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杨华生:学演滑稽戏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6:17 东方网-文汇报

  古希腊哲人曾坚持人生的最高目的在看而不在演,书中杨华生是以看戏人的身份来写过去杨华生这个演戏人,再现的是旧上海的市井风情。青年画家李守白配以55幅水墨漫画,使这叙述中的市井万象栩栩如生。

  跟着“老腔”开口唱

  听我母亲说,1918年8月18日我诞生在上海老垃圾桥堍(即苏州河上浙江路桥处)一户工人的家里。父亲全部的希望在于我能健康成长,故为我取名杨宝康。宝康排行第四,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我以排行老四的地位获得了“杨四郎”的美称。

  我的父亲原是浙江绍兴乡下的农民,他放弃了在一家酱园的工作跑到上海,在英国人开的“怡和蛋厂”上班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我最初的感觉是家里没有钱。没有钱买好吃的,没有钱上学,没有钱向江湖艺人买戏文。我看货郎担,听卖唱,惊奇于小贩的吆喝,痴迷于南腔北调、流浪艺人的小调。

  我的表舅在老共舞台做“办戏单”的工作,自称是“接业”,外界人称这种办戏单的人叫案目,实质上是推销票子,弄点钞票,算是剧场票房间的人,他没有固定的工资,靠推销票子得到一点小费。我的这一个表舅已经做了几年案目,认得不少有钱有势有头有脸的人,也有了基本固定的顾客,票子出手,小费进账,所以日子过得比较阔绰。他带我进大世界三楼看戏是小菜一碟。我的艺术细胞从此被不断激活,我也觉得看戏演戏是很有趣的事。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是属于喜欢看戏的小戏迷,专门想发现门道,角儿的一招一式自己也想模仿模仿。自从搬家到延安中路大沽路,在马立斯小菜场旁边,离大世界不远,所以经常到大世界去看京剧。

  有时候在一品香饭店门口,有时候在爵禄饭店檐下,总是有个老艺人,清贫寒酸,天天在那里等待为寂寞者歌唱,大家叫他“老腔”。他拉开嗓门只唱一句,算是兜揽生意。他唱的是《甘露寺》中乔玄的那段“劝千岁”,就唱一句,唱腔宽广、沉稳。就这么苍劲洪亮的一句,过往行人情不自禁地驻足,投以赞叹的目光。我是这里的常客,围住他,向他学唱那么一句。

  我家的周围是个特殊的环境,那里整天弦歌不绝于耳,那些二三流的京剧演员天天吊嗓子、练功夫,咿咿呀呀、啊啊唉唉唱不停。我的左邻右舍几乎都是吃京戏饭的,我对时兴的国剧唱段可谓耳濡目染。

  弄堂里的老少档

  我的哥哥有个朋友叫缪庆,大家叫他缪先生,和我住在同一条弄堂里,他是一家洋行的职员,是位京剧票友,大花脸唱得好。他仿照赵希希、丁怪怪,对滑稽的爱好不亚于京剧。缪先生不认识滑稽演员,所以一直没有搭档。经过我哥哥的介绍,12岁那年,我成为缪先生的搭档。于是两人搭档,到弄堂里、到学校里演出。他首先发现了我的特长,说我唱京戏有板有眼有京味,于是大加赞赏。他出钱买票带我到上海各大游乐场所看滑稽演出,有时还进入十岁以下免票的游乐场看戏,我们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大世界游乐场。

  我有机会目睹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的独脚戏。《南腔北调》中的“江南大鼓”有段戏文“中华民国到今朝,伟人出了勿勿少。要说天下无难事,什么事情只要面皮老”。像这种戏文容易强记,模仿也不难。至于像《吃看加官》一类依靠误读变化出笑料的戏,我自称头脑灵活,记住几个要点就能模仿。“中华民国”读成“中华民哭”,然后进行解释:“有钱的人大热天冰淇淋吃吃,跳舞厅跑跑,姨太太揉揉,电风扇开开,还觉得热,装只冷气,再嫌热,日本一跑,到富士山避暑。农村里四面八方遭水灾,灾民哭声震天,没吃没穿,每天在哭泣中打发日脚(意日子),阿是(意是否)中华民哭?”这类戏我不仅学得快、而且还能自由发挥,增加笑料。如果是京剧唱段,情况就大不一样。看完京戏,缪先生帮我回忆戏文唱腔,有时还发挥留声机的作用,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滑稽京戏。

  有一次,我穿上女装,忸怩作态,扮演黄慧如。化妆后先讲,后用小喉咙唱,有滑稽特色。缪先生演包公,唱二黄原板,大喉咙,模仿赵希希唱腔,效果好,观众拍手大笑。这个戏讲的是佣人陆根荣和他的东家小姐黄慧如发生恋情,遭到黄慧如父母反对,结果是两人私奔,逃到陆根荣的家乡苏州,过起了田园生活,黄慧如产后死亡。这个戏是由丁怪怪和陆奇奇编写的,名称叫《包公阴审黄慧如》,是借了京剧《探阴山》的结构,将现实生活中的主仆恋故事搬上舞台。丁怪怪演黄慧如是丑角扮相,大嗓子。丁怪怪瘦长得要命,陆奇奇胖而矮,相映成趣,观众一见忍俊不禁。再说,我演黄慧如时,用京剧旦角嗓子唱,加上和缪先生年龄差距大,也是相映成趣,赢得非同凡响的效果。我在成就感中信心更足,只想为弄堂里的老百姓演戏,于是一老一少成为弄堂里的业余艺术家。

  新潮艺名“杨华生”

