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明星制造为何没谱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10:35 《环球》杂志 | ||
中国式明星制造为何没谱 郝燕 选秀节目的火爆,再次炒热了明星制造的话题。令观众质疑的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公司、经纪人、团体,都没有成功包装出商业明星?倒是一些最平凡的少男少女,赢得了如此
明星是捧出来的,还是蒙出来的? 中国明星制造的水平,基本还属于摸索期。一个剧、一个比赛,最后谁红了,往往连制作者本人都很难说清楚道理。 以陆毅为例,《永不暝目》中的一个角色使他成为大众偶像,按照一般的说法,是导演赵宝刚捧红了陆毅。但是即使赵宝刚本人,也无法将陆毅神话再次推出。之后他的作品《像雾像雨又像风》,从青春男女的角色设置到精美绝伦的美术音乐,都显示出再造偶像风暴的野心,却反响平平,只有配角孙红雷脱颖而出。 最近的“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莱卡我型我秀”等类似企图捧红明星的比赛层出不穷,但究竟可以红到什么程度,相信节目的制作方都未敢预期,而偶像的后续经营,更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明星签约,在中国的影视制作行业,其意义仍旧停留在压低制作成本、跑业务量或是服务性工作上,要么是没出名的艺人寻求工作保证,要么是出了名的艺人寻求更好的服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从零起点到巨星的明星制造。娱乐圈闹哄哄的所谓追捧,所谓封杀,一多半是自言自语。 而在日本,几大事务所对艺人确实有着追捧则红,封杀则落的能力,也有把Samp这样的偶像团体经营个十几年的耐力。 在美国,经纪公司比较独立,演员劳工法律保障完善,工会组织严密,建立了流水线一样的体系。他们的娱乐市场是全球的娱乐市场,容量大,精密度高,分工细,每年都能生产出大量明星新面孔。 跟有着成熟的娱乐市场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明星的产生的确是偶然多过必然。 明星:娱乐工业的塔尖 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因为中国业内人员的素质低,而是市场环境所决定的。 在中国内地,目前至少有数十家各据一方市场的电视台;电视电影的制作单位以成百家计;唱片行业因为版权保护力度不够,基本都处于初级竞争阶段。国际公司用大成本打造出来的艺人,跟小公司用创作和本土化经营做出来的业绩,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多头竞争使业内的资源分散,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这样比较吧:在香港,无线电视拥有70%的收视率,电视剧里的男主角,马上就被大部分香港电视观众认识了;韩国KBS、MBC、SBC三家平分天下,那么韩国观众至少有30%会喜欢上其中某家电视剧的主角;而在中国城市里,每家都收得到50多个电视频道,艺人走红的过程就要比香港和韩国慢得多。 现在我们的广播电视制度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而来,在人事制度上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电视剧制作和播出分离,曾经使中国的电视台摆脱了沉重的制作负担,今天却使电视台面临没有基本队伍的尴尬。电视台自己拥有的明星是主持人,至于电视演员,都是属于制作公司、某个模糊的单位,或者属于他们个人。 比如,李幼斌的组织关系在中央实验话剧院,但观众却只知道他是《亮剑》里的李云龙。那么这个明星如何经营?话剧院没有这个能力,电视剧制作方没有这个义务,电视台更够不着。假如说,一个演员成了明星就有了附加值,那明星的所有权都不清楚,明星制造就缺乏了动力和组织。 大概从六、七年前开始,内地出现了一批完全以市场为目的的经纪公司。明星作为一种产业,已经被意识到了。艺人开始普遍地找经纪人,从那时起,形形色色的经纪公司就此起彼伏地开张和关门。 经纪公司的盈利点究竟在哪里?制作公司的经纪公司,大多是为了降低成本的艺人储备团;有广告背景的经纪公司,重点在开发艺人副产品;唱片公司做经纪,是为了拿演出收入去补唱片发行收入抵不回制作成本的窟窿;更有的,只是为了融资、做集团……各个突破,仍旧只说明了军无统领。 这也是正常现象:当娱乐产业还没有进入形成竞争淘汰之后的平稳期,明星产业也根本不可能形成格局。 明星的劳动回报之高常使人惊讶,甚至引起大众心理的隔膜:他不就是会唱几首歌么,凭什么一出场就几十万? 殊不知,明星产业的特点就是如此。在一个成熟的娱乐市场体系里,明星是金字塔的塔尖,明星的收入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职业的风险之大跟回报之高还是相称的,毕竟多少个艺人里才能产出一个明星。 而抛开个人的身份疑问,站在全行业的角度看,我们的明星少,根本原因就是整个娱乐产业还不成熟,不够规模,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金字塔。 明星还是自己的好 当然,中国式明星制造的情况也并非如此悲观。中国的市场大,人口多,这是明星产业最大的机会。任何产品都是要有去向的,明星产业的消费者就是个人,而中国,最多的就是人。 国外的大制作电影必须变成全球电影,才够收回成本,但在中国推出艺人,只要出了名,基本就可以有利润。这个市场有着自给自足的潜力。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超女,仅仅决赛的短消息收入,就比传统电视节目的广告收入还要多,仅仅靠节目本身,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就可以赢得可观收入,后期的艺人经营中犯些错误都是可以允许的了。这给相关公司和经营人员的成长带来了多么好的机会,技巧不会可以学,娱乐产业经验没有可以积累,只要市场接纳了你这艘船,日后怎么开,都不是大问题了。 另一个机会就是创造性,这也是明星产业的最大特点。 欧美的娱乐产业已经很发达了,大公司联手起来可以很轻易地用资本砸出明星。近几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甜甜,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个姑娘其实是个可怜的糊涂蛋,可当年她却能红到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地步;如果你在一个月内旅行欧洲各地,也会发现,不同语言的电视台放的几乎是同一批MV……但就是如此稳定的娱乐格局,每年都会有些专家们老板们意料不到的新人爆出,例如当年的孔庆翔。 娱乐需要的是不断求新的精神,贴近心灵的需求,这使得中国的明星产业有着最天然的好条件——毕竟任何地方的人,最认同的还是本土的审美。李宇春一滴真诚的眼泪,比欧美最大牌造型师搞出来的麦当娜造型都动人。而我们特殊的文化背景,就是娱乐产业最大的机会。 所以说,明星的诞生,除了流水线的完美产品以外,还有社会心理的集体认同,天时地利人和,比任何包装都有力。市场的规范化,是逐步完善的事情,总会一天比一天好。就等待着我们的从业人员,以更加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名利的刺激,以更加务实的工作来捧出更多的能令中国人感动、迷恋、仰慕的明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