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 正文

河南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抓好十件实事为民谋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4:51 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抓好十件实事为民谋利

  “汴梁西瓜”销售遇到困难,省委书记徐光春专程到开封杏花营西瓜批发大市场调研,现场为瓜农排忧解难。本报记者陈伟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河南践行科学发展观纪实:抓好十件实事为民谋利

  好政策要落到实处。省长李成玉到南召县石门乡大冲文明新村,调研“种粮直补”落实情况。张喜文 摄



  9月19日,省委常委会宣布:把省八次党代会准备工作放到基层去。从9月20日到9月底,省委常委会的14名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城市社区、军队学校,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了解民意、听取民声、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悉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省八次党代会召开前夕,省委常委的这一举动,再次传达出明确信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孜孜求治,问计于民,我们的发展才能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凡举大事,必先立身以正。近年来,省委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以人为本谋发展,建立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及时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投身改革发展的巨大热情,为构建和谐中原,实现中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发展之纲: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新的执政理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从我省的发展实际看,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一关键时期,举措得当,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应对失误,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

  今年8月2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到开封调研。带着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思考,徐光春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回答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在谈到发展为了谁、为什么发展时,徐光春饱含深情地说:“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国家更富强。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发展的着眼点放在人民群众身上,作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多做对人民群众有益有利的事,多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得到实惠,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样的执政理念不仅来自于党的优良传统,更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的升华。

  回首近年来我省走过的道路,我们既在发展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也体会到了一些深刻的切肤之痛。一方面,农业生产连年丰产丰收,经济总量节节攀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环境污染、

安全事故的发生,社会保障的薄弱,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困难,
能源
资源的浪费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这种变化无疑是全面而又深刻的,“以人为本”正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色。

  今年3月26日,百花吐蕊,春光明媚。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齐聚省委党校,参加省委举办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

  在开班仪式上,省委书记徐光春纵论我省新农村建设大计。他说,要牢牢坚持提高生活水平这个第一大事。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这个中心,着眼于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老百姓过得安心、过得放心、过得开心、过得舒心,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要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

  论及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略,省长李成玉深情地说:“每年都要办几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切实解决农民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

  “群众的健康指数、快乐指数和幸福指数”顿时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点,并在网上引发网友热议。有评论指出:“三大指数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视野,意味着对干部政绩的正确估价,更意味着对人的价值选择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充分尊重。”

  自2001年省七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保证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2004年2月10日,在灯火辉煌的省人民会堂,李成玉省长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解决创什么样的政绩、怎样创政绩的问题。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执政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衡量政绩的标准,不是看建了几个形象工程,而是看群众得了多少实惠。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就是老百姓。”掷地有声的话语激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新的理念带来诸多新变化。2003年,我省制定了《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监测方案》,并于2004年公布了对全省108个县(市)经济发展新的排序情况。这是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河南的一项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让许多县委书记、县长至今记忆犹新。

  在新排序中,有11个县市上升20多名,10个县市下降20多名,可谓一场排名“大地震”。这个新的地方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3项指标,重点是体现“全面”、“协调”,“绿色GDP”,引导地方在加快发展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指标评价体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予以调整优化。

  科学发展观带来新的执政理念,使河南的广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和用人导向。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之基: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1月中旬,一场强劲寒流袭击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连续几天的大雪,让铁路、公路、民航受到严重影响。郑州火车站一票难求,6万多名旅客滞留在此,焦急万分。此时正值河南“两会”召开,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立即作出紧急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交通、铁路、机场、公安等部门和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风雪之中,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方便面送来了,一列列满载旅客的火车有序出站了,在警车的带领下,一辆辆长途客车终于安全启程了……国内各大媒体聚焦全国交通枢纽的郑州,看到听到的,都是一幕幕温暖感人的故事和场面。

  还有一场雪同样让人难忘。

  那是2004年12月21日,一场纷纷扬扬的瑞雪将中原大地装点成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一天的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徐光春宣布,从2005年起,河南将彻底免除农业税。

  “老百姓都知道缴‘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事,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可是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这个几千年的规矩要彻底改变了!”徐光春铿锵激越的话语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人们的奔走相告迅速传播。河南的农村沸腾了,7300万农民沸腾了,他们以各种形式歌颂这让利于民的莫大善政,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扶沟县78岁的农民吴书款编写了一首《直补政策七字歌》。歌中写道“党的惠农政策好,重视三农促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跟咱农民心相连”。

  然而,下这个决心并不容易。取消农业税使全省县乡财政减少10个亿,加上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当年将增加财政支出近29亿元。但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三农”问题是头等大事。取消农业税不仅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徐光春说“咬牙也要取消农业税”。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我省各项惠农政策的“含金量”也大大提高。今年,中央和河南共安排7项对种粮农民补贴资金,总额达30.45亿元。4月17日,省长李成玉专程到武陟县嘉应观乡北贾村,与农民群众促膝谈心,仔细算账。他说:“各级干部一定要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把这些惠农政策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战胜困难需要勇气和魄力,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同样需要勇气和魄力。

  2005年5月13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转段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代表省委、省政府郑重向全省人民承诺:进一步解决好农业税全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农民就医难、群众饮水安全、村村通柏油路、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救治救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的救助、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外出务工人员中党的建设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十件实事,让群众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两周之后,省委、省政府接着召开了十件实事进展落实情况汇报会。徐光春强调:承诺必须践诺,做事不要作秀。李成玉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推动十件实事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出成效。

  十件实事,件件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合民意,顺民心,得到了全省上下的热烈拥护。当年年底,全省共投入十件实事落实资金121亿余元,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

  省委、省政府年底派出9个督查组到各市检查。所到之处,群众纷纷反映,现在种田不交税还发补贴,孩子上学不再作难了,路好走了,水能喝了,真是好事连连,喜事不断!汤阴县白营乡戴家村农民戴银星对督查组人员说:“这是俺自家种的小米和红薯,想送给徐书记、李省长尝尝,请你们一定把俺的心意捎上去!”

