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今年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5日15:57  人民网

  [船山石]:最近政府和媒体对这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非常的关注,贺主任您能够就这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一些您的看法吗?

  [贺铿]: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把这个经济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刻不容缓这样一个高度,说明中央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的重要,而且要下决心做好这个事情。那么经济方式的转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转变,一个转变就是把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我们这几年劳动者占比越来越少,投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实际上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方式,就是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个不扭转过来那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说应该是值得改变这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的消耗比例,生产出更适合人民需要的产品。这里面要办法,就是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这是一个转变。

  第二个转变,就是要有真正的扩大内需,增强内生力量来拉动经济增长。那么内生力量说到底,是绝大多数人民有没有购买力的问题,而购买力是由人民的收入来决定的,所以在这个问题当中,我一直主张要千方百计的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这包括几亿农民和一、两亿城市收入比较低的这些人的收入水平,一定要想办法增加。只有这接近十亿的低收入人,收入水平有明显的增加,那么这个消费能力就会明显的扩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明显的增强,只有这两个转变真正转变过来了,那么我们的发展方式也就转变过来了。

  [杜康]:请贺老师谈一谈,怎么统筹推进城镇化?

  [贺铿]:今天总理报告提出了统筹推进城镇化的问题,在城镇化这个问题上我一直与一些理论家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城镇化主要是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一味的发展大城市这个模式我不赞成,像北京越建越大,修了三环修四环,修了四环修五环,现在修了六环,那将来是不是还要修七环、八环,这样一来这样的特大城市在各个方面没有什么优势,在世界上发展过程当中也是有过经验教训的,所以在世界上这些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很少。我们可以想得到日本就是东京,欧洲也就是巴黎和伦敦,美国就是一个纽约,而这一些发达国家它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是建设得非常之好,所以它这个城市和农村是没有多少差别的,尤其在日本它在搞这个新农村建设的时候,立了一个法,这个法就是把工业引向农村,提出要把农村这些小城镇建设到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到日本的农村去看的话,小城镇确实非常漂亮。所以我认为,总理这里提的要统筹,可能还是统筹城乡的这么一个概念,要注意乡村的发展,注意小城镇的发展。

  [王战国]:请问嘉宾;您如何看待网络问政,对于网络新兴媒体的兴起您如何看,谢谢!!!

  [贺铿]:网络问政是发展趋势很好,总书记、总理都重视这个网络的交流,所以说今天总理提到了我们的政权要变成阳光下的政权,那么阳光下的政权就需要各个方面去监督,其中包括网络问政。我们据说网民有两亿多,这么大的一个群众面,而且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两亿多人,都是相当有知识的人,所以应该重视网络问政的问题,这些网友们的意见往往能切中时弊,能使中央的工作得到改进。

  [杜康]:郑教授,你对目前的户籍制度如何看?有多大的改革空间?

  [郑功成]: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是我们城乡二元分割的依据,是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户籍制度,不仅束缚了人的自由流动,而且也影响着流动人口的权益,并且反映到相应的制度安排上,造成了制度的分割,所以它跟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方向是相悖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国家必须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最终实现全体居民自由迁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目前的形势值得乐观,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共识,只是在具体的改革方案上有分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二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间,已经十分明确地强调了要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城镇化的步伐将会有明显的加快,城市化率将会有持续的较大幅度的提升,因为城镇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又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这应该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大的背景条件。三是各位网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通过《选举法》,《选举法》里面由过去城乡居民同票不同权的现象改为同票同权,不仅是政治民主进程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而且将为我们国家的户籍改革加注了一个推动力。四是国家已经明确要大胆地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后条件。这表明户籍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已经启动,当然,希望这个进程要加快。

  当然,户籍改革还涉及到居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权益,在坚持改革的前提下,还需要有理性的方案。

  [郑功成]: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由于时间关系,我必须离开这里。再见!

  [哥当时就火了]:我问嘉宾一个问题吧,我们这里有一种倾向,总是想吸引大企业、大公司、大项目投资,忽视中小企业的存在于发展,你怎么看?

