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神到人:1977-2007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13:03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汤涌 改革开放的头几年,中国人忙于从“毒草”里寻找养料——200多部影片解禁。获得新生的中国电影人开始拍一些更好看的片子。 对战争的描写开始加入亲情和友情,人物不再是完美偶像,而是有情有义。1979年的《小花》写了战争年代一个妹妹寻找哥哥的故事,主要演员唐国强、陈冲、刘晓庆当时就出了名,后来更是家喻户晓。这是“文革”十年之后,战争片第一次挖掘“人性”这一主题。影片中许多在西方看来很普通的电影技巧让当年的观众欣喜若狂,中国人被禁锢得太久了。 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师的《一个和八个》在1983年被带来北京试映。这两个毕业不久的电影人和这部电影,宣布“第五代”电影时代的到来。这部电影里,主人公指导员王金不再是无比高大、永远正确的人物,而是因为叛徒的诬告成为犯人队伍中的一员。在日寇袭击的时候,与他一起被押送的土匪、逃兵被他所感动和影响,大家一起跟鬼子拼尽了最后一滴血。这部片子对当时的电影界是一个震撼,公映版本中被删改了97处之多,结尾也重新回到了“消灭全部敌人”的平庸套路上。 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是一部战争片。“文革”结束10年之后,银幕上已经允许国民党爱国将领活动并展现英雄气概。吴子牛1984年拍摄的《喋血黑谷》和1988拍摄年的《晚钟》也都是战争电影,主人公却和以往的红色英雄全然不同。冯小宁的《战争子午线》《红河谷》和电视剧《北洋水师》也有自己的特点。当年《红河谷》尽管受到有悖常识(在江南被投河的女孩飘到西藏)和结尾冗长的批评,却依然被视为爱国主义大片而获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消解红色英雄的势力在增长。电影《顽主》中,代表过去权威势力,能够“教育人”的角色的崇高性被3T公司的嘻嘻哈哈完全解构了。 1989年之后,在“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主旋律电影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电影品种。《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的推出,《开国大典》《重庆谈判》《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国歌》《横空出世》等影片,或记录历史,或歌颂领袖,使得许多人在接受电视多年后重新走进了影院。需要指出的是,那时的电影院里没有那么多进口大片。 1993年前后,席卷中国的是一股“领袖热”。老一辈革命家,特别是毛泽东,悄然成为群众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偶像。每个司机的驾驶室里都会出现毛主席像。除了《毛泽东的故事》之外,电视上也出现了大量关于毛泽东的其他作品。 先进人物电影也在这一时期产生。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禄》让许多人唏嘘不已,《离开雷锋的日子》《军嫂》《炮兵少校》和《孔繁森》也都表现了电影业试图对社会风气和人心进行净化的努力。 此时,一些电影开始借鉴商业片的手法探寻着“红色偶像”的可能。张国荣主演的《红色恋人》一度引发争议,到底香港明星能不能演共产党员?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口大片开始进入中国院线。过去电影票是发给大家当福利,影院放什么,大家看什么。现在电影票多数是观众自己掏腰包,想让观众自费花钱受教育,电影人需要更高的技巧和更出色的故事。 一系列重拍的红色经典在21世纪被搬上银幕和电视屏幕,许多电影人和电视人是看着红色经典长大的——为了演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他们甚至愿意少得一些报酬。这使得许多重拍经典充满着大腕扮演的小角色,《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小兵张嘎》都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重拍 ,却都没有取得轰动。 一些小品演员如潘长江、黄宏、郭达、魏宗万移植小品模式,走《地道战》的传统,用嘲笑敌人来实现对抗日战争的诠释,尽管可能让观众开怀,却从来没有创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偶像级主人公。 倒是《雄关漫道》《长征》《亮剑》《历史的天空》《潮起潮落》(写海军的故事)等电视剧作品,尽管是主旋律题材,却写出了史诗感。 《激情燃烧的岁月》塑造了一个忠诚的老党员、好胜的军人、固执的父亲形象——石光荣。这个形象并非颠覆抱着卡宾枪抗击美帝的英雄人物,而是把他生活中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这部电视剧几乎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喜爱。 2007年的《恰同学少年》则是一个新的开始,它让红色偶像的概念浮出水面,英雄主题与时髦的青春偶像剧的概念合二为一。与过去泛泛考虑观众诉求不同的是,这部年轻人主演的电视剧同样极大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把他们哈日、哈韩的热情转换为哈红的力量。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几十年来,毛泽东第一次以“少年同龄人”的面貌出现,文艺作品里的毛泽东不再是“毛爷爷”,而是同样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本部分写作参考尹鸿、凌燕著《新中国电影史》(湖南美术出版社),谨向这两位学者表示谢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