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王学泰:现在已没会吃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1:20 光明网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千年,源远流长。中国精神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者王学泰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现在并不是最发达的时期,面临着工业化时代的挑战。近日,他携新书《中国饮食文化史》做客涵芬楼书店,讲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演变以及现状。

  

王学泰:现在已没会吃的人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北京人,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偏重于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著有《华夏饮食文化》《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等。

  ■演讲摘录

  中国古代没有炒菜

  ●从80年代以来,谈吃谈喝这个问题似乎解放了。

  ●当时调味主要靠酱,所以现在日本韩国酱这么重要。

  饮食文化在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遇到。但是我们很长时间以来,谈吃谈喝成了一个大忌,人们越是没吃没喝,越是想谈。我记得6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家伙没吃没喝,就躺在床上,那会儿有个口号叫“没吃没喝,保持热量”,但到了无产阶级斗争中,谈吃谈喝就成了大忌,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从80年代以来,谈吃谈喝这个问题似乎解放了。

  实际上我们看得到的饮食文化的特点很多。比如中国有主食和副食之分。《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五谷是主食,其他肉类、菜类都是副食。再比如炒菜这种形式,现在是我们很普遍的方式,但在欧洲还是很少。中国古代实际上没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饪方法和现在的欧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当时实际上在调味的时候非常简单,特别是肉类是没有入味的。当时调味的主要是羹,跟我们现在的汤有点接近,但很黏稠,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勾芡。当时调味主要靠酱,所以现在日本韩国酱这么重要。我们先秦酱的做法有1200种。孔子有句非常有名的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上句话我们都很熟了,下句话则讲,肉要切得薄才好吃,为什么呢?因为肉要蘸酱才能入味。古代有很多动物做成的酱,比如蚂蚁、虫、鱼、青蛙、蜂窝等,现在我们已经不能接受了。

  饮食文化传承变成工业式

  ●中国人总是通过食物来打通关节,疏通关系。

  ●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于个人性和不确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从饮食角度来看待社会和人生,老百姓日常生活第一件事就是吃喝,所以说“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看《红楼梦》里头那种吃饭戏,他们把这看成是享受乐趣。清人郑板桥在家书中描写了一种极为简朴的饮食生活。在解放前,烤白薯、豆汁都是穷人的饮食,但都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中国人总是通过食物来打通关节,疏通关系。西方人悼念献一束花就行了,中国人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要同等待遇,另外,古人还认为不同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礼记月令》中就写要“行夏令”、“行秋令”等,春天不能按照秋天、冬天那样吃东西,否则必有天殃。比如我们现在冬天吃西瓜,夏天吃白菜,这在古人是反对的。

  现在北京有十万多家餐馆,但吃起来都好像是烹饪学校出来的。西方饮食文化在于科学的技巧,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于个人性和不确定性。现在的饮食传承方式都变成工业式的了。另外一点,我们经历了大锅饭时期,口味都变迟钝了。现在的饮食,对精细感觉的追求,就很难寻找到了。你像解放前的烹饪,那是生死竞争啊,而且还有很多有闲阶级,但现在的馆子更多是商业操作了。

  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哲学

  ●最先要把烹调列入美术范畴的是孙中山先生。

  ●中国古人将味道分为“五味”。

  饮食文化兼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双重特征。最先要把烹调列入美术范畴的是孙中山先生,他说“夫悦目之画,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他这就是把饮食烹调看作文化发展的表现了。而中国古代也说“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这个“天”,就是至高之尊称,也就是说的“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我们的儒家认为民食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于让人们吃饱穿暖,即使人们梦想的“大同”社会的标志也不过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养”。

  因为“阴阳五行”这种传统固定思维模式,中国古人将味道分为“五味”,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而饮食与天地阴阳互相谐调,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礼记》中就提到“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说老吃谷物的寿命就短。这种说法后来被道教继承,发展成很荒谬的地步,说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要修炼、获得阳气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现场问答

  问题:《红楼梦》里面的菜现实中能做出来吗?

  王学泰:《红楼梦》里的菜有真实性,但按照着它做就没有可能了。曹雪芹是想通过写菜来写形,但我们看书看成烹饪书就错了。比如刘姥姥吃的“茄香”其实是一种“路菜”。路菜得很咸,才不会坏,这就是能搁得住的菜。所以不必追究它里面的烹饪方法。

  《红楼梦》里的菜更多是一种氛围和环境,所以认为吃了红楼菜就能体会《红楼梦》的生活就有点傻了。钱钟书说“食物和音乐,过百年之后不可知”,古琴等都是记指法不是记谱,实际上它记录的方式非常弱。饮食也是这样,记载的文书并不多。另外,人们的审美口味变化很大,我们小时候吃的东西现在人们不一定能接受。现在电视台看起来每天都有烹饪比赛,但真正继承了饮食文化精髓的不在这儿。现在不是饮食文化最发达的时期。

  ■对话王学泰

  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文化已经消失

  新京报:您说现在餐馆的菜都好像烹饪学校出来的,都是一个味。是我们的饮食文化堕落了吗?

