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探索行政改革:走向有限政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08:46  中国青年报
深圳探索行政改革:走向有限政府
十二月九日,深圳图书馆外,两名女学生在如画的深圳城市风光中休闲。中新社发 廖攀 摄

  本报记者 徐百柯

  当深圳和整个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再来记录一个小渔村变成一座大都市的种种传奇和悲喜,显然已不是令人激动和对国人思想行动有所裨益的事情。通过不断的讲述和思索,我们能否从深圳提取出某种“城市基因”,从而使这种基因贡献于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改革“基因组”大局?

  答案是肯定的。这种基因或许能被概括为:以果敢和开放的气质,吸纳人类现代文明中已被证明是成功和普适的元素,并将其与自身现实碰撞,从而激发出拓展前行的活力。

  市场经济的建立,是这种基因的第一波显现。如今,我们在这片建立了充分健康市场机制的土地上,见到这种基因在更深层次的第二次发力。在城市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深圳市政府已逐步建立起清晰的自我定位,那就是——有限政府。

  让我们从相隔24年的两次考察说起吧。

  要知道,在一座建市只有29年历史的城市中,这样的间隔并不算短。

  市长率团访问新加坡,要学习的是怎样在“市场”这片陌生的土壤上搞经济建设。这个市长治下的这座城市,担负着为一个国家“杀出一条血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改革开放”的重任。

  又是市长率团访问新加坡,要考察的,已变为如何建立起一个能从容管理现代城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个市长治下的这座城市,被许多国人寄望于担负起我们这个国家行进到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之时,如何“破题”的大任。

  前一位叫梁湘,1983年时的深圳市长。后一位叫许宗衡,2007年时的深圳市长。

  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

  看他的样子,粗糙的衣裤,劣质的双肩背包,你会说“打工的”,或者在深圳逐渐推广开的一个更有人情味的称谓“来深建设者”。这个男人小心地把身份证塞进机器,按照提示办了一张借书证,然后开始选书。玻璃橱窗里有3排插满书的书架,不停地循环移动着。

  他的妻子就在一旁,怀里抱着小孩,正和人交谈。

  “来深圳多久了?”“3年。”

  “在哪儿租的房?”“我们买了房子!”语气很是自豪。

  “哟,真厉害,3年就能买房?”“他来8年了。”这个女人笑了,用下巴点点前面的男人。

  “他做什么工作?”“自己做小买卖。”

  说话间,这个男人已选好了书,用新办的借书证直接从机器里借出来。那是一本英文书。

  2008年10月底的一个傍晚,深圳图书馆北门的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前,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和这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给一旁的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到今年末,在深圳的居民小区,你还能找到其他39台这样的“流动自助书亭”。未来则将有300台。而近800个公共图书馆(其中500多个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已经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图书馆之城”的美誉。

  在图书馆,在音乐厅,在市民文化大讲堂上,你能看到许多这样其貌不扬的面孔,其中许许多多的人不折不扣就是“打工的”。

  在深圳各式各样不同的场合,你会嗅到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这座城市要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里在国内最早将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这里的政府为市民文化生活服务这一职能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和极严肃的意义: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

  这里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会与来访者讨论“古希腊以降人类人文精神的核心”;会因欣赏古希腊刚健、智性的文化,从而明确提出要在深圳提倡一种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的文化;会直言批评“城市价值如果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某群人或者抽象的国家为本,其实就是没本”,进而呼吁市民海选深圳的核心价值,比如“人的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比如“鼓励成功,宽容失败”。

  深圳市中心书城里经常举办“深圳晚8点”的读书讨论,这位宣传部长期待这里能孕育“苏格拉底那样的辩论”。书城里还有间24小时书店,他对它的定位是,“哪怕这个城市全部沉入黑暗,这里的这盏灯也要亮着”。

  深圳湾畔的红树林公园,向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敞开。周末午后,有聚会野餐的,有躺在草坪上独自阅读的。许多小姐妹在绿地上合影,也许正是刚从生产线上下来,尽管透着“土气”,却刻意打扮得花枝招展。在这里,处处洋溢着那种开放而平等的气息,甚至比南中国美妙的阳光还要诱人。

  深圳音乐厅举办的“美丽星期天”交响音乐会,市民可以免费领票,每周都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这样的演出有市政府补贴,对此音乐厅总经理王雷认为:“政府的责任就是提供公共服务,但提供什么服务各地是不一样的。深圳的GDP列全国第四,财政收入超过广州,排第三,那它提供的服务当然该和发达国家的一流城市看齐。高雅艺术就属于这类具有前瞻性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该资助,这是它不缺位。同时它又不能越位,像这样专业的活动,当然应该交给我们专业人士来做。”

  目前深圳的数个已在全国形成品牌的公共活动,无一例外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政府并不直接操办,而是充分动员市场机制下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活力。

  每年11月是深圳的读书月,政府将活动交由深圳发行集团总承办,整个过程政府只提供80万元经费,却办得有声有色,辐射全国,被20多个省市所借鉴。

  市民文化大讲堂被称为“让深圳市民享受了博士生的待遇”,每年100场,政府也进行“任务分解”,分别交给市社科联、市文联及各社会组织承办。有人评价,要是政府自己出面承办,钱花得多不说,也远远请不到这么多“名角”。

  深圳还是国内最早推行“市场办展览”的城市之一。这里著名的“两会”中,文博会市场化运作已相当成熟,由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发行集团共同出资组建的文博会有限公司承办。高交会也正向市场化运作迈进,政府将逐步淡出,交由专业的会展公司运营。

  “像这一类公共服务的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但政府都不直接出面。”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说,“这源自深圳‘小政府’的理念。”

  相关阅读:

  深圳上演速度神话后放慢城市脚步

  深圳改革开放30年:劳务工记忆逐渐温暖

  深圳滋生出迈向公民社会的力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更多关于 深圳 改革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