  2006年,省委、省政府再次承诺为群众办十件实事:落实好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增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切实改善农民出行条件;进一步解决环境污染和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扩大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覆盖面;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做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困难群体救助和扶贫开发力度。

  “十件实事”,已经成为河南为民谋利的代名词,成为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

  河南是农业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河南1500万在全国各地打工谋生的农民工,是省委书记徐光春最牵挂的群体。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徐光春都抽出时间,专门看望在京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的碗里有没有肉?农民工子弟上学情况如何?他们都有哪些困难需要帮助解决?省委书记问得认真,看得仔细。他说:“我也是打工者的孩子,我对进城的农民工有着天然的感情。”

  今年8月2日下午,夏日的阵雨让空气变得闷热潮湿。然而,开封杏花营西瓜批发大市场的瓜农们惊喜地看到,省委书记来到他们中间。原来,听说“汴梁西瓜”遇到销售困难,徐光春专程到这里为瓜农解决难题。他一方面和瓜农拉家常,详细了解销售的每个环节,一方面叮嘱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解决具体问题。笑声、掌声不断响起,瓜农们说:“今儿个真高兴,汴梁西瓜甜,咱种瓜人心里更甜哪!”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体,时刻挂在心头。省长李成玉说:“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政策制定好、贯彻好、落实好,不敢有丝毫懈怠和马虎。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疏忽了一个困难户,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没有享受到国家政策。”每到一地调研,他总要抽时间过问和看望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多少下岗职工、低保户、五保户的家里,都留下省长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问候,留下他仔细的叮嘱和鼓励的话语。

  一件件实事好事不断加深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群众心向党。所有的积极因素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所有的力量都被凝聚起来,汇集成中原崛起的大合唱。

  发展之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今年1月16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和省政协委员座谈时指出:“要尊重民意、关注民情、激发民气、集中民智、维护民利、改善民生,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增强社会各界的向心力,形成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合力,共同创造河南的美好未来。”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河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省委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充分动员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省委始终把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塑造河南的良好形象、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构建和谐中原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

  “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打造诚信河南,树立良好形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三理”教育,培育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造就积极全面健康的人格;“城市创三优、农村树新风、行业争一流”,使全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创建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科技知识进村、文体活动进村、道德规范进村,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新村”创建活动,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吹来阵阵春风……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河南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河南报业大厦、河南广电大厦、河南体育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文化、科技、教育、环保、体育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整体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仅以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为例,近3年,河南就投资建设了1396所乡镇卫生院,使68%的乡镇卫生院基本设施得到改善。

  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头,率领农民团结致富奔小康。带着这样的嘱托,省七次党代会以来,“三个代表”驻村工作队、“联县驻村”帮扶工作队、“艾滋病防治帮扶”工作队等相继派出。15万机关干部背上行囊,走进农村,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帮民富。一条条柏油道路修起来了,一所所乡镇卫生院、小学校建起来了,一个个致富项目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深山里架起了卫星电视,农村文化大院里锣鼓声声,清澈的自来水、清洁的沼气送到了农户家里,修葺一新的中小学校里孩子们尽情欢唱。

  伴随着河南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河南人的精、气、神空前饱满旺盛。省长李成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外界感到最明显的转变就是河南干部的自信心在增强,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转变。现在,只要接触下面的干部,大家都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在这一轮的发展中,我感到最珍惜的就是干部的精神状态。”

  今年的2月9日晚,全国亿万观众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刻:“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河南青年魏青刚、洪战辉当选。

  2005年,10个感动中国的人,河南人占了两个。这不仅让国人感到震撼,更让河南人倍感自豪。

  其实,不独是魏青刚、洪战辉感动中国,任长霞、李学生、靳伟杰、许东仓、朱和平、白洁、张尚昀、曹爱文、谢延信……也让国人感动,他们勾画出河南英雄群体的形象,张扬着河南人的精神力量。

  今年4月,一篇《河南人正从流行话语中站起来》的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文章说:“一个正面、求新、厚实、诚恳的河南人形象悄然在民心中扎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矣!今日之河南,不是旧日之河南,河南人在流行话语中站起来了!”

  河南赢得世人的尊重,靠的是科学发展,靠的是河南人宽厚仁爱、重义轻利、热情包容、甘于奉献的胸怀和热爱家乡、勤劳善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优秀人物辈出的“河南现象”,折射出河南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实现着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素质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今日河南,既有现代化的工厂,也有一望无际的粮田;既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有景色秀美的山川;既有物资充裕的市场,也有丰富多彩的消费;既有庞大的经济总量,也有日益健全的保障体系;既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既有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也有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今天的河南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创造着幸福生活,享受着幸福生活,朝着“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目标阔步迈进。□本报记者朱夏炎 王自合 张学文 平萍 王磊

  相关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