中校长薛正,70多岁时重返教育岗位。1984年10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市三女中终身“名誉校长”称号。1985年,这位84岁高龄的女校长加了入中国共产党,她91岁时成为一位“希望工程爱心行动”的志愿者。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