  [贺铿]:我一直不赞成只重视大企业而不重视中小企业,今天总理的报告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谈中小企业的问题,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的小企业,他能够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中国有这么多的人口,城镇化的又在进一步加快,我曾经算过一个帐,要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使我们的农村人口下降到20%左右,那么我们每年要转移1600多万到城市来。1600万按照我们劳动力比例来算,大概有1200万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所以说这个每年要有1200万左右的非农就业岗位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根据社会保障部测算,当前这个情况城市新增劳动力每年在2400万左右,所以说就业的压力非常之大。那么就业怎么解决呢?不是这些大企业现代化的企业能承担得了,而是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才能够更多的承担这个就业的问题。

  工业化的过程,任何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路程,总是从发展中小企业,再发展到现代的大企业,而且就是工业化了之后,小企业也是占主体的,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它的小企业的个数比中国的还要多,所以小企业一个就业最广阔的天地,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阳光灿烂春光好]:请问贺代表:许多人都认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水分太大,比如:房价基本不涨的问题。这事您怎么看? 

  [贺铿]:这一位朋友问到统计局的数字水分有多大,我知道了最近为统计局公布的一个房价,09年相对于08年上涨1.5%,大家都感觉到这个数字有问题。我要首先声明的是,我已经离开统计业务7年整了,04年就没有与统计局的统计业务发生关系了,所以对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我的确不清楚,我也跟你一样,对这个去年的房价只上涨了1.5%,我也感觉到好像这个数字是少了点。那么我在统计局的时候,对房地产的统计我知道是非常薄弱的,那么这两年大家对于房地产关心了,所以对这些数字大家也就关心了。

  因为过去对于房地产的统计非常薄弱,那么房地产当中有些数据不是那么很准确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前天查了一下统计网,他们有一个改进房地产统计的一个技术方案,提出要加强房地产的统计,那这个说明他们也觉得有些数字要不它搞得更准的话,必须要加强。那么对现在有关房地产的一些数字,有的都是靠社会一些机构公布出来的,各个机构有各种各样的一种观念和利益牵扯到里头,细看一下最近北京许多关于房地产的统计数字相当乱,有的是说得很严重,有是说得没有事儿一样,所以国家统计局一定要加强对于房地产的统计。加强了这个统计,对于宏观调控才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既然统计网上已经公布了他们改进的这个方案,我相信以后这个数字会更加准确。

  统计局人家说到数字有水平,比如像GDP增长,他认为为什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比31个省市加起来平均要低三、四个百分点,这个也正好说一下这个问题,地方的增长速度比国家统计局的高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合理的部分是一些难以排除的重复统计,还有缩减指数各省和全国的不一样,那一定会有差别。不合理的一部分,我说过,我也不客气的讲,我们地方上的一些数字,特别是在GDP这个数字上,是难以避免有水的,那么国家统计局它就要把你这个水分,不能让你这个水分来,那么有人就要问,国家统计局是根据什么来的呢?你不是各省汇总起来的吗?其实这个是产生这个疑问的一个关键的地方。实际上国家统计局的GDP不是各省汇总而得到的,它有它的计算依据和方法。比方说它有五千家大型的工业企业联网直报,有数量极大的中小企业的调查是依靠调查队直接调查,国家统计局的调查队直接调查,还有一些由其他部门完成的统计数字,比方说教育、银行、财政、旅游、海关等等,都是这些业务部门来完成它的统计。

  那么统计局计算GDP就是全面的依靠这样自己掌握的一些数字来进行推算的,依靠省里面报的只是一部分中型企业资料,是要参考省级报上来的。因此国家得出来的GDP的增长,它跟各省在计算方法上,在计算资料上是不一样的,不是加总起来而得到的。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我想他们二者存在差异,那么大家也就清楚了。

  [贺铿]:因为时间关系不能继续和大家交流了,以后如果要有机会的话,我还会来跟网友交流各自的一些看法,我发现大家所提得问题不仅是社会上大家关心的问题,对我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我谢谢各位网友给我提了很好的问题,也提了很中肯的批评意见,谢谢各位,再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2010年全国两会

更多关于 两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