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导演何群:20多岁以后的生活因高考而改变(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10:00 中国网
著名导演何群 著名导演何群谈起30年前的那场高考,还是练成幸运,他说高考成了他和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能考上就是幸运,20多岁以后的生活都因高考而得以改变。 参加高考之前,何群在位于机场附近孙河镇北京中华友好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化工厂插队当了5年的农业工人。从1971年底离开学校,到1978年走进大学校园,何群有6年多的时间过着与学习无关、更不敢奢望有一天可以上大学的日子。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有比何群年纪稍大的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何群有时去送他们到大学校园,对大学越来越充满向往。但当时对于他自己来说,上大学只是一个遥远的梦,这辈子都不太可能实现了。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何群毫不迟疑地决定报考。一来是出于念书的愿望,二来,也是更现实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环境。因为小学三、四年级文革就开始了,后来的初中也净是学工学农,没有系统的学习知识。因此就对于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何群觉得反倒是不特别重要:“当时不由得你选择,只要能考上,哪儿都行,不一定非要干嘛。这样的想法更真实。” 何群觉得文科更有意思,但好像上学的时候就学了些毛主席诗词而已;他1971年的时候参加北京中学生运动会,得了个400米跑步第一名,所以,当时他也想过考体院,将来能当个体育老师也不错了。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命运最后为何群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他的父母都在大学教美术,虽然并不希望他承继父业,但必要的艺术熏陶从小就有,插队期间,何群也经常画画黑板报、漫画之类的。相比别人,这当然算是何群的一技之长。这点特长让他走进了电影这个奇妙的世界,也才有了他日后在影坛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何群记得当年参加高考时,他所在的公社大约有100多人报名,但最后好像只有3、4个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他是其中一个。当时没有考上大学的那些曾经的工友们,现在有百分之八、九十都下岗或者提前退休了。“他们都被文革耽误了,没有受到系统的教育,过早参加工作,现在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何群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参加高考或者没考上的话,很可能现在也是个下岗工人吧。这不好想象,毕竟后来改革开放了,人有了很多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只有上大学这一条出路。” 家庭的影响勿庸置疑,但对于何群来说,当年高考的成功,他更愿意归结为机会和运气。他说当时有很多比他优秀的人,反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搭上这班列车,后来渐渐被历史抛弃了,非常可惜!他直称自己当年还是“非常幸运”现在对比自己和当年一同插队后来没能上大学的同龄人,何群觉得1978年的高考就是他们后来的命运之所以不同的分水岭。对他自己来说,那一场高考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最值得记忆的一个机会,让他20多岁之后一直到现在的生活得以改变。 30年过后,何群对于高考这件事有了新的感慨。他觉得他们那一代人是被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耽误的一批人,但现在大学和教育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人们也不是真的用心学习知识、钻研学问了。而大学的扩招虽然让高等教育得以更加普及,却存在着大学教育本身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大学校园也不是他当年看到感受到的“净土”了。他们当年被耽误了10年,经历了社会的磨炼,能够重新走进校园,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更加迫切,对于学习的机会更加珍惜。而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在20年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何群希望他们不要太急功近利,毕竟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教育、大批的人才来保证,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的办教育。如果今天的大学生对于高考和大学并不抱着珍惜的态度,而是早早就想着如何赚钱、赚大钱,那就太可怕了。(范晨 黄欢/文) 何群,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曾担任《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书剑恩仇录》(上、下)、《寡妇村》、《出嫁女》等著名影片的美术设计。其中《书剑恩仇录》(与人合作)获香港第9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美术奖提名;《出嫁女》获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提名。1988年后改做导演,影片《烈火金钢》1991年获政府优秀故事片奖;《上一当》1992年获上海影评人(永乐杯)九三年度十佳影片奖;《凤凰琴》1993年获电影政府奖的最佳故事片奖、获第1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获第四次不结盟运动及发展中国家平壤电影节最高奖--火炬铜奖。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