  解放前曾经有个随机调查,在上海各大游乐场游客中,商人比例最高,工人第二。被调查的人中百分之八十是男性,已婚者占百分之六十五。游客文化素养不算高,消费层次也不太高,属于大众化的。当时,上海大世界确实是上海的象征。

  大世界共和厅是集中演滑稽戏的场子。当时的门票是小洋两角,到小烟纸店买香烟可以获得优待券,每张门票42枚铜板,当时的大饼油条是三个铜板一副。

  我的名字从杨宝康到杨华生,主要是与上海大世界里的文明戏有关。当年我喜欢唱戏,却拜不起师父,属于野路子。有了师父才算上了正道。可是拜个师父要请十桌酒,要押帖,我到啥地方去弄这么多钱。还有个规矩是学三年,帮三年,还要谢师,其间没有分文,还要写明学戏期间患疾遇灾一听天命,与师父无关。我不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只能自找门路。当时欧洲的话剧以文明戏的面孔进入上海剧场。大世界里的华光新剧社,也称白话新剧社。我的姐夫有个朋友,他晓得大世界的华光新剧社要招练习生,他介绍我去参加考试。但是只有面试,没有文化考试,硬碰硬靠技巧。主考官先听我讲,再听我唱。从唱小调到京戏里的生、旦、净、末、丑,当年我13岁,已经能露一手。考官先生见我有点艺术细胞,就让我当了华光剧社练习生。当时带班的先生说,宝康这个名字太陈旧,要新一些的,要有新潮流意识,于是从剧社名称中选字,这是最先进、最新颖的了,取艺名华生,加上一个“杨”便成了杨华生,双方都满意。

  进了白话新剧社,不仅破了拜师酒、帮三年、谢三年的规矩,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学戏的大困难,这是文明戏剧团的文明所在。进了剧团才知道练习生是没有老师教的,也没有专业,没有基本训练,没有文化课,舞台就是课堂,每一个演员都是老师,学戏全靠自己躲在幕后看老演员演出,用心模仿。要是轮到当一次群众演员,那是最好的实习机会。我与师兄陈新生常常在一起对台词,陈新生唱主角,我做配角,样样戏都学着配,什么角色都能演,甚至男子越剧、常锡滩簧、宁波滩簧、绍兴大班、南方歌剧都想尝尝味道。南方歌剧是大世界里重要的剧种之一,小生、花旦唱得真好,观众很多很多,当时流行的有《叹五更》。

  大世界里从底楼到四楼,共有40多个场子,每天有几十台戏在轮流演出,文明戏、京戏、申曲、的笃班、绍兴大班、甬剧、扬州戏、独脚戏、评弹、杂技、北方戏剧、歌舞、电影,中国各地的剧种都被引进大世界演出。我算是开了眼界,要看的、想学的实在太多。为了节省时间,我要么带饭上班,或者让妹妹送饭,这样也可以让妹妹看看大世界的戏。

  我的兴趣依然在滑稽戏,好在大世界里滑稽戏很多。

  滑稽戏的台词、表演都是由演员自由发挥的,能唱的发挥唱的特长,有的将一些滑稽的段子或其中的片断,拼凑串联,敷衍成篇,整个戏经不起推敲,所以要求演员头脑活络,要具备强记的特殊本领。无师自通的滑稽爱好者更需具备强记与模仿能力。我生来特别爱唱,对话剧艺术兴趣不大,所以在大世界里偷闲学滑稽。我专门偷学王无能等人的戏文,模仿他们的表演技巧。可惜他们未能成为我的滑稽戏老师。

  心心相印师徒亲

  有对很好的拍档——江笑笑和鲍乐乐。江笑笑会说会唱,十分幽默,观众称他是笑的天才。鲍乐乐是浙江之江大学的学生,和夏衍是同学,不但能说会唱还会编剧本。我在大世界学戏,他们二人在大世界二楼华光新剧社场子演出。因为嗜好滑稽戏,所以我就去偷学滑稽戏。文明戏先演两小时,演完后再让滑稽戏上场,每场演出半个小时,可以演四场。他们演,我在旁边学。日复一日,我模仿了不少段子。同时与江笑笑、鲍乐乐结缘。见到了他们两个人,我想拜他们为师的心思越来越重,甚至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那时,鲍乐乐、江笑笑正在拍摄《乡下人到上海去》,人手不够需要人顶场子。因为我会唱《宁波空城计》,还会演唱江笑笑、鲍乐乐的拿手戏《水果笑话》,所以在他们人手尴尬的时候就想到了我,我呢也很自然地充当了他们的下手,在台上充数。不久,我就以小鲍乐乐的牌子上戏了。

  有一天我看见了鲍乐乐,便跪在他膝下,要拜鲍乐乐为师。他没有反对,笑着把我扶起来,点点头,大家心心相印,从此我有了老师。学文明戏是不需要拜师谢师的。他不收我的任何费用,表现出在文明戏影响下的滑稽演员的文明进步。由于自己的认真好学,不久,演出后老师给我伙食费,有一次还给了我6元钱。我用这6元钱买了一把二胡,自己学拉二胡。后来的演出中我都以小鲍乐乐的名字上台。戏越演越多,越演越成熟,甚至我也代鲍乐乐演出。老师给我的鼓励也越多,譬如他送衣料给我,让我做袍子。以后上台穿的演出服都是鲍先生支持的。于是我成了鲍乐乐的学生,师生之间关系一直很好。

  鲍乐乐临终前呼喊着我的名字,直到我气喘吁吁地赶到,他见上我这个弟子一面才闭上口眼,当然这是后话。

  摘自《上海老滑稽》杨华生、张振国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8月版24.00元

  

杨华生:学演滑稽戏的日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