  王学泰:我们饮食文化中的烹饪文化已经消失,它在联系的过程中被中断了。之所以这么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吃的人了。我们现在所有的餐馆味道都像是一个烹饪学校出来的,就像有人嘲笑说唱戏的都是“录音师傅”教出来的一样。过去的师傅都有几十年的经历,说烹饪是门“勤行”,是因为过去的师傅不仅勤快,而且勤于思考,因此才能进步,在竞争环境下,他们一旦厨艺没有长进,只能从大餐馆降为小餐馆,再不行就跑去大栅子(红白喜事)。

  新京报:上哪儿去找“会吃的人”?

  王学泰:这是一支食客队伍,现在还没有形成,我指的这些人不只是剥削阶级,而是会吃的人,我们得有这些人存在,才能追逐好的师傅走。这些人的会吃需要时间的积累,就像俗语说“三辈子做官,才懂得吃穿”。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出《红楼梦》,因为曹家经历过四五代的官辈。

  新京报:我们怎么评判饮食的好坏?

  王学泰:中国饮食没有标准。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能量化,很难有个硬性的标准,这跟科学不一样。庄子说“口不能言”,很多东西不能说清楚。这点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很难获奖的原因,因为它是不准确的。烹饪也是这样。传统烹饪的加量是不科学的,但更多是在不同条件下,由操作者本人自己悟性确认,这需要一定的经验和阅历。

  新京报:优秀的饮食文化需要小作坊似的制度支持吗?

  王学泰:中国现在步入工商社会,凡事都是批量生产,这与烹饪文化的特点相悖,但我们再回到农业社会是不可能的了,这种进化不可避免,必须实行工商社会的一套规则。但因为农业文明比较切入人性、人情,因此,我们能否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农业文明作为一点补充进来?比如平常可以吃快餐,到休息的时候吃得好一点。我觉得这点日本就做得很好,日本的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都保存得很好,它们成了快速现代生活的补充。

  西方文化偏重于始自亚当夏娃的男女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就是其变异性,常有见异思迁的现象。生殖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否定,因此西方人不容易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悲剧性。

  但中国文化不同。李泽厚曾说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在饮食中是最容易满足的,中国人能在饮食中感受到人生的快感和安详。

  中国文化没有悲剧性,一般人饮食饱腹之后就不会再多想,吃也一般习惯于平常吃的东西,是一种恒定性的追求。

  ■相关图书阅读

  

王学泰:现在已没会吃的人

  

王学泰:现在已没会吃的人

  

王学泰:现在已没会吃的人
王学泰较全面地讲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变迁。 学者王仁湘的新作充满怀旧的气息。 《老饕漫笔》是近来影响颇大的饮食文化图书。

  ■他方观点

  很多菜系的地方特色已经消失

  ●赵珩(饮食专家,《老饕漫笔》作者)

  中国饮食文化的现状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它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它将各地的东西融合起来,你像现在的川菜、粤菜甚至鲁菜、淮扬菜都融合很多其他地方的口味。

  这是文化本身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复原《红楼梦》里面的菜,与曹雪芹那个时代相比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书中写到的很多菜都是杜撰的。我们现在普通人的饮食比古代更为宽泛了。但另一方面,就因为这样,很多菜系的地方特色已经消失了,很多餐馆都不注重保持自己的特色。因为我们现在在外饮食的人多了,比以前增加几十、几百倍,小规模生产难以维持这么多的服务对象,很多地方连饺子都是机器做的了。

  然而饮食更多是个手工操作的东西,这种变化难免造成饮食品质的下降。

  同样,我们作为吃的人也是有问题的,就像好的演员必须要有好的观众一样,没有好的食客,就没有好的师傅。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过于追求口味上的刺激,喜欢吃麻辣小龙虾、水煮鱼什么的,但很多人都缺乏对好的食物的鉴别,没有掌握对“度”的理解。这些能力需要慢慢培养,才能在文化上得到提高。

  ■听众反馈

  ●赵先生公司职员

  我觉得普通饮食和老百姓的生活关系太密切了。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天天有人跑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这难道是文化?我们没有把我们良好的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现在的饮食生活就缺乏一种多样的、精美的气质。

  你看《红楼梦》里的饮食,虽然有点过度,但那种精致生活的感觉现代人再也感受不了。我特别羡慕李渔那种闲情逸致,他能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调节。老百姓嘛,讲究食色性,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还是要追求的。

  ●任重远旅游公司职员

  王老师的讲座让我系统地了解到了饮食文化的特点,我之前还从来没有这样完整地听过对饮食文化的见解。我觉得他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和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传承的方式等等都非常好。我们做旅游的常常要带着游客去吃当地的特色小吃,知道风味菜是了解当地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块,所以能知道饮食和饮食背后的文化的关系,这点是非常好的。

  专题整理/采写本报记者金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