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津贴不等于批评的静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8:38 南风窗 | |||||||||
政府津贴不等于批评的静默 □本刊记者 赵灵敏 发自澳门 相较于香港传媒往往一面倒地狠批政府不同,澳门的情况可谓有天壤之别。澳门政权交接之前,澳门传媒还可以一齐去骂葡萄牙人,对澳门的不公平现象有所匡正;政权交接之
11月20日,在澳门《华侨报》创办70周年那一天,记者就相关的问题和《华侨报》总编辑梁智生先生进行了交流。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在过去70年里,《华侨报》见证了澳门报业的漫长发展历程。在回归后,澳门报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梁智生(以下简称梁):葡文报纸在澳门的历史比中文报久远,1822年就有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份报纸《蜜蜂侨报》。但总体而言,澳门的葡文报纸很少,主要还是华文报纸。澳门目前有8份华文报,《澳门日报》发行第一,我们第二。 回归以来,随着赌权的开放和经济的好转,广告的增加使媒体的经营环境好多了。 回归前,葡人政府对办报有一定限制。回归后这些限制都取消了,办报只是一种商业和投资行为,环境很宽松。这是好的变化,不好的方面是,博彩非常繁荣,与此相关行业的工资水平增长很快,使其它行业人才流失很严重,报业也受到波及。一个初中毕业生到赌场派牌就有1万多块,而普通记者的薪水也就是6000多,这让我们很难吸引年轻人加盟,对报纸的质量有所影响。 《南》:澳门政府对报业是有补贴的吧? 梁 :1985年9月,鉴于葡文报纸的销量较少,广告收益也不多,而接收葡国新闻消息又须支付较高的电讯费用,亏损严重,葡人政府遂开始对在澳门出版的葡文报纸提供电讯、电力和纸张津贴,第二年,补贴范围扩大到中文媒体。回归后,鉴于当时澳门经济持续低迷,各中文报章经营十分困难,遂由行政长官何厚铧颁发批示,以“协助媒体提高竞争力”的名义,为报社提供资助,包括开办3年、5年以上的津贴,还有购买电脑、印刷等设备时给予的津贴等。但无论是前任葡政府,还是现在的特区政府,虽然对报社提供资助,但并无干预报社的采编业务,澳门的新闻自由是有保证的。 《南》:大家普遍认为,相较于香港,澳门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不够,有保守化的倾向,这种现象是否与政府给报纸提供补贴有关? 梁:为了保持澳门印刷传媒的多元性,避免澳门印刷传媒太过依赖外地(特别是香港)传媒的二手信息、严重缺乏澳门本身观点的缺失,补贴制度应该说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政府对传媒提供金钱补助,确实会令许多人士怀疑传媒机构的独立性。以前,中文传媒对葡国官员的态度是“钱照收、版面照骂、葡国官员照样视而不见”,现在,报纸确实有保守化的问题,对特区政府的批评意见少了许多,这种比较照顾面子的风气,可以说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澳门特区政府施政时会比较少政治阻力,弊端则是特首及高官们一旦决策错误,便没有传媒提醒,一错到底。 但很多时候,报纸并非故意回避批评,这里面还有澳门的特殊情况:澳门和香港不同,香港喜欢把一切拿出来公开讨论,出了问题用法律去解决;澳门的问题恐怕不比香港少,但澳门是个小地方,人际关系复杂,大家互相照顾情面,不习惯事事较真,批评的意见就很少。在这方面,澳门人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另外,其中还有一个法律问题。在香港,你要告报纸诽谤是很难胜诉的,因为举证责任在你那边,输了你则要赔很多钱;澳门则不同,告报纸很容易,因为原告也要承担相当的举证责任。这些法律规定无形中束缚了媒体的手脚。 《南》:报纸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会否引起相关方面的反弹吗? 梁:不管受到媒体批评多不高兴,政府并不会有反弹。相反,为避免报纸的批评,政府会尽量不找你麻烦。毕竟,批评政府并不是不爱政府,更不是不爱国。但对澳门的报纸来说,在监督和批评政府方面还要加强力度,这对增加政府施政透明度、少犯错误,对澳门的长治久安都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