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活化石”欧阳山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16:23 《人物》杂志

  在中国话剧史上,欧阳山尊是继第一代话剧艺术家之后承上启下、地位独特的戏剧家。

  □ 文/蔡之岳

  今年93岁高龄的欧阳山尊比“百年话剧”只小7岁,可以说是中国话剧界的活化石。

  作为北京人艺“现存”最老的导演,他曾与焦菊隐、曹禺、赵起扬并称北京人艺建院“四巨头”,也是当今中国话剧界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话剧艺术家。在话剧百年之际,欧阳山尊以93岁高龄活跃在话剧圈儿内,不但出席话剧研讨会、兴之所至还亲自登台演出。这位跨世纪老人以其话剧艺术实践见证了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

  欧阳山尊于1914年生于湖南浏阳,原名欧阳寿。幼年时过继给身为话剧艺术家的伯父欧阳予倩,耳濡目染,奠定了话剧艺术的根基。中学时代,他便开始参演话剧。在父亲欧阳予倩拍戏的时候,欧阳山尊就当舞台监督。

  欧阳山尊的话剧生涯一开始便赶上了民族危亡的烽火岁月,由此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侵略的步伐步入上海,上海会战开始。正在读书的欧阳山尊和同学一道决心参与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他先是辗转到杭州,边在一个工厂当工人,边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五月花剧社。之后又回到上海,考入

浙江大学。一面学习一面演戏,与金山、辛汉文组织剧社,演出了《都市之角》、《雷电》、《日本》、《油漆未干》等现实题材作品。

  “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戏剧界、电影界、救亡协会一起创作表现保护卢沟桥题材的剧目。当时写好本子就有一百多部。欧阳山尊成了一名组织者,任总剧务。不久,上海组织了十个演剧队,欧阳山尊在演剧一队,参与演出了许多抗战剧目。

  1931年冬天,欧阳山尊与宋之的、崔嵬一起,从上海出发,先是到达西安前线。之后,随着日本人步步紧逼,只好离开前线。因为交通困难,欧阳山尊用八路军办事处给的一百块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骑了800多里路,于1938年赶到延安。

  一到延安,欧阳山尊就遇到了毛主席。在一次陕北的集会上,他听了毛主席做的关于艺术工作的报告。他清楚地记得毛主席说过的“要大众化,不要化大众”,体会到了文艺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道理。

  次年,欧阳山尊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到解放区火热的文艺工作中。后来,他又参加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他的记忆中,那是一次大的讨论和争论。会议指明了中国文艺前进的方向,确定了文艺方针,统一了思想。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参与了座谈会的整个过程,时至今日,是两个参加过会议的健在者之一。

  因为座谈会后很有感想,欧阳山尊和身边同事一道直接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得到了主席的回信:“欧阳山尊、朱丹、成荫同志,你们的信收到了,感谢你们!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敬礼。毛泽东11月23日。”

  1942年,欧阳山尊策划执导了《虎列拉》、《求雨》、《打得好》三个独幕剧的创作演出。在延安演出后,他还请毛主席提意见。毛主席说,几个戏都很好,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需要这样反映敌后人民生活斗争的好戏,应该多演这样的戏。

  在延安,欧阳山尊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副团长、战斗剧社社长等职。他亲自导演抗敌话剧,成为一名抗战导演。1943年12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成立,欧阳山尊又作为文艺骨干,被贺龙点名调入该宣传队。其间,他先后导演了《张家店》、《黄河三部曲》等10余出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剧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欧阳山尊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二局顾问。后来,他参加创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6年至1964年,他任中央戏剧学院兼职教授,导演过《春华秋实》、《日出》、《带枪的人》、《三姐妹》、《杨开慧》、《末班车上的黄昏恋》等50多部话剧。在北京人艺担任副院长兼副总导演期间,他先后导演了《关汉卿》、《松赞干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红色宣传员》、《于无声处》、《油漆未干》等数十部舞台剧和影片《透过云层的霞光》、电视剧《燃烧的心》等。

  直到1998年,他还拖着多病的身体,担任话剧经典剧目片断《流金岁月》的总导演。欧阳山尊导演的戏气势磅礴,感情浓烈,节奏鲜明,极富时代精神。

  和他一起共过事的老演员评价说,欧阳山尊很平易近人,能给演员很大的创作空间。他不仅在艺术上有非凡的成就,在剧院建设上也有着卓著的贡献,培养出了顾威、李六乙等优秀话剧导演。

  在中国话剧史上,欧阳山尊是继第一代话剧艺术家之后承上启下、地位独特的戏剧家。他经历过30年代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戏剧运动,还经历了北京人艺的创建期和新时期戏剧变革,一生导演了50多台大型话剧。

  谈到话剧艺术和当前话剧的发展状况,欧阳山尊非常清醒并满怀信心:“话剧跟影视剧不同,电影电视片是一锤定音,没有近距离再创作的余地。话剧是一气呵成,台上台下完全融成一片。演员跟观众一起互动。观众看得见你,你感受了观众,观众的情绪影响你,你也影响观众。今年是话剧一百周年,为什么有了电影、电视,还要话剧呢?最关键的原因是,话剧的现场感影视永远无法达到,这是一门常青的表演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