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寻访泉州古巷系列报道之三:相公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02:30 海峡都市报

  

■寻访泉州古巷系列报道之三:相公巷

  ▲古老的相公巷已显得破旧

  

■寻访泉州古巷系列报道之三:相公巷

  ?荨一扇门里多户人家,让人想起北京的老胡同

  N李晓蓉/叶碧玉文/图

  乍听“相公巷”之名,直觉这应该是一条带着几许书卷气的老巷。或许,巷里有着关于古时读书人的辛酸成败,巷名的背后也许还有一段让人羡慕的夫妻情深、举案齐眉的故事。

  只是,走入巷子,才发现这条曲曲折折的古巷,已经被规模不一的店铺商家所占领,或高或低的楼房建筑把小巷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想像中的书卷气,也有没寻访到动人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杂乱无章的现代建筑,和夹杂其间残垣断椽的古厝。

  唯一能透出古巷历史的,也许只有那仍在老人中流传的民间传说、那再度兴起的看戏传统。那些曾与古巷共荣共兴、唇齿相依的老厝。那些塑造古巷历史的老居民们,已经随着岁月的烟尘渐渐逝去。没有了老厝、老居民,老巷的古韵已日渐稀薄。

  多少传说在古巷

  传说,小巷在南宋时出了一位名人梁克家,不仅高中状元,而且官至宰相。他撰写的《三山志》被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是省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因为他两度入朝为相,小巷因而得名“相公巷”。

  只是,小巷的老人们世代口耳相传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相公巷”。老人们说,小巷得名于巷口桂香宫供奉的“相公爷”,也就是“戏神”雷海青。听说,桂香宫的“相公爷”源自南安坑口,这从桂香宫入口处的对联“桂殿神明源坑口,香凝庙宇依行春”即可得知。

  从什么时候起这里就供奉着“相公爷”,老人们也说不清。这些世代居住于巷中、经历过巷里岁月变迁的老人,只记得几百年来这里一直供奉着“相公爷”,是泉州市内供奉“戏神”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庙宇。

  在相公巷,除了“相公爷”,还流传着“未星君”的故事。听小巷的老人们说,古时候安溪有个姓李的读书人在现在的市区文化宫读书,后把放生池里的一女鬼渡到桂香宫里依附在“未星君”塑像上。3年后,读书人高中状元官拜相国归来,经过相公巷时,发现这里香火异常旺盛,方知是当年女鬼所为,于是他指了指“未星君”的塑像便走。说也奇怪,读书人走后,“未星君”塑像的额头上就缺了一块,人们怎么补也补不上,一补上去就掉下来。后人再塑像时,就在“未星君”额头上留了个疤,以示警醒。

  除了“相公爷”和“未星君”,相公巷还供奉“关公爷”。而在原先,据说供奉的是“金大醇”,不知道从何时起变为“关公爷”。老人说,其中也是有故事的。只是年代久远,关于“金大醇”的故事也随着巷子的变迁而物是人非。

  一台戏剧唱千年

  或许是相公巷之名来由让人好奇不已,也或许是巷里那些随着岁月流逝却依然生动如昔的传说的魅力,在如今的泉州,相公巷早已声名远播,无人不知。

  而在从前,相公巷只是临近泉州郊区一个偏僻、并不为人知的地方。五六代以来累居于巷中的李阿婆说,在解放前,这里只是成片成片的菜田,只有三三两两的土木结构的低矮小屋散落其间。那时候住在巷里的人不多,都是以种菜、卖菜为生的菜农,每天一大早,就挑着菜到东街卖。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在巷子里,放眼望去,仍是成片的菜田。种菜、卖菜仍是巷里人们的主要营生,生活无疑是清苦、单调的。在老居民的记忆中,只有每年六月初九为“相公爷”做寿时,才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值得回味的时刻。

  每年六月初八,巷里人们的节日就拉开了序幕,高甲戏、南音,各种民间古戏相继登场。从初八到十二,这五天里,一家人扶老携幼到巷口的桂香宫前看戏,成了巷子最常见的景观。

  岁月变迁,巷里的人们如流水般更换着,每年六月初八演戏、看戏的传统也曾一度中断。上个世纪末,随着东街的规划、拆迁、改造,巷口的桂香宫重新建筑,这个传统也开始恢复。巷里的人们自发组织演戏、看戏,还有露天电影,老人们说这是一代传一代的传统,不能中断在自己手中。

  相公古韵今安在

  几十年风雨过去,老人们记忆中的菜园子已经被成片或低或高的楼房所取代。原本散落在田间的古厝老屋,也逐渐从巷子里消失。从入口一路行来,入眼皆是规模不一的小店:十字绣店、小吃店、美发店、茶店……小巷居民站在三四级高的台阶上,看着过往的行人,彼此呼唤闲谈着。

  在小巷住了近30年,熟知小巷历史的老居民王建成说,小巷入口原来是成片的古厝老屋,在东街改造时拆了。现在巷里的楼房大多是那时盖的,都看不出古巷历史,只有门前的高台阶是仍然保持着的、为数不多的古巷建筑特色之一。

  现在的相公巷里,老建筑很少。整条小巷,130号住址、几百户人家中,残余的古厝老屋不过十余处,仍可住人的老屋不过五六处。原来世代居住巷中的老居民大多搬走了,现在的住户基本是外来的,姓氏很杂,住得久的不过三四十年。

  相公巷79号的陈家是至今仍住在巷里的老住户之一,陈家大厝也是巷子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厝。居住了近40年的陈阿姨告诉记者,老屋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但自从1949年翻新过后就再也没有彻底修整过。一到下雨天,屋里屋外漏个不停。

  这些夹杂在现代建筑中的古厝老屋,或是人去屋空、只剩残垣断椽、任凭风雨吹打成为无法居住的废厝;或是被风雨锈蚀变得黑迹斑斑难辨砖木本色、老旧不堪。“住得很挤,雨来就漏,都想早点搬出去。”

  巷里的老人们很痛心,几百年来与古巷相依、伴着几代古巷居民成长的老屋已经退出小巷的历史。几十年后,再到哪里去寻找老巷的古迹、古建筑?后人们也许只有从历史资料上才能体会到老巷的悠悠古韵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