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教授谈江苏高考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01:50 扬子晚报
江苏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教授谈江苏高考之变
丁晓昌副厅长接受记者专访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至今,尤其在2000年之后,江苏的高考模式经历了数次变革:2000年和2001年的“3+小综合”,2002年的“3+大综合”,2003年—2007年的“3+1+1”,以及2008年即将开始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每一次变革,无不牵动千家万户。为什么要这样变,变的背后蕴涵了怎样的背景,今后还会怎么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教授。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江苏高考模式发展变化的过程。

  丁晓昌:在2000年之前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3+2”高考模式,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开始鼓励各地对高考模式进行探索,主要精神就是“3+X”,“X”有多种组合,在这个精神的指导下,部分省份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江苏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省教育厅的决策者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全国的呼声并结合江苏的省情,制订出“3+小综合”以及“3+大综合”的高考模式。其实,上海从那时开始就自主命题了,我记得他们有一次作文题是《面向大海》,这个作文题蕴涵的信息量非常大,体现了深刻的时代精神。这是变革的开始,江苏那几年的改革探索也为后来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和教训。2002年的“3+大综合”,“3”以外要考6门课,各界呼声普遍反映学生压力太大,需要再改。于是有了2003年开始的“3+1+1模式”,这个模式持续了5年。应该说,这些模式对避免文理过早分科,在高中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起到了较大的引导作用。

  记者:2008年的高考方案为什么又变了?

  丁晓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2005年我省高中正式进入课改,这是基础教育领域划时代的变化,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课程内容、结构到教材、教法都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评价也不能单靠一次考试来解决,需要一个综合的、全新的评价。“2008方案”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人们一说到高考改革,习惯上总认为就等同于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要变,其实评价与考试是有区别的,评价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一次统考,高考改革是对高中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后的一个综合评价和人才选拔的改革,考试只是其中一个部分。“2008方案”是借鉴很多先进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又结合了国情省情,认真听取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最终拿出的一个方案。主要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择优选拔人才。它体现了很多理念,最重要的是不再一考定终身,不要一分定终身,由多种因素决定选拔。

  其实,关于高考模式改革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高考作为指挥棒,有其引导作用。虽然高考牵涉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单纯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但又不能等,其实这也是一个与社会互动的过程,比如高考改革会促进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而社会诚信的进一步建立又会促进高考改革的深入。我最希望的是,通过我们的实践来引导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也通过选拔机制让“高分高能”的学生进入高校深造,为社会输送精英型和各类应用型人才。

  记者:江苏高考方案的数次变革引来社会不少争议,作为决策参与者,您怎么看?

  丁晓昌:高考改革之所以如此牵动人心,与我们社会现状有关,比如就业的竞争压力,劳动、用人制度尚不够完善。有人说得尖锐一点,高考就是高中生进入社会以前的一次分层考试,而进重点大学则等于拿到了“白领入场券”。社会如此关注高考,对改革有非议就很正常,也因为有批评的声音才能促进方案更为完善。但有一点,高考改革决策部门相当慎重,绝对不是几个人拍脑袋的决定,为改而改。正如我刚才说到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是时代的需要。2007年,全国有4个省改革高考方案,2009年又将有5个省加入进来。如果评价不变化,我们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的课程改革将难以取得成功。关于高考本身的争议也很多,但毕竟在目前,高考的选拔方式最为公平公正、最严格、社会公信度高,它给底层、弱势的人建立了一个通道,而且经历过高考,经历过高中阶段的磨练,是人生中一次精神财富的积累。

  记者:今后的高考方案还会变吗,怎么变?

  丁晓昌:从决策层面而言,一个方案出台后应稳定一段时间,因为社会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中学教学以及高校选拔也要有适应的过程。未来高考变革的方向是实现高校招生自主,即使今后随着人口下降,上大学容易了,但想进一些培养精英的名校的高考竞争仍将激烈,不同类型高校将开始分层强化,比如今年我省两所高职院校尝试提前独立单招就是信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可能不需要完全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选拔。另外不再一考定终身也是趋势,考试可能会增加次数,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社会心态的开放和平稳,社会分工、用人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到那时考试机构则会中介化,负责组织考试、研究考试。 本报记者 张 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