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无价的瞬间:摄影作品步入市场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5:48 新世纪周刊

  -特约记者/欧阳海燕

  值钱的照片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著名摄影家黄翔先生拍了一幅长城红叶风光片,花43块钱制作了一张24寸的照片,卖了60块钱。“表面上看赚了17块钱,实际上连本都没回来。”希望工
程标识《大眼睛》的拍摄者解海龙说:“这是中国摄影界的悲哀啊。”

  10年后,美国前总统布什托人买了6张徐勇拍摄的胡同,200美元一张,按当时的汇率算,200美元就是2000人民币,相当于当时一个国家干部四五个月的工资。解海龙听到这个消息,一夜没睡。他整夜在想:怎么一张照片就值200美元!

  后来,解海龙在

马来西亚举办个人摄影艺术展,一位部长夫人对他说很喜欢他的照片,并问他一张多少钱。这一问把解海龙给问蒙了,他心里根本就没有把照片和钱联系在一起。吞吞吐吐地说:一万人民币。话声刚落,人们纷纷在参展的照片上贴上表示订购的小纸条。

  照片能否卖钱,过去争议多。“与绘画、雕塑不一样,照片是可以复制的,它不具备作为单件艺术品的唯一性。”艺术批评家鲍昆说,“也因为照片可以复制,人们对它的版权产生了一些疑问。”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影像作品的市场化进程不过30年。而在亚洲,在中国,照片进入市场则是21世纪以后的事。

  “关于照片的可复制性,这个问题在过去是不好限制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提升,限售的方式已经被人们认可和接纳了,收藏者的权益得到了保证。”鲍昆说,“照片突显的是时间上的唯一性。影像作品是告别的艺术,不只是对个人的告别,也是对社会的告别,对历史的告别。从这一点上看,摄影的纪实性,决定了它能够承载许多不可重复的和真实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创性是其他视觉媒介所不可比拟的。”

  上月底,华辰在北京举行了国内首个影像作品拍卖专场。130余幅照片,多数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常态,长期在社会生活中频繁曝光且为中国摄影史所无法绕过的纪实摄影家及其代表作品。除此之外,时下名声正著的中国当代摄影师的作品也被收入。

  华辰之前,摄影作品也曾多次进入过拍卖市场,但只是作为杂件,也不是作为纯粹的照片,而是作为文献或者艺术品。而这次华辰秋拍则是一场纯粹的影像作品拍卖会,“它在拍卖市场上,第一次正式推出了‘照片可以卖’的完整概念。”鲍昆说。

  “摄影是艺术,就应该有价值。”解海龙说。当《大眼睛》以28万高价落槌,他说,这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摄影作品走向市场。

  在此次拍卖会上,人们不仅兴奋于中国摄影作品在市场中获取的认同,同时也领略了纪实摄影带给人们的绝美瞬间。这些作品如解海龙的《大眼睛》、《全校师生》、李振盛的《虔诚者》、翁乃强的《回放》、吴鹏的《团结起来到明天》、罗小韵的《力挽狂澜》、侯波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李晓斌的《故宫、红旗车与市场经济》、晓庄的《文革岁月》……

  可以复制的照片正伴随着市场化进程被推向公众,并被市场选择了。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