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美国高校旅游成潮流 家长深度介入成年子女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10:02 中国新闻网

  不久前,北大禁止游客进校,清华新生家长送孩子上学室外露宿,都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最近《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大学的校园游客及其社会功能,颇值得我们参考。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哈佛每天正式接待的游客有1000人以上。他们都由学校安排接待,有组织地参观校园,了解哈佛的生活和教育情况。至于其他散客,就更是不计其数了。而一些在僻静地区的小学校也不能幸免。比如纽约州的HamiltonCollege,这个夏天游客比去

年增加36%。处在佛蒙特州人烟稀少的乡村的MiddleburyCollege,游客增加了40%。从2004年到2005年,有74%的大学接待的游客数目上涨。

  这些游客,主要是未来准备申请大学的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他们的高校旅游,其实就是“高等教育采购”。这种旅游的旺季在每年春假和暑假期间,有的则安排在长周末。一个家庭一般一次安排参观十几或二十多个学校。我在纽黑文住时,居然还接待过三十多年不见的童年的朋友,他们带着要上大学的孩子,到耶鲁参观。

  这种校园旅游,不是一种简单的时尚,而是反映了深刻的社会潮流:美国的家长越来越介入孩子的教育,乃至上大学时仍然不能放手。

  刚来美国时,曾经有一个偏见:美国人18岁就独立,孩子不敬父母,父母也不管孩子,来了一看,才发现这是最大的一个误解。以中高产阶层而论,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中国同类阶层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的家长会慷慨地花一大笔钱,给孩子找个一流的学校,请优秀的家教,然后自己集中精力在事业上奋斗,和孩子的交流并不太多。美国的家长则不同,他们绝不会把孩子推给学校和老师了事,而是自己亲身参与孩子的教育,比如我的女儿上一年级时,班里几乎每天都有家长来当志愿人员,帮助老师教学。这样的参与,一直要到孩子申请大学:家长帮助孩子咨询,整理撰写申请材料,当然最后就是亲自和孩子一起进行“高等教育采购”,决定大学四年在哪里渡过。

  这样的卷入,也界定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使两代人关系十分亲密。孩子上大学,是远走高飞的开始,父母要过心理上的一道坎。全家一起上路进行高校旅游,就成了家长和孩子说“再见”的重要人生仪式。

  高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反叛阶段,在和家长交流时虽然不至于有抵触,至少比较被动。全家几个小时在公路上开车,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给家长提供了一个珍贵的机会和孩子交流。有些家长也借此对孩子进行最后的观察,看其是否成熟,独立后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驾车,考验一下其驾驶技术。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选择学校,如今高等教育费用上涨,上一个好的私立学校,四年下来要十几万美元,等于买栋房子。有些家长说,买辆车还要试开一下,花十几万送孩子上大学,难道能不事先看看学校是什么样吗?

  当然,这也产生了许多不能放手的“直升飞机家长”。他们不仅一起和孩子选择学校,而且上学时也跟来,帮孩子和老师交涉住宿、选课等各种事宜。随着通讯技术发达,孩子在外面上学,家长不放心时就一个电话打到孩子的手机上,监督孩子一天的行为,弄得孩子几乎没有个人意志,乃至最近一些大学校长呼吁家长要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否则大学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不过,总的来说,家长的卷入,给美国教育提供了一种隐性的投资,有利于孩子的成熟。现在美国高中生想上大学的越来越多,和家长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在另一方面,美国最近高等教育扩张,学生的选择机会也增多了。大学对于各种校园访问,无不精心招待,彼此展开激烈竞争,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学生家庭的需要。

  再看看中国的大学,哪里有什么校园访问?学生被哪个大学录取就去那里读书,谁还能挑挑拣拣?这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的票证时代,那时一个家庭想买辆自行车,要排队等票,等到了票,也只有飞鸽、永久、凤凰这几个牌子,能买到就不错,所以不看车就会付钱。如今上大学,不也是如此吗?我曾说,计划经济是短缺经济,因此也是票证经济。而中国的大学教育,则是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录取通知书就如同当年的自行车票,拿到就得谢天谢地,消费者完全丧失了选择的自由。这种制度不改,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竞争,就永远会成为社会怨恨的对象。(来源:东方早报;作者